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8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郑州举行。开幕式结合众多河南元素,突出中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特色,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网络化、信息化等手段,展示了近年来河南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各类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学在郑州”的品牌特色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郑州社区大学——
打造科技+学习+生活的“智能课堂”
位于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的郑州社区大学,拥有20个专业教室和数字化学习体验馆以及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方便市民学习,一站式服务中心设有电子书阅览区、智能家居区、创客空间、录播室等多个功能间,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学习场所均向市民免费开放。
目前,郑州市已建成市级社区大学1所,县(市)級社区学院12所,街道社区学校 143 所,社区教学点1371个 ,形成了覆盖郑州城乡的社区教育四级办学体系。
为推动老年教育工作开展,郑州社区大学建设了“郑州学习在线”PC端、移动端、微信端 ,积极申办老年开放大学,投入建设了老年教育学习平台。目前,“郑州学习在线”上线课程15000余集,电子期刊500种(共计2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余本;“乐学商都”微信端与“郑州学习在线”平台互联互通,构成了完整的线上学习生态圈,成功建立线上资源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多种渠道。
郑州市早在2014年10月就提出了建设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商都学堂”的思路。郑州,又称“商都”,“商都学堂”取其历史悠久、文化繁盛之意,其内涵为传承传统文化、倡导全民学习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商都学堂”已在16个县市区落地,开班类型超过50个,建立教学点34个,线下年培训人数4000多人,近10万人次。
社区大学一站式服务中心(市民数字化学习体验中心)自2018年试运行以来,已迎接市民参观和参与培训活动超过1万人次。该中心由三大功能区和若干个专业教室组成,包括虚拟现实学习体验、智慧学习体验、数字阅读体验、数字学习体验等数字化学习方式,让市民充分感受“科技+学习+生活”的体验,展示“互联网+学习”的魅力。
康桥华城社区——
共建美好家园“幸福课堂”
“为什么咱们退而不休,无‘位’有为,热心公益,争当‘文化兴家园’的志愿者、社区管理的义务网格员?因为我们都是胸怀大爱的人。”
这正是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之歌的歌词。
2011年,为提升社区文化品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联合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康桥学堂。为培养社区居民的家国情怀和社区大家庭的幸福感,社区依托康桥学堂开展“学习十九大 ”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年年组织“康桥家家书香飘”读书节、善施幸福粥、福满康桥、邻里民俗文化节、情意绵绵“女神节”、“花儿朵朵”六一枇杷节、“粽”情端午、礼赞师恩、尊老敬老重阳节、“社区暑期公益课程班”“冬至饺子大派送”等活动。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学习,我们的社区成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互相关怀、彼此温暖、共同守望的幸福家园。”已经70岁的周慧玲是康桥华城社区的居民,退休后的她谢绝了多所民办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邀请,毅然加入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
在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及志愿者的带领下,康桥学堂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实现了居民交往的“六个来”:走出来——用多样的健身方式,吸引大家走出家门;拉回来——用特色活动,把在外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拉回来;动起来——组织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太极拳队、太极柔力球队、空竹队、模特队、葫芦丝队、诗歌朗诵品读会,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居民忙得不亦乐乎;聚起来——康桥人家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过节,聚在一起,谱写了社区大团结大和谐的华美乐章;乐起来——学习者乐,育人者乐,助人者乐,管理者乐,快乐成了康桥的最美声音;融起来——情相通,心相连,事相帮,学习活动把康桥人融成一家。
康桥华城社区汇聚各方资源,动员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居民、周围学校共同参与,谱写了一曲共建美好家园的幸福之歌。
新郑城关乡成人学校——
探索惠民培训“实用课堂”
新郑市城关乡位于新郑市区西关,乡域面积40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12个村民组,总人口31290人。
2017年,城关乡组织教职工走村入户,与农民、工人交朋友,在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文化程度及实际需求后,决定与新郑市利民农业种植技术协会联合,实行“协会+农户”模式,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小麦、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培训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对加入协会的会员,除提供技术服务外,协会还实行种子、化肥补贴政策。利民农业种植技术协会在城关乡发展会员541户,举办技术培训27期,培训学员2540余人次,帮助2600余名失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近三年来,学校结合村民需求,开展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电商、月嫂、电工、焊工班、厨师班培训)、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卫生保健知识培训等。
学校积极与劳动部门合作,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月嫂培训和电工、焊工、中式烹调师培训)。2016年至2018年共开设月嫂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46人;电工班1期,培训学员35人;焊工班4期,培训学员137人;中式烹调师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52人。
