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样本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苏州这个最江南的地区,又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新开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人们对于四时规律与生活的体悟,又经历了一个轮回,也沉淀为我们的人生经历与生命底色。
  疫情雖打下了鲜明的烙印,但社会向上的脚步永不停歇。发轫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推动着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现代产业革命与城市飞速崛起。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超级膨胀,万物互联,智能化时代离我们也越来越近,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与喜悦。
  我们享受科技的发达、信息的便捷、物质生活的丰富,这些更多的是西方社会在自然科学方面探索的结果,也是他们自西方文明之后,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与其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一起,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几千年来一直以社会科学推动社会较缓慢、较和谐发展的中国,以血缘宗法、饮食起居,春耕秋收、24节气,儒家文化、礼仪制度等为主,形成了较适合中国人的东方文化,并塑造出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国强大的社会科学与文化背景,维系着农耕社会与农耕文明,形成独居特色的东方文化与东方智慧。面对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人奋起直追,逐渐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均衡发展。
  西方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与东方社会科学的智慧沉淀,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也是对物质与精神形成差异化认知的能力与意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繁荣交汇,在互鉴中进步,才是维系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苏州作为中国最具有特色的城市之一,也是江南文化最有代表性、最核心的区域。苏州经济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富足,其文化与生活更展示出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发展趋势下,作为城市发展的样本,苏州无疑最具价值。
其他文献
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从小桥流水发展而来,国际化形象日渐突出,她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遗存、星光璀璨的文化艺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首屈一指的营商环境。2020已过,在这不平凡的一年,苏州经历了疫情大考,也一直在奋勇直追。进入2021年的新发展阶段,苏州会在文化、数字化发展、乡村建设、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等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方面大力突破,绝对能惊艳你的眼球。  文化高扬江南文化旗帜,打
期刊
物业管理说起来是小事,却关联着城市的家家户户,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格局。从物业管理改革入手,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以物业管理“小文章”,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  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规范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强
期刊
春节前夕,虎丘街道辖区内的山塘街义风园内,一出被重新挖掘的昆剧《清忠谱·骂像》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彩排。数位演员聚集于尚义厅,在江南丝竹声的铿锵韵律中,演绎出了苏州人关于家国情怀的风骨。  本土昆曲故事里的忠义精神  说到昆曲,人们或许对《牡丹亭》《长生殿》等讲述儿女情长的故事较为熟悉。殊不知,其中也有来自苏州本土,原汁原味讲述历史事件的剧本。由明末清初苏州昆曲演员申(申时行)家班中的李玉根据明代天
期刊
新春来临,正是苏州人欣赏传统苏灯的好时候。近日,苏州姑苏区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邀请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筱文,以及女儿汪丽秋,来到社区为居民介绍苏灯样式与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传统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姑苏区人社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与此同时,一场意义非凡的拜师仪式在现场举行,备受关注。  “00后”大学生正式拜师学艺  苏州灯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明清尤为风行,距今已有16
期刊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的民间美术品,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常用作“除旧更新”的重要象征。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营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近日,绘制木版年画、剪福字、捏泥塑、画糖画……这些小时候的过年记忆在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紫藤花开”校社联盟迎新年非遗
期刊
仿佛是交响乐的一段前奏,轻快的小号声从遥远的地方开始飘逸地传来,进入仲秋,走在姑苏城里的大街小巷,深宅重院里时而开始飘出里甜甜的,淡淡的桂花香味。赶路的人们,闻到这甜腻的香味,总会相视一笑,愉快的脚步声回荡在长长的巷子里。慢慢的,如同交响乐进入里宏伟的华彩乐章,整个古城染上了绵绵的香味,丰收的季节又如约而来了!  桂花又名木犀,作为苏州的市花,与这座城市的特质非常的吻合。江南的温山软水,人文历史都
期刊
潘之恒(1556-1622),安徽歙县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和史地学家,长期生活在苏州、南京等地,恣情山水,所过必录。他游历苏州太湖山水后,发现“太湖之石名天下,而泉独无闻焉”,遂写就《太湖泉志》。  《太湖泉志》,采用条目式,记述了太湖苏州区域十五眼泉,其中五泉位于东山,被称为东山的五大古泉,海眼泉即是其一。  海眼泉,《太湖泉志》载:“山顶有巨石,上有二穴,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测
期刊
或许是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儿孙辈们承受的房子、车子、孩子的压力,如今的苏州老一代人大多已经不再坚持“养儿防老”,转而成了“我有我的退休金、医疗保险,钱也基本够花,你们过好你们自己的就行”。无论是主动选择或是被动接受,依靠社会力量也能方便、舒适、愉快、体面的养老,是背后支撑越来越多老年人们选择自主养老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金阊街道以“党建引领下的养老服务”为主线,通过盘活资产存量,打造了全新的总面积
期刊
(一)  初秋的京城,天气清朗宜人,与老友把酒欢聚,无意中聊起“金刚经”,略说大意,诸君皆深有体会。一年行将过去,于今回望,世事动荡,直如梦幻泡影。  庚子除夕前一日,余往老挝行游,时值冠状病毒爆发,湖北封城。在琅勃拉邦盘桓了几天,继续南下,经首都万象,飞抵星洲。  彼时,海外尚太平无事,于是探访好友,与同道交流。前次所作文章“星洲纪事”刊发后,影响甚广,另有“一带一路国际书法展”相关报道,报纸一
期刊
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时代老师们的那些“神操作”,不用花名册,可以在开学第一天背出所有新生的姓名;不用圆规,在黑板上画的圆完美无缺;不用参照物,分分钟画出一幅画;在校是老师,回家变“主厨”;讲课一本正经,唱歌圈粉无数……有些老师就是身怀“绝技”,德艺双馨,自带光芒。  四位来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是一群热爱生活的达人教师,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很突出,且独具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与风采。乘风破浪的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