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写景诗鉴赏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景诗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主体,可以确定感情基调是“哀”或“伤”:风物之伤、孤独之伤、思乡之伤、忧国之伤。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抓到了以下一些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催刀尺”“白帝城”“急暮砧”。
第三步: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根据诗歌可知,这首诗的意境是萧森。
第四步: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把握写景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感情,包括正衬(“乐”景正衬“乐”情、“哀”景正衬“哀”情)、反衬(“乐”景反衬“哀”情、“哀”景反衬“乐”情)。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总之,鉴赏写景诗,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哲理诗鉴赏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事”“物”来传达哲理。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同学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一定的门道。
1. 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 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来寄寓某种道理,且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理解哲理时,一定要从日常事件出发去联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阅读中注意联想、联系,就可以较容易把握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解析诗中说,暗潮已然来到,常人却不知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对潮水涨落的规律都一清二楚,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3. 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解析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的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从诗歌中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能自由自在。
另外,我们可从诗的形象(所写之景、所写之事、所写之物)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哲理。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 请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试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1)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2) 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3)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2. (1) 这是一首吟咏蝴蝶的词。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的情景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2) 这首咏蝴蝶的词,以拟人手法,将蝶人格化,通过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的典故,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惟妙惟肖。
(作者:蔡颖,江苏省镇江中学)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景诗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主体,可以确定感情基调是“哀”或“伤”:风物之伤、孤独之伤、思乡之伤、忧国之伤。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抓到了以下一些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催刀尺”“白帝城”“急暮砧”。
第三步: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根据诗歌可知,这首诗的意境是萧森。
第四步: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把握写景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感情,包括正衬(“乐”景正衬“乐”情、“哀”景正衬“哀”情)、反衬(“乐”景反衬“哀”情、“哀”景反衬“乐”情)。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总之,鉴赏写景诗,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哲理诗鉴赏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事”“物”来传达哲理。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同学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一定的门道。
1. 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 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来寄寓某种道理,且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理解哲理时,一定要从日常事件出发去联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阅读中注意联想、联系,就可以较容易把握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解析诗中说,暗潮已然来到,常人却不知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对潮水涨落的规律都一清二楚,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3. 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解析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的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从诗歌中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能自由自在。
另外,我们可从诗的形象(所写之景、所写之事、所写之物)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哲理。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 请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试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1)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2) 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3)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2. (1) 这是一首吟咏蝴蝶的词。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的情景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2) 这首咏蝴蝶的词,以拟人手法,将蝶人格化,通过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的典故,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惟妙惟肖。
(作者:蔡颖,江苏省镇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