2013年,经调研发现,市科协存在发动基层群众难、城关乡成人学校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难题。于是,这两家单位携手合作,尝试运行破解资源难题的“1+1=0”模式,即互通有无、联合办学,一个部门的“困难”和另一个部门的“困难”结合起来,最终消除双方的困难。2015年,合作进一步升级。人社部门掌握着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和资金,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乡镇成人学校有教育管理的专业和行业优势,于是城关乡成人学校又与市人社局合作,尝试推行“1+1>2”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2018年,学校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深化社会改革大势,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在精准扶贫上以成人(社区)教育为切入点,与乡政府的“七站八所”结合,拓宽培训渠道,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党建做引领、成校搭平台、部门融项目”的“1+1+N”系统培训模式。 城关乡成人学校瞄准关键点,找准需求点,选准突破点,不搞无价值培训,紧紧围绕地区的实际需要,为当地贡献了一份极具特色的“培训方案”。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县级工作站、全国优秀学习型乡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项目实验学校、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河南省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嵩山文化大讲堂——
倡树文化自信“知识课堂”
嵩山是历史文化钟萃之地。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7月,河南民进嵩山文化研究会、登封市社区学院、登封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开始联合筹划“嵩山文化大讲堂”项目。
组委会先后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单位聘请了200余名大学教授、专家,组成了“嵩山文化大講堂”的讲师队伍。2018年2月22日,“嵩山文化大讲堂”第1期正式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开讲,反响良好。至今,“嵩山文化大讲堂”已开课53次,课程内容涉及嵩山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北宋书院与理学思想》《中华文明的根与脉——中原文化纵横谈》《嵩山智慧》《嵩阳书院与中原理学的发展》《中原文化漫谈》《孔子生平及其核心思想新认识》《武则天与嵩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统文化与诗词欣赏》《中原文化谈》《河南智慧城市建设》《二十四节气文化谈》等,涵盖了哲学、历史、地理、天文等方方面面。这些课程不仅诠释了嵩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嵩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大讲堂每年春节期间集中举办6至10次活动,其余时间两周一次,除嵩阳书院主会场外,还在观星台、社区学院、新华书店等地设分会场,方便市民参与学习。由于“嵩山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员从开始时只有登封市民,到如今,每场都有来自新密、巩义、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各界群众,总听课人数超过8000人次。
郑州是河南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河南,终身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平顶山、鹤壁、三门峡等地,还有许多基层学习组织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创新管理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悉,河南省已初步构建了以“省辖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区县社区学院为骨干、乡镇社区学校为主体、社区居民学习点为基地”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全省18个省辖市已成立社区大学15所、县区级社区学院74所、街道(乡镇)社区学校2599所,创建了2个国家级、2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国家级、26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郑州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单位,培育了20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涌现出22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为河南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责编 张德广)
郑州社区大学——
打造科技+学习+生活的“智能课堂”
位于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的郑州社区大学,拥有20个专业教室和数字化学习体验馆以及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方便市民学习,一站式服务中心设有电子书阅览区、智能家居区、创客空间、录播室等多个功能间,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学习场所均向市民免费开放。
目前,郑州市已建成市级社区大学1所,县(市)級社区学院12所,街道社区学校 143 所,社区教学点1371个 ,形成了覆盖郑州城乡的社区教育四级办学体系。
为推动老年教育工作开展,郑州社区大学建设了“郑州学习在线”PC端、移动端、微信端 ,积极申办老年开放大学,投入建设了老年教育学习平台。目前,“郑州学习在线”上线课程15000余集,电子期刊500种(共计2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余本;“乐学商都”微信端与“郑州学习在线”平台互联互通,构成了完整的线上学习生态圈,成功建立线上资源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多种渠道。
郑州市早在2014年10月就提出了建设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商都学堂”的思路。郑州,又称“商都”,“商都学堂”取其历史悠久、文化繁盛之意,其内涵为传承传统文化、倡导全民学习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商都学堂”已在16个县市区落地,开班类型超过50个,建立教学点34个,线下年培训人数4000多人,近10万人次。
社区大学一站式服务中心(市民数字化学习体验中心)自2018年试运行以来,已迎接市民参观和参与培训活动超过1万人次。该中心由三大功能区和若干个专业教室组成,包括虚拟现实学习体验、智慧学习体验、数字阅读体验、数字学习体验等数字化学习方式,让市民充分感受“科技+学习+生活”的体验,展示“互联网+学习”的魅力。
康桥华城社区——
共建美好家园“幸福课堂”
“为什么咱们退而不休,无‘位’有为,热心公益,争当‘文化兴家园’的志愿者、社区管理的义务网格员?因为我们都是胸怀大爱的人。”
这正是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之歌的歌词。
2011年,为提升社区文化品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联合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康桥学堂。为培养社区居民的家国情怀和社区大家庭的幸福感,社区依托康桥学堂开展“学习十九大 ”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年年组织“康桥家家书香飘”读书节、善施幸福粥、福满康桥、邻里民俗文化节、情意绵绵“女神节”、“花儿朵朵”六一枇杷节、“粽”情端午、礼赞师恩、尊老敬老重阳节、“社区暑期公益课程班”“冬至饺子大派送”等活动。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学习,我们的社区成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互相关怀、彼此温暖、共同守望的幸福家园。”已经70岁的周慧玲是康桥华城社区的居民,退休后的她谢绝了多所民办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邀请,毅然加入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
