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护理干预、药物干预、联合干预等方面,综述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进展,强调适当的干预措施对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干预进展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近年来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了较多新的进展,现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董梅等[1]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且无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 腹胀,胃残余 > 喂入量的 30%,胃内咖啡样物;(2)被禁食 >2 次;(3)第 2 周末每次喂入量 <8ml/kg;(4)胃潴留( > 前次喂养量的1/3)。
2 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2.1 护理干预
2.1.1 喂养
2.1.1.1 喂养乳类 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但因母乳喂养摄入的营养成份不够早产儿生长所需,有造成胃发育不良等。王晨等[2]研究显示,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成分,可弥补母乳的不足。
2.1.1.2 开奶时间 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主张生后 4 小时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 1 ~ 3 天后开奶, 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能量, 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发生喂养不耐受( 呕吐 、腹胀 、胃内咖啡色液等) 立即停喂[3] 。Terrin 等[4]对喂养时胃残留 >40% 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 6 ~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 24h 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 0.1~24mL/(kg·d)开始,作用并不是为低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主要是在其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喂养之前滋养胃肠粘膜,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因此称为启动性喂养[5]。目前多主张早产儿出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6]。
2.1.1.3 喂养的方法 杨柳青等[7]通过对VL-BW进行3种不同喂养方法的观察,发现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最短。间歇持续输注法是采用输液泵输注,时间可以维持30min~2h,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8]。于颖等[9]研究表明,间歇持续输注法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机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钟世冰等[10]报道,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胃的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过渡至正常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体重增长更快、住院天数减少。
2.1.2 非营养性吸吮 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腸动力,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11-12] 。高琳[13]报告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李春华[14]研究表明,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肠道营养达到 418. 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1.3抚触护理 有研究[15]表明,腹部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刺激胃肠道释放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及胃黏膜生长,从而减轻肠胀气及腹胀,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具体方法:餐后30min腹部按摩,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3~4次/d,10~15min/次。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面色改变、呕吐时应暂停抚触。
2.1.4 体位护理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呕吐。有研究[16]表明,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胃肠功能的适宜体位。俯卧位时早产儿肺的顺应性及潮气量得到改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胸廓运动的不协调性减少,肺泡膨胀,氧合功能增强,气体交换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织供氧量增加,从而减轻了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呕吐发生频率[17]。具体卧位方法:喂奶后置俯卧位,头部抬高倾斜 15°,四肢呈蛙状,手可以触摸到脸部,头偏一侧, 头部交替偏左或偏右, 床单位做成“鸟巢”状,每天俯卧位时间 14~ 16h ,在治疗、喂奶、皮肤护理等情况下除外。
2.1.5 刺激排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廉伟林[18]报道,刺激排便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2.1.6发展性照顾: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放置于暖箱内保暖,病房环境幽暗、减少光线刺激,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噪音及疼痛。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舒适的体位,暖箱内置水床,使其有韵律感,周围做成“鸟巢”状,俯卧位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引起肩内缩、背部后仰。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向家属传授基本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健康发育。
2.2 药物干预
钟世冰等[19]文献报道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3 ~ 5mg(kg·d) 加入 5% 或 10% 葡萄糖20mL中静滴,经临床观察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还有文献[20]报道,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胃管喂服西沙比利,剂量0.2mg/kg,3次/日,于喂奶前30 分钟喂入,疗程5 ~7 天,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张云成等[21]报告表明,多潘立酮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喂奶前30min预防性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多潘立酮联合金双歧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对照组比较,能使早产儿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能较快缓解早产儿临床症状,从而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早产儿早期营养需要的问题,提高了早产儿生存质量[22]。黄郁波[23]观察结果显示,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体质量增长和患儿日入奶量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2.3 联合干预
有文献[24]报道,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从静脉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有文献[25]显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王智惠等[26]研究发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缩短,胃潴留量减少,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二者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具有协同作用。王爱珍等[27]研究报道,在早产儿管饲喂养期间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共同刺激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使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 ~90.
[2]王晨,王丹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是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9~263.
[3] 吴育萍, 苏绍玉. 84 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28(22):1532
[4] Terrin G, Passariello A, De Santo G, et a1. Benefical dfects of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t very low bfithweight infants[J]. JPediatr Gastroentero Nutr, 2005, 40(5):660
[5]许植之.新生儿胃肠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271.
[6]李卉,冯琪,王颖,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57~61.
[7]杨柳青,林志斌,赖素贤.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J].首都医药,2009,16(2):30~31.
[8]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9]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10]钟世冰,陳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 11] St umm S, Barlow SM , Estep M , et al.R esp 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edegrades the f ines tructure of the non-nutritive suck in preterm in fants[ J] .JNeonatal Nurs, 2008, 14 (1) : 9~16.
[12] Pi menta H P, Moreira M E, Rocha AD, et al . E 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 ing and oral stim ulation on breastfeeding rates for preterm ,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 random ized cl in ical trial [ J] . J Pedi at r,2008,84 (5):423~427.
[13]高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2.
[14]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35.
[15]周 吕主编. 胃肠生理学[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01.
[16]李巧芬. 早产儿 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J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A ) : 18~19.
[17]刘莉. 26例危重新生儿俯卧位改善低氧血症及胃潴留的观察[ J ] . 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1) : 1.
[18]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9):544.
[19]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20]刘育红.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 8(26):49.
[21]张云成,李晓艳,安丽花.多潘立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7):70~71
[22]凌俊.多潘立酮联合金双岐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7.
[23]黄郁波.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5.
[24]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4.
[25]张燕,王书华,马秀春,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500.
[26]王智惠,王成秀,李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8):19.
