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自由意志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得到林娘子,必须借用陆谦。这是富安给高衙内出的主意。
  并且,富安也好,衙内也罢,他们根本没想过陆谦会拒绝这样肮脏的安排,他们有着权力的自信。
  那么,陆谦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接手这样下流又缺德的事吗?
  当富安把他的计策向陆谦和盘托出并要求他配合时,陆谦是答应,还是深感侮辱,愤怒地拒绝?
  上一篇,我提到了三个古人的故事:田光的故事、公输班的故事、许由的故事。说这三个故事,其实是说一个概念:人格自尊。田光无法容忍自己的德性被人怀疑,以自杀自赎。公输班虽然逻辑不能自洽,但对墨子请他当杀手还是非常郁闷,因为这表明别人对他人品的误认。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洗耳,而许由的朋友巢父甚至觉得许由的耳朵已经脏了河水,连牲口都不要喝了,这是极度的道德自尊,不容一点亵渎。
  有道德自尊才可能有对“权力选择题”的超越。这种超越,建立在牺牲自我的基础上。陆谦,有这种精神吗?
  当陆虞候接到富安的建议时,他要面对两难选择。
  选择配合富安高衙内?他是林冲的兄弟,要牺牲友谊和义气。
  选择拒绝富安高衙内?他是高俅的下属,要牺牲前途和利益。
  陆谦是人在家中坐,题从天上来。什么题?权力选择题。
  陆谦被迫去做这道选择题。
  他似乎没有选择。权力选择题的实质,其实是没有选择。
  我们常说一句话:人是理性的动物。我要接着这句话补充一句:理性的本质是对自我利益的考量。说得直接一点,武断一点,理性就是自私。
  所以,从自我利益的角度,权力选择题,其实是没有选择。
  工具理性和利害理性都会让我们趋利避害。
  但是,权力选择题不是让我们在利害之间选择,而是让我们在大害和小害之间选择,这是权力选择题的最大特点——权力的绝对自信就表现在:
  它无须奖赏,就能让人帮它作恶——因为它只要对人不加伤害;它甚至让人受害,人还是愿意帮它作恶——因为,权力可以选择一个更大的伤害加给对方。
  到了这时,你会发现一个人性黑洞:那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害者或做题者不但不会仇恨权力者,还会对加害他的权力满怀感激,因为权力有太多的进一步伤害可以选择,而它止于此了:权力把选择权给了受害者了。这被看作是权力的仁慈,从而获得受害者的感激涕零乃至肝脑涂地。
  权力选择题的实质就是:让做题的人“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田光、公输班和许由、巢父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当别人希望你去做一件缺德之事的时候,虽然不是他故意侮辱你,但有自尊的人、有自由意志意识的人,仍然会觉得深受侮辱。富安高衙内在他们陷害林冲的阴谋里,让林冲的好朋友、好兄弟陆谦来做阴谋的主角,这是对陆谦品性的侮辱。或者,在他们心目中,陆谦就是这种毫无原则的小人,随时听从主子的呼唤去咬死任何人。
  我们看高衙内的话:“好条计!就今晚著人去唤陆虞候来分付了。”
  这句话,涉及三个人。
  第一,暴露了高衙内自己的德性;
  第二,打了林冲的脸;
  第三,侮辱了陆虞候的人格。
  暴露了自己的德性。你看,违背女子的意愿,谋得他人的妻子,本来就是缺德;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法,更是人品下三滥的体现。
  打了林冲的脸。林冲不是说,如果衙内知道是他的妻子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吗?现在衙内知道是林冲的妻子了,他住手了吗?所以,这是打脸林冲。
  侮辱了陆谦的人格。你听这口气:唤来吩咐了。在高衙内眼里,陆虞候是个什么东西?
  唤来,如唤狗;吩咐了,直接给指令。
  有没有商量的意思?有没有担心他不愿意的打算和预案?有没有顾及陆谦有可能残存的道德羞耻心?
  没有!
