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漂亮的构思;情与景水乳交融;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等,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朱自清的“美文”数量不多,精品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奠定的。本文试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
一、漂亮的构思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这里以《背影》为例谈谈“纵贯式”的线索结构。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二、情与景水乳交融
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情景交融往往构成了一篇好的散文作品的生命。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小提琴独奏;三是情态上,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景随情高,“景”具有多大的感染力,取决于寓于其中的“情”有多高。“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是因为“惦着江南”,惦着国家命运前途。“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情怀,正如荷花般高洁,此情此景一脉相承,使得《荷塘月色》自成高格。
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清丽隽永的诗美是与之语言自然、清新、凝练、酣畅的艺术特点分不开的。作品中有的地方用语虽然绮丽纤细,但恰到好处,没有雕琢堆砌之感;有的地方譬喻迭起,词藻色彩斑斓,但又浓妆淡抹总相宜,没有花红柳绿之俗。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并且在精挑细选之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善用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的一个亮点;通过叠词产生错落有致节奏美的效应也不容忽视,最具特色的要数《荷塘月色》了。
一是“通感”。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且美妙。
二是“比拟”。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三是部分地使用叠词。在词语重叠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意境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学林秦国富吴蓓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2007,(6).
[2]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EB/OL].http://www.northedu.com.cn/listshow/show.jsp?informationid=5
2960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等,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朱自清的“美文”数量不多,精品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奠定的。本文试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
一、漂亮的构思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这里以《背影》为例谈谈“纵贯式”的线索结构。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二、情与景水乳交融
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情景交融往往构成了一篇好的散文作品的生命。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小提琴独奏;三是情态上,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景随情高,“景”具有多大的感染力,取决于寓于其中的“情”有多高。“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是因为“惦着江南”,惦着国家命运前途。“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情怀,正如荷花般高洁,此情此景一脉相承,使得《荷塘月色》自成高格。
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清丽隽永的诗美是与之语言自然、清新、凝练、酣畅的艺术特点分不开的。作品中有的地方用语虽然绮丽纤细,但恰到好处,没有雕琢堆砌之感;有的地方譬喻迭起,词藻色彩斑斓,但又浓妆淡抹总相宜,没有花红柳绿之俗。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并且在精挑细选之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善用修辞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的一个亮点;通过叠词产生错落有致节奏美的效应也不容忽视,最具特色的要数《荷塘月色》了。
一是“通感”。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且美妙。
二是“比拟”。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三是部分地使用叠词。在词语重叠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意境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学林秦国富吴蓓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2007,(6).
[2]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EB/OL].http://www.northedu.com.cn/listshow/show.jsp?informationid=5
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