[27]王爱珍,张振宇.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9):32.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干预进展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近年来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了较多新的进展,现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董梅等[1]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且无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 腹胀,胃残余 > 喂入量的 30%,胃内咖啡样物;(2)被禁食 >2 次;(3)第 2 周末每次喂入量 <8ml/kg;(4)胃潴留( > 前次喂养量的1/3)。
2 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2.1 护理干预
2.1.1 喂养
2.1.1.1 喂养乳类 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但因母乳喂养摄入的营养成份不够早产儿生长所需,有造成胃发育不良等。王晨等[2]研究显示,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成分,可弥补母乳的不足。
2.1.1.2 开奶时间 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主张生后 4 小时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 1 ~ 3 天后开奶, 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能量, 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发生喂养不耐受( 呕吐 、腹胀 、胃内咖啡色液等) 立即停喂[3] 。Terrin 等[4]对喂养时胃残留 >40% 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 6 ~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 24h 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 0.1~24mL/(kg·d)开始,作用并不是为低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主要是在其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喂养之前滋养胃肠粘膜,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因此称为启动性喂养[5]。目前多主张早产儿出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6]。
2.1.1.3 喂养的方法 杨柳青等[7]通过对VL-BW进行3种不同喂养方法的观察,发现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最短。间歇持续输注法是采用输液泵输注,时间可以维持30min~2h,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8]。于颖等[9]研究表明,间歇持续输注法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机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钟世冰等[10]报道,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胃的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过渡至正常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体重增长更快、住院天数减少。
2.1.2 非营养性吸吮 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腸动力,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11-12] 。高琳[13]报告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李春华[14]研究表明,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肠道营养达到 418. 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1.3抚触护理 有研究[15]表明,腹部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刺激胃肠道释放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及胃黏膜生长,从而减轻肠胀气及腹胀,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具体方法:餐后30min腹部按摩,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3~4次/d,10~15min/次。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面色改变、呕吐时应暂停抚触。
2.1.4 体位护理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呕吐。有研究[16]表明,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胃肠功能的适宜体位。俯卧位时早产儿肺的顺应性及潮气量得到改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胸廓运动的不协调性减少,肺泡膨胀,氧合功能增强,气体交换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织供氧量增加,从而减轻了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呕吐发生频率[17]。具体卧位方法:喂奶后置俯卧位,头部抬高倾斜 15°,四肢呈蛙状,手可以触摸到脸部,头偏一侧, 头部交替偏左或偏右, 床单位做成“鸟巢”状,每天俯卧位时间 14~ 16h ,在治疗、喂奶、皮肤护理等情况下除外。
2.1.5 刺激排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廉伟林[18]报道,刺激排便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2.1.6发展性照顾: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放置于暖箱内保暖,病房环境幽暗、减少光线刺激,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噪音及疼痛。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舒适的体位,暖箱内置水床,使其有韵律感,周围做成“鸟巢”状,俯卧位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引起肩内缩、背部后仰。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向家属传授基本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健康发育。
2.2 药物干预
钟世冰等[19]文献报道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3 ~ 5mg(kg·d) 加入 5% 或 10% 葡萄糖20mL中静滴,经临床观察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还有文献[20]报道,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胃管喂服西沙比利,剂量0.2mg/kg,3次/日,于喂奶前30 分钟喂入,疗程5 ~7 天,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张云成等[21]报告表明,多潘立酮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喂奶前30min预防性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多潘立酮联合金双歧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对照组比较,能使早产儿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能较快缓解早产儿临床症状,从而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早产儿早期营养需要的问题,提高了早产儿生存质量[22]。黄郁波[23]观察结果显示,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体质量增长和患儿日入奶量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2.3 联合干预
有文献[24]报道,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从静脉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有文献[25]显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王智惠等[26]研究发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缩短,胃潴留量减少,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二者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具有协同作用。王爱珍等[27]研究报道,在早产儿管饲喂养期间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共同刺激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使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 ~90.
[2]王晨,王丹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是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9~263.
[3] 吴育萍, 苏绍玉. 84 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28(22):1532
[4] Terrin G, Passariello A, De Santo G, et a1. Benefical dfects of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t very low bfithweight infants[J]. JPediatr Gastroentero Nutr, 2005, 40(5):660
[5]许植之.新生儿胃肠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271.
[6]李卉,冯琪,王颖,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57~61.
[7]杨柳青,林志斌,赖素贤.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J].首都医药,2009,16(2):30~31.
[8]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9]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10]钟世冰,陳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 11] St umm S, Barlow SM , Estep M , et al.R esp 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edegrades the f ines tructure of the non-nutritive suck in preterm in fants[ J] .JNeonatal Nurs, 2008, 14 (1) : 9~16.
[12] Pi menta H P, Moreira M E, Rocha AD, et al . E 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 ing and oral stim ulation on breastfeeding rates for preterm ,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 random ized cl in ical trial [ J] . J Pedi at r,2008,84 (5):423~427.
[13]高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2.
[14]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35.
[15]周 吕主编. 胃肠生理学[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01.
[16]李巧芬. 早产儿 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J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A ) : 18~19.
[17]刘莉. 26例危重新生儿俯卧位改善低氧血症及胃潴留的观察[ J ] . 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1) : 1.
[18]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9):544.
[19]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20]刘育红.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 8(26):49.
[21]张云成,李晓艳,安丽花.多潘立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7):70~71
[22]凌俊.多潘立酮联合金双岐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7.
[23]黄郁波.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5.
[24]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4.
[25]张燕,王书华,马秀春,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500.
[26]王智惠,王成秀,李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8):19.
[27]王爱珍,张振宇.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