  这陆谦,好歹也是一个虞候,也是一个国家干部,他为国家雇佣,服务于国家,怎么就成了他高家的家奴!走狗!
  但是,令我们吃惊的是,陆谦几乎没有一刻的犹豫就答应了富安、高衙内交给他的这樣卑鄙下流的任务。
  “陆虞候一时听允,也没奈何,只要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
  注意这个词——“顾不得”。
  这世上多少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伤天害理,都是因为有了这三个字——顾不得!
  但是,顾得顾不得,那是人禽之别!
  很多人就从一声“顾不得”开始,走上了欺师灭祖、背亲卖友的不归之路!
  有爱之人,总是放不下,鲁智深是也。
  无爱之人,总是顾不得,陆虞候是也。
  有义之人,总是有所照顾;山大王周通都能做到。
  不义之辈,总是顾他不得;陆虞候陆谦就是这样!
  后来林冲拿着柴进的书信上梁山,王伦当初深受柴进关照,按说,应该给柴进面子,留下林冲,但王伦却决意赶走林冲,他的心理活动,《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
  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小人转背忘恩,都是从“顾他不得”开始的!
  而“顾不得”,就是“权力选择题”的目的,“权力选择题”,就是让你“顾不得”!
  陆谦的表现,在高衙内富安的意料之中。这就证明了一点: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判断人性,从而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陆谦的官职是虞候,虞候有多种。陆谦的这个虞候(yú hòu),根据《水浒》的描写,显然不是“都虞候”这样级别较高的职位,而只能是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大概相当于正科到处长这样的级别,甚至只是官僚雇用的侍从。
  在官言官,他要往上爬啊。
  富安、高衙内知道,他们有着陆谦不能拒绝的东西,而林冲那边,不过是所谓的交情罢了。   所以,这条计的最高明之处,就是对陆谦的判断,就是对人性丑陋一面的充分利用。
  李贽曾经这样说陆虞候:“富安可恕,陆谦必不可恕!可恨!可恨!”
  为什么?因为陆谦是林冲的朋友!兄弟!
  但就是这样的兄弟——
  骗林冲出来,还把自己家让给高衙内来骗奸林冲的妻子;
  帮高衙内出计策,引诱林冲持刀进入白虎节堂,然后名正言顺杀林冲;
  衔高俅之命,千里奔赴沧州,火烧草料场,要烧死林冲,还要拿林冲的骨殖回去,讨太尉欢心!
  这样的人,可杀!死有余辜!
  但我们不光是动感情恨他,我们还要思考:
  陆虞候为什么这么卑鄙?一个人为什么会如此堕落?
  我不相信陆虞候平时就如此卑污下流,如果是这样,林冲与他自幼相交,不可能看不出来。
  实际上,林冲非常信任陆谦。娘子被高衙内调戏后,林冲连日闷在家里,他没有如约去找鲁智深,而陆谦一来,他马上欣然出门,可见二人的友谊。
  在樊楼上,林冲对着陆谦叹气,又是骂昏君,又是骂高俅,不是绝对信任,林冲这样谨慎的人,不会如此吐露胸襟。
  甚至,他还把妻子受辱一事主动告诉了陆谦。
  结论是:陆谦平日里为人,未必就比一般人更不堪。
  那么,为什么在后来,他变得如此卑鄙?
  陆谦临死之前,对林冲说:“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看到这句话,我吃了一惊。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词,一个林冲自己最常说的一个词。
  这个词是:不敢。
  我突然觉得林冲应该“理解”陆虞候——因为,林冲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了很多次面对太尉包括太尉养子高衙内时的“不敢”。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高衙内看中的,是陆谦的娘子。假如高衙内,来让林冲骗陆谦,设计害陆谦,千里奔波来沧州杀陆谦,林冲敢拒绝吗?
  面对高俅的权力选择题,陆虞候选择抛弃朋友,这固然可恨。但是,你想一想,面对高俅的权力选择题,林冲不是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吗?这不是更恶劣吗?
