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相忘于江湖”新解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来对“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理解是,“江湖”喻道,“于”训为在。这与庄子的无所待的逍遥思想是不一致的,应破“于”为“与”来理解,这样更符合庄子的整体思想。
  关键词:处陆;江湖 ;于; 与 ;逍遥
  “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全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没有多大的分歧。利用网络,搜索一下,归纳起来,对其的理解不外乎是:泉水干涸了,兩条鱼为了生存,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以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庄子》属哲学著作,各代的注疏从哲学上去理解,总体相差不远,但还是有些差异,总结罗列如下。
  一、古今注疏译解
  《大宗师》是论道与修道的,在南伯子葵问乎女偊的寓言之前,是篇直接、完整的论道文字。庄子认为,人通过修道,与道合一,就是古之真人、大宗师。“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文字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说明修道。对于这点,历来没有分歧,差异在于对比喻具体所指的理解。
  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相爱不如相忘。崔大华的《庄子岐解》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分别出了两种,其一即是“谓相爱不如相忘”,引用的是晋人郭象的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
  2.《庄子岐解》罗列出的另一种理解是“喻有为不如无为”,引用的是北宋吕惠卿的注:“处乎人伪之陆,而呴濡以仁义之湿沫,不若相忘于道术之江湖,而不知死生聚散也。”和南宋林希逸的注,“处陆之相濡,不如江湖之相忘,喻人处世而有为,不若体道而无为也。”
  3.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如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王夫之的《庄子解》:“人之爱其生,爱其知是非者而已:是涸鱼之湿沫也。豁然合一之大宗,江湖也。忘生忘死,是非不足以立矣。”近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该句)言善生无救于死,犹鱼处于陆,相呴相濡,欲善生以救死也。然湿沫有几,瞬即涸毙。斯须之善,何益于生也?”及方勇、陆用品的《庄子诠评》认为:鱼以唾沫相救,则必有仁爱、恶死之心,所以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彼此相忘,然后可以泯灭为仁为爱、悦生恶死之心,而逍遥于大道之乡。
  综观以上几人的理解,对鱼相呴、相濡的理解虽有小异,或以为是喻情爱,或以为是喻有为,或以为是喻生死之恋,但对“江湖”的理解,都直接注为庄子的道、自然。而且,把两者作为对立的双方对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
  二、新解
  但我们把这句和后面的一句联系起来看,就发现了问题。下文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尧,古圣帝王也;桀,古暴君也。人逢暴君,生不如死,非之;遇圣君,生活安康,自由自在,誉之。两者对立,从两者中选择,必然选择尧而否定桀。但尧的世界就是我们最终的、最高的选择吗?庄子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两忘”,即只有把两者否定、抛弃,才是真正地修道,才能达道——“化其道”。
  前后两句联系起来,我们马上就明白,前句中的“泉涸”“处陆”显然是指不好的方面,即后句中“桀”所指;“江湖”是指好的方面,即后句中的“尧”所指。后面一句说要“两忘”才能达道,那“相忘于江湖”显然不能把“江湖”作为最后归宿、最高选择、最上境界。
  那要怎么去理解呢?不能再按字面去理解,而应破字:“相忘于江湖”的“于”不应理解成介词的“在”,而应理解成连词“与”:“相忘与江湖”,不是要通过“处陆”来肯定“江湖”,通过“江湖”来否定“处陆”,而是要把“处陆”与“江湖”都忘了,把好与坏、肯定与否定都抛弃,这才是“化其道”,这样才能达道。也只有这样,前后意思才贯通起来,浑然一体。
  那么,“于”字可否训为“与”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在古籍虽不多见,但并非没有。下面就作者之了解,摘选几例以做说明。
  李学勤先生的《重写学术史》一书,他在《韐伯庆鼎续释》这篇文章中,释读该鼎的铭文时讲到:“‘用校于比’……按鼎铭‘于’字系连词,训为与。”
  《尚书·康诰篇》: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刘起釪先生注释道:王引之始云:“‘于’,越也,与也,连及之词。”
  《尚书·多方篇》:不克敬于和。《孟子·万章上》: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前者第一个“于”与后者第二个“于”,杨树达先生在其所著《词诠》都列为连词之类。
  三、文义贯通
  另一方面,从《大宗师》的文义,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理解,训“于”为“与”的理解比其他的都要适宜、妥当。
  庄子的思想就是追求逍遥、自然的道。如何才能达道呢?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风,虽不用走路了,但还“有所待”,即需要“风”,若无风,还是不能“免乎行”。所以,这乘风虽比行好,但还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真正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是有所待,“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即需要风厚积这个条件。所以也不是无条件的“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所待、无条件的“逍遥游”。这种无所待的逍遥,就不能肯定一方,否定一方,而只能“两忘”,才能最终“化其道”,成为庄子所论述的大宗师、古之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这才是一种对一切不执著,化解调和了对立的无所待的“逍遥”。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
  [2]〔清〕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
