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叙述我的几点尝试,与课程改革中的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外阅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生命,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其实数学跟写作一样,也要多阅读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文章。我们应借助大量贴近生活的读物来获得信息,增加学习兴趣。如学生可以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可以读他们的生平,可以读他们的成就,从而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还可以读一些数学的最新研究成就,以此来拓宽知识、开阔眼界,激发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活动性很强,于是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组美丽的学校示意图片,图中画有各种形状的花坛和建筑物,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说出平面图形的形体名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如在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今年岁,你是年出生的;(2)你家有口人;(3)我们班有 人,我们每天上 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对身边的数学加深了认识,又让学生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更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学起来更轻松。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维,在思维中让学生再动手,在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量操场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在教学“统计”时,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如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吃的水果、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情况、男女同学的人数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调查的方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五、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就是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节课时,我安排了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怎样计算“18+17=?”。分组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地把自己的算法告诉同组同学。到汇报结果时,发现竟有两组学生找到了6种算法,比书本介绍的还多出了两种。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煉。
六、开展竞赛、游戏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引进竞赛、游戏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如小组比一比谁造的“纸币”多些、“盲人端水”活动、“用声音表演一个情境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效果很好。
七、运用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以表扬为主,分个人、小组进行表扬,经常运用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如“你真棒”、“你的眼睛真雪亮”、“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同行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群体功能,提高他们的个体动力,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外阅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生命,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其实数学跟写作一样,也要多阅读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文章。我们应借助大量贴近生活的读物来获得信息,增加学习兴趣。如学生可以读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可以读他们的生平,可以读他们的成就,从而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还可以读一些数学的最新研究成就,以此来拓宽知识、开阔眼界,激发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活动性很强,于是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组美丽的学校示意图片,图中画有各种形状的花坛和建筑物,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说出平面图形的形体名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如在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今年岁,你是年出生的;(2)你家有口人;(3)我们班有 人,我们每天上 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对身边的数学加深了认识,又让学生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更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学起来更轻松。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维,在思维中让学生再动手,在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量操场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在教学“统计”时,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如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吃的水果、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情况、男女同学的人数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调查的方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五、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就是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节课时,我安排了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怎样计算“18+17=?”。分组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地把自己的算法告诉同组同学。到汇报结果时,发现竟有两组学生找到了6种算法,比书本介绍的还多出了两种。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煉。
六、开展竞赛、游戏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引进竞赛、游戏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如小组比一比谁造的“纸币”多些、“盲人端水”活动、“用声音表演一个情境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效果很好。
七、运用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以表扬为主,分个人、小组进行表扬,经常运用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如“你真棒”、“你的眼睛真雪亮”、“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同行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群体功能,提高他们的个体动力,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