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学业评价目的不明或错位,评价内容侧重于认知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评价应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采用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方法,突出过程性评价。论文建构了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评价体系,并对新学业评价体系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评价反思价值取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实验区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实验区返回的各种信息看,教学评价被认为是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如何转变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家长的评价观念,建立符合“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是摆在各阶段、各学科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角度看,我们必须总结往昔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据新课程评价理念建立一个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
1高中政治课学业评价反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引进外国先进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评价理念;在高考、会考等大规模的考试中,无论在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命题技术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学政治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低层次的、局部的,在旧课程教学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中既有传统课程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本学科独有的弊端。
1.1学业评价的目的不明或错位,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不少教师不甚清楚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的区别,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异同。由于迷信高考,他们一切以高考为定向。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针对高考抓教学,紧扣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进行深度讲解,然后设计类似于高考政治试
题来考核学生,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1.2评价内容上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
标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是,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虽然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实现“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近十多年来,政治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政治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这些能力归根到底是应试的能力,而适应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则无从考评。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或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评价跟其他智育课程的评价并无什么差别,因受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主流价值观进行考核,因为这种考试形式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其评价结果也是令人怀疑的。
2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学业评价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特点而进行的标准参照测验,其立足点在于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它是一种水平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如果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评定学生某些模块的学习,容易让许多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我们反对把模块学业评价变成高考模拟测试,反对以功利心来对待任何教学评价活动。根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应有一个正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2.1学业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尤其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2.2要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理想的课程评价应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在实践中,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主要应“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总之,我们要建构一个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既重视量化评价,又重视质性评价;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既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又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为特征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3实施新课程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3.1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的价值,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倡过程性评价成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评价理念和方式,理解好、落实好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3.2充分发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加大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力度。如前所述,新课程评价不是要取消终结性评价,而是要发挥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新课程背景下的终结性评价如何体现出新的特色,如何与传统的测验模式区分开来?
近十年来,我国政治考试的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如高考试题允许考生“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开放性试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主观性试题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使研究性学习得以反映,还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小论文、提案议案等表现性评价题。这类试题要反映现实生活,难度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以利于选拔学生。开放性试题命制难度较大,评分误差较大,当前,我们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和评分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评价反思价值取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实验区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实验区返回的各种信息看,教学评价被认为是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如何转变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家长的评价观念,建立符合“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是摆在各阶段、各学科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角度看,我们必须总结往昔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据新课程评价理念建立一个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
1高中政治课学业评价反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引进外国先进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评价理念;在高考、会考等大规模的考试中,无论在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命题技术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学政治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低层次的、局部的,在旧课程教学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中既有传统课程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本学科独有的弊端。
1.1学业评价的目的不明或错位,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不少教师不甚清楚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的区别,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异同。由于迷信高考,他们一切以高考为定向。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针对高考抓教学,紧扣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进行深度讲解,然后设计类似于高考政治试
题来考核学生,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1.2评价内容上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
标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是,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虽然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实现“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近十多年来,政治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政治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这些能力归根到底是应试的能力,而适应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则无从考评。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或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评价跟其他智育课程的评价并无什么差别,因受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主流价值观进行考核,因为这种考试形式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其评价结果也是令人怀疑的。
2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学业评价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特点而进行的标准参照测验,其立足点在于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它是一种水平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如果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评定学生某些模块的学习,容易让许多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我们反对把模块学业评价变成高考模拟测试,反对以功利心来对待任何教学评价活动。根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应有一个正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2.1学业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尤其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2.2要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理想的课程评价应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在实践中,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主要应“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总之,我们要建构一个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既重视量化评价,又重视质性评价;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既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又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为特征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3实施新课程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3.1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的价值,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倡过程性评价成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评价理念和方式,理解好、落实好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3.2充分发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加大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力度。如前所述,新课程评价不是要取消终结性评价,而是要发挥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新课程背景下的终结性评价如何体现出新的特色,如何与传统的测验模式区分开来?
近十年来,我国政治考试的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如高考试题允许考生“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开放性试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主观性试题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使研究性学习得以反映,还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小论文、提案议案等表现性评价题。这类试题要反映现实生活,难度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以利于选拔学生。开放性试题命制难度较大,评分误差较大,当前,我们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和评分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