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思考、行动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础性学科,语文的学习不管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今后的发展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从基础入手,尽量给予学生全方面、多层次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有由浅入深的了解,还能在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勤于思考,最终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践学习融为一体,让“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共同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一、了解文学作品的宝藏价值
  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其实是围绕我们的汉语与文学知识展开的,而呈现在教材中则是以一篇篇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水平相契合的文学作品,换句话说,不管我们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获取到什么知识、掌握到什么能力,我们首先要做的都必须是要他们对需要阅读与理解的文学语句、作品有基础的了解,只有了解之后他们才更有可能感知到文学艺术与汉语的魅力,从而提升对文学阅读、字句理解的接受度,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说起让学生了解文学语句与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语文教材摆在那就是对与相关年龄段的学生所需了解内容的直观呈现,那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不就自然了解了吗?其实这种认知并不算错,毕竟大多数人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确实是在不断的语文学习中逐渐提升的,但这样的方式虽然正常却还不够优化,既然学生在课堂中是在学习间接经验,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用更合适、更优化的方法带领他们在学习之初对现在以及今后都会多加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基本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对文学作品的价值与魅力有更深的体会?以古诗词为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好”,原因是他们觉得古诗词一出现就意味着又要背诵与默写,并且有时候古诗词还不容易读懂,虽然诗句短却需要用翻译来理解。其实细想一下学生所提到的翻译、背诵、默写也确实是我们在古詩词教学中常走“流程”,学生们不怎么“友好”的学习体验使得他们对古诗词无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体会。诗歌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言浅意深与优美重意境的特点是非常值得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与体会的,因此,要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魅力,我就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稍作调整。比如,让与诗歌相通的音乐进入课堂,以更为形象生动的动画、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再比如更为重视诗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自然感受诗歌的美。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有所感知,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后的深入理解都会有所助益。
  二、用思考铸就打开宝藏的钥匙
  如果说对于文学作品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情境的第一步,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就是打开他们学习大门、踏上更高一级台阶的钥匙,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如今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命题,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需要盲目地接受与听话,而需要能调动自己的思维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并具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与空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以往多年的教学中教师总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整堂课下来多是教师在说而学生也多是在听、在写,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部分,黛玉教香菱学诗也没有“手把手”一字一句地辅导,而是以思路点拨引导香菱自己领悟与尝试,所以,要转变这种方式我们就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多向他们抛出问题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以一年级的课文《四季》为例,这首儿歌是从日常生活化的内容入手希望学生能在掌握一年四季变换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字词表达。其实春夏秋冬的变化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即使不清楚这背后包含的地理学科知识是什么,但直观上的冷热与环境变化却是熟悉的,只不过只是将它当作一种“常态”没有深入思索罢了,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学生抛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要穿上短袖与漂亮的裙子,又是在什么时候需要换上长袖或者棉袄呢?”,再比如“除了小草,谁还能告知我们春天来了?除了荷叶,谁还能告知我们夏天来了?”等问题也都是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并围绕课文内容所做的延伸,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最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有第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后还容易引起学生争相回答、讨论的场面,这对于创设良好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问题以及环节设计,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价值。
  三、“知易行难”是需要破除的壁垒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就如我们常说的那句俗语“话糙理不糙”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所蕴含的道理也是十分深刻,学生坐在教室中所学到的知识虽然以理论居多,但理论知识其实也是间接经验,本质上也是前辈们在生活实践中所有的思考与感悟,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最终同样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说,引导学生有行动意识,给予他们从生活中发展、去生活中验证的机会同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为例,这是一首生活与艺术兼备的童谣,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带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活泼热闹的雪地世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一开始可能还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样的描写,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小动物的脚是什么形状的,而这首童谣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以艺术审美的眼光去更为细致地观察生活。因此,我们自然也不应该“辜负”这首童谣的价值,不但要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切实走进生活当中去观察这些小动物脚的形状的实践机会,可以是真的在下雪的日子去看小动物的足迹,要是没有雪也可以选择沙子甚至是以班级为单位去动物园做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去对他们观察到的东西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做联想,这并不局限于动物小脚的形状,甚至不局限于动物,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路,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之后的写作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总而言之,学习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是在知识获取与思维提升的基础阶段,越是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需经历的过程,了解、思考与行动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思路才最易于带领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之中,从而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并给予他们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边庄小学(734500)
其他文献
文章进入“教材”成为“课文”,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编者根据编排体系等的需要进行“改动”,这也是统编教材在许多课文首页下面明白标注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直接原因。笔者研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一文时,发现与人教版中的文本相比有不少改动之处,而这些改动,一方面,相对于作者郑振铎先生的原作《海燕》中的相关内容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回归;另一方面,更切合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开头
期刊
《搭石》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语言清新,画面优美。作者刘章把镜头对准了山里村间小溪上的搭石,把平平常常的搭石当作家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借助平凡的事物表现了早些时候乡村里纯朴和谐的民风以及如溪流般绵延不绝的爱。由于搭石过于平常,所写的事只是乡亲们在搭石上走来走去的情景。深入细读文本,用心体会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把搭石当成了家乡的一个微型舞台,课文着力描绘的就是在这个微型舞台
期刊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高效途径。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涵;在思维方面,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思辨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细读进行深入剖析,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就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展开相应对策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想要细读品味,请先给予空间  文本细读意味着打破了原填鸭式教育下,那种为应对考试从而加快课堂进度的教学方
期刊
学生词语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位教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学时,采取诸如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换词作比较等许多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词语。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理解词义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是对词义的掌握是从整体来掌握,未能理解词语中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理解词义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地来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词语
期刊
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听者满心满眼的好处难以诉说;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适;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自然;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听者不会去想教者哪里上的好,哪里用了什么教学技巧,听者只愿意一门心思的成为和文本合二为一的听众,沉浸在课堂语言文字本身不愿出来,教者的声音就是听者的情绪指挥棒,教者让听者紧张,听者就七上八下,教者让听者想
期刊
近期,为参加优质课评比而磨课,选文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试教后,在教研组教师们集体智慧的指引下,教学效果明显改观。  请看,改进前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看看,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你觉得四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关系。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句是总起句,后面三句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  师:再进一步看看是围绕哪个词语说的?  生:甚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叙事性课文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度解析,在文本语言鉴赏中发展学生的童化思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叙事语言带有情节性、人物化特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词串演读、经典鉴赏、创编读写,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动化处理,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鉴赏剖析,发动学生创意续写、仿写、自由创编故事情节,以有效激活学生童化思维,形成崭新的教学成长点。  一、词串演读,在动化情
期刊
字理教学是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对汉字教学进行字理识字教学和字理析词,学生生动形象地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并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如何适当适时地运用字理教学使其更好地彰显汉字的魅力,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字理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才能优化字理教学,彰显汉字魅力,使我们的字理教学更富生命力。  一、科学性原则  字理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体现在它既符合构字规律,人的认知心理和识字
期刊
“怎么又是作文课”“我不知道写什么”“怎么把文章写生动”……很多学生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听到要写作文,他们的兴趣就降至低谷,开始各种哀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不是“闻写作而色变”呢?根据笔者几年的习作教学经验,进而总结了一些方法,尝试下来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便有话可写、有法可循了。  一、第一把“钥匙”:模仿让学生有法可循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
期刊
阅读能力已然成为个人的关键能力,从小处说阅读能力是应对各级考试的基本能力;从大处说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较高情商的有效途径。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词语储备量比较少,独立阅读有难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当然,“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习惯的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