  [3]崔大华.庄子岐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5]方勇、陆用品.庄子诠评,成都:巴蜀书社,1998
  [6]李学勤.重写学术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
其他文献
摘 要:《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围绕着一场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案,作者对人性丑恶、自私的深刻剖析的同时也真实表现出了以真砂为代表的女性在男权制社会的悲惨境遇,塑造了真砂这样一个勇敢、刚烈的女性形象,真砂的哭诉和一系列的行为透露出她对抗男性霸权压迫的意识萌芽。  关键字:男性霸权; 女性主义; 反抗; 觉醒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多重内聚焦的叙述手法,文中的7个人都从各自的角度讲述这一
期刊
摘 要:《十八春》的艺术价值发掘仍处于浅层表面,缺乏深入文本进行多角度地审视和考察。张爱玲曾多次提到“参差的对照”的创作方法,笔者认为“参差对照”笔法可以看做是张氏的创作原则和独特笔法,渗透在其所有作品之中,而用其作为一种视角,分析《十八春》的艺术特点,较能更深入地展现张氏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参差对照;创作原则;审美观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最早于1950年3月到1951年2
期刊
摘 要: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网络为测量工具来考察城市边际人的城市融入状况。一方面,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行为是其在城市构建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城市边际人的人情消费网络,可以发现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从而反映其城市融入程度。  关键词:城市边际人;人情消费;城市融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大量农村
期刊
摘 要: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关键词:唐诗;中国文化;生命精神  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
期刊
摘 要:明清两朝,漕运作为国家的命脉为政府所倚重,漕运可分为征收、运输和交仓三个阶段,其中,漕粮的征收是整个漕运制的基础,也是漕运这一国家制度直接与地方民众相联系的环节,清中后叶,漕政日益败坏,征漕地区漕赋日重,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采取手段抗漕,对地方经济、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江苏作为征漕最重的地区之一,抗粮运动也最先兴起。民众采取种种手段应对过重的漕赋的活动中官、绅、民在此中扮演的角色透视出国
期刊
摘 要:世俗化是当今世界宗教发展的一大特点与趋势,它包括宗教非神圣化和社会化两个过程,是宗教应对社会发展、变化所做的一种适应性调整。本文试图以基督教的世俗化为例,说明世俗化并不是宗教的末路或终结,而是宗教一种特殊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宗教世俗化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它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与社会等的融合与互动,是宗教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宗教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汉语、日本语、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撰写的英语说明文和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撰写的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比对研究,揭示了第二外语学习者在撰写英语文本时,其母语习惯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跨语言的修辞差异和读者的文本结构运用以及文本阅读理解之间的尚不确定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日本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说明文;对比修辞  Arabic and English
期刊
摘 要:现在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明确网络安全概念,提高网络安全性,成为了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网络发展来看,网络安全对于互联网用户具有重要意义,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信息传输、数据管理、银行支付等行为,如果不能有效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但会制约互联网的发展,也会给用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必须认识
期刊
摘 要:崔致远对新罗儒学思想传播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按照实际需要论释了儒学 “仁” 的思想,并且倡导仁政,重视仁的波及效应。其次,崔致远还进一步提出了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倡导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最后,崔致远的儒学思想中準确地把握了“时中”思想,并将“时中”思想贯彻于文章之中。崔致远是儒学的传播者, 并对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儒学;思想  崔致远于公元868年入
期刊
摘 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使用了诸多关于“道”的典型的意象与词汇,表明道家美学思想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意象说,从《二十四诗品》中所构置的意象着手来探究《二十四诗品》所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同时研究中国古代文艺作品运用意象的原因及意义,最终将对诗歌等艺术的“传情”与“体道”功能进行论述。  关鍵词:二十四诗品;意象;道家美学 ;诗歌功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