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促进社会与文明不断进步和延续的有力保障,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在什么时代和社会环境背景下,都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除了要不断提高对学生各科成绩的重视和平衡之外,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只有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正确指引,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正面的道德品格,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一、引言
小学教育,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小学德育在不断的发展,小学阶段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很容易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心理方面的教学的接受程度较低,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学校应当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坚持立德育人的教学宗旨,使德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从而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上,而且多是围绕课本而展开的理论式教学,学生能接触到的德育知识只有老师对于课本上的德育理论的解释。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头脑思维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德育教学只是流于表面,无法促进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教学模式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传统德育教学的这一不足,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中所见所感的事物中逐渐实现德育学习的层层深入。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较为接近,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德育理论更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日后的道德思维发展进行了有利铺垫。
(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小学阶段开设德育教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道德意识和高尚精神品质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人文精神。此外德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学生的思维作为课程出发点,有选择性地选取社会现象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现象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进而使自我的人文意识得到培养。
三、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落实
学校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场所,施展德育的主体首先是人民教师。首先,在开展德育工作前,教师要大致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爱好,再结合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多种方法,运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最后,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应该多走出教室,多开展活动,结合具体的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反思和领悟,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
(二)将德育的工作融入日常活动中
学校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相关時都应当融入德育的教育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小知识的演讲比赛、歌颂祖国的歌唱比赛和我是“我是小小红领巾”等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在不同节日中,将节日背后蕴含的德育知识为学生讲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终生受益。同时,在学校的板画、宣传栏和学习广播等方式进行德育的传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德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正确的辨别;促进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学会在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让德育学习归于生活,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实践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德育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德育精神,体验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观察生活,进而不断挖掘生活中存在的德育学习素材,从而让学生的德育学习真正归于生活, 并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还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诸多影响。所以,小学生的德育教学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体的共同推进和相互配合,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规范学生日常,体现文明观念
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度,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德育品质。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高年级阶段的德育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程度,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对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积极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德育思维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奕琳,李利.浅析我国儿童德育教育现状与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30-31.
[2]张开锦.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J].才智,2020(29):81-82.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一、引言
小学教育,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小学德育在不断的发展,小学阶段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很容易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心理方面的教学的接受程度较低,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学校应当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坚持立德育人的教学宗旨,使德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从而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上,而且多是围绕课本而展开的理论式教学,学生能接触到的德育知识只有老师对于课本上的德育理论的解释。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头脑思维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德育教学只是流于表面,无法促进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教学模式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传统德育教学的这一不足,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中所见所感的事物中逐渐实现德育学习的层层深入。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较为接近,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德育理论更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日后的道德思维发展进行了有利铺垫。
(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小学阶段开设德育教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道德意识和高尚精神品质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人文精神。此外德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学生的思维作为课程出发点,有选择性地选取社会现象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现象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进而使自我的人文意识得到培养。
三、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落实
学校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场所,施展德育的主体首先是人民教师。首先,在开展德育工作前,教师要大致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爱好,再结合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多种方法,运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最后,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应该多走出教室,多开展活动,结合具体的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反思和领悟,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
(二)将德育的工作融入日常活动中
学校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相关時都应当融入德育的教育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小知识的演讲比赛、歌颂祖国的歌唱比赛和我是“我是小小红领巾”等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在不同节日中,将节日背后蕴含的德育知识为学生讲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终生受益。同时,在学校的板画、宣传栏和学习广播等方式进行德育的传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德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正确的辨别;促进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学会在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让德育学习归于生活,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实践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德育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德育精神,体验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观察生活,进而不断挖掘生活中存在的德育学习素材,从而让学生的德育学习真正归于生活, 并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还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诸多影响。所以,小学生的德育教学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体的共同推进和相互配合,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规范学生日常,体现文明观念
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度,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德育品质。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高年级阶段的德育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程度,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对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积极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德育思维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奕琳,李利.浅析我国儿童德育教育现状与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30-31.
[2]张开锦.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J].才智,2020(2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