在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及志愿者的带领下,康桥学堂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实现了居民交往的“六个来”:走出来——用多样的健身方式,吸引大家走出家门;拉回来——用特色活动,把在外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拉回来;动起来——组织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太极拳队、太极柔力球队、空竹队、模特队、葫芦丝队、诗歌朗诵品读会,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居民忙得不亦乐乎;聚起来——康桥人家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过节,聚在一起,谱写了社区大团结大和谐的华美乐章;乐起来——学习者乐,育人者乐,助人者乐,管理者乐,快乐成了康桥的最美声音;融起来——情相通,心相连,事相帮,学习活动把康桥人融成一家。
康桥华城社区汇聚各方资源,动员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居民、周围学校共同参与,谱写了一曲共建美好家园的幸福之歌。
新郑城关乡成人学校——
探索惠民培训“实用课堂”
新郑市城关乡位于新郑市区西关,乡域面积40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12个村民组,总人口31290人。
2017年,城关乡组织教职工走村入户,与农民、工人交朋友,在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文化程度及实际需求后,决定与新郑市利民农业种植技术协会联合,实行“协会+农户”模式,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小麦、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培训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对加入协会的会员,除提供技术服务外,协会还实行种子、化肥补贴政策。利民农业种植技术协会在城关乡发展会员541户,举办技术培训27期,培训学员2540余人次,帮助2600余名失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近三年来,学校结合村民需求,开展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电商、月嫂、电工、焊工班、厨师班培训)、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卫生保健知识培训等。
学校积极与劳动部门合作,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月嫂培训和电工、焊工、中式烹调师培训)。2016年至2018年共开设月嫂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46人;电工班1期,培训学员35人;焊工班4期,培训学员137人;中式烹调师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52人。
2013年,经调研发现,市科协存在发动基层群众难、城关乡成人学校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难题。于是,这两家单位携手合作,尝试运行破解资源难题的“1+1=0”模式,即互通有无、联合办学,一个部门的“困难”和另一个部门的“困难”结合起来,最终消除双方的困难。2015年,合作进一步升级。人社部门掌握着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和资金,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乡镇成人学校有教育管理的专业和行业优势,于是城关乡成人学校又与市人社局合作,尝试推行“1+1>2”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2018年,学校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深化社会改革大势,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号召,在精准扶贫上以成人(社区)教育为切入点,与乡政府的“七站八所”结合,拓宽培训渠道,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党建做引领、成校搭平台、部门融项目”的“1+1+N”系统培训模式。 城关乡成人学校瞄准关键点,找准需求点,选准突破点,不搞无价值培训,紧紧围绕地区的实际需要,为当地贡献了一份极具特色的“培训方案”。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县级工作站、全国优秀学习型乡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项目实验学校、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河南省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嵩山文化大讲堂——
倡树文化自信“知识课堂”
嵩山是历史文化钟萃之地。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7月,河南民进嵩山文化研究会、登封市社区学院、登封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开始联合筹划“嵩山文化大讲堂”项目。
组委会先后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单位聘请了200余名大学教授、专家,组成了“嵩山文化大講堂”的讲师队伍。2018年2月22日,“嵩山文化大讲堂”第1期正式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开讲,反响良好。至今,“嵩山文化大讲堂”已开课53次,课程内容涉及嵩山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北宋书院与理学思想》《中华文明的根与脉——中原文化纵横谈》《嵩山智慧》《嵩阳书院与中原理学的发展》《中原文化漫谈》《孔子生平及其核心思想新认识》《武则天与嵩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统文化与诗词欣赏》《中原文化谈》《河南智慧城市建设》《二十四节气文化谈》等,涵盖了哲学、历史、地理、天文等方方面面。这些课程不仅诠释了嵩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嵩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大讲堂每年春节期间集中举办6至10次活动,其余时间两周一次,除嵩阳书院主会场外,还在观星台、社区学院、新华书店等地设分会场,方便市民参与学习。由于“嵩山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员从开始时只有登封市民,到如今,每场都有来自新密、巩义、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各界群众,总听课人数超过8000人次。
郑州是河南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河南,终身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平顶山、鹤壁、三门峡等地,还有许多基层学习组织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创新管理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悉,河南省已初步构建了以“省辖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区县社区学院为骨干、乡镇社区学校为主体、社区居民学习点为基地”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全省18个省辖市已成立社区大学15所、县区级社区学院74所、街道(乡镇)社区学校2599所,创建了2个国家级、2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国家级、26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郑州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单位,培育了20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涌现出22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为河南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