  相对于陆虞候,林冲哪里有道德优势呢?
  而且,我突然觉得我们读者也要“理解”陆虞候——我们面对我们的“太尉”的时候,我们的“太尉”让我们去做缺德的事,我们的命运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捏在我们的“太尉”手里时,我们敢拒绝吗?
  我们在读《水浒》的时候都自我感觉很好,站在道德高地上,痛斥陆谦。
  但是,假如,我们的“太尉”也这样“差遣”我们一回,我们敢拒绝吗?
  我想说的是:不要只是觉得陆虞候是卑鄙的、下流的、堕落的。
  在权力系统中苟活的人,都是潜在的卑鄙者、堕落者、下流胚。
  所以,结论是:
  是什么让陆谦如此卑鄙?是权力。
  是什么还会让我们也一样卑鄙?是权力。
  为什么我们都是潜在的卑鄙者?因为我们生活在权力社会里。
  如何把我们从卑鄙的道德泥沼里解救出来?
  ——把我们自己从权力社会里解救出来,不用做权力选择题。
  如果你读《水浒》,能这样思考,你就不仅通过《水浒》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你还看到了你未来努力的方向。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你面对的某个人的德性,要把希望建立在一个保护你不受伤害的制度。
  可是,话说到这份上,难道人类就只是如此功利、自私和善于算计吗?
  难道人类都是这样:利益当前,就会放弃道义吗?那人类的尊严从何体现?
  其实,除了“权力选择题”,我们还有“圣贤选择题”。
  孔子的选择题是这样的: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孟子证明了: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用两个设问:“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证明了如果我们在“权力选择题”里面打转,人类就会无止境无底线地堕落。而孔子、孟子的伟大在于,他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每一个人,交给了人的自由意志,但同时,他们也把堕落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拥有自由选择权力的个人。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两难选择,但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永远都有机会做自己的道德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好或坏、善或恶,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永远都不可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
  就如同陆谦陆虞候,虽然他被牵连进去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但是,他仍然可以选择!
  毕竟,最后的选项还是由人自己圈定的。
  人类的黑暗,在于“权力选择题”。
  但,人类的希望,毕竟还有赖于人的自主选择。孟子说,人性善。那意思是说:人可以选择善,于是,善不善,决定权不在天,在人。   人性毕竟是有崇高的一面,有自我牺牲的一面!
  在利害之外,大害小害之上,还有道义!
  杀身成仁,也是一种选择!
  舍生取义,也是一種选择!
  一个鸡蛋,选择不去碰石头,那是理性的鸡蛋。
  但是,假如一个正义的鸡蛋,选择去碰邪恶的石头呢?
  那就是崇高的鸡蛋!就是打破“权力选择题”的鸡蛋!
  这种个人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是人类高贵的原因,也是人类救赎的希望。
  所以,关于“权力选择题”,我在这里想再提出一个相关的概念:自由意志。
  人,不可以把一切罪恶都推给他人。
  人,总有自己意志自由的一面;人,总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人生常常处处会碰到“两难选择”,甚至碰到“权力选择题”,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的不屈从!
  鲁智深的意义就在于,他一生率性而动——我用的是“率性”的原始意义——《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他一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出于自己的“天性”,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其实也是数次面临“权力选择题”,比如,当他面对林冲被陷害的时候,他就面临着“权力选择题”:
  A.不救林冲,会损害德性;
  B.救林冲,就是得罪高俅,就得第二次流亡。
  但他决不在这二者之间选择,他率性而动,选择“道义”,在林冲被押解的时候,一路暗中跟随,最后在野猪林救下林冲。
  再比如林冲的妻子。
  富安的这条计里,除了涉及对陆虞候的人性判断,还涉及对另一个人的品性判断:这个人就是林冲的老婆。把林冲老婆骗到陆谦家以后,林冲老婆愿意不愿意,便成了一个关键。而富安同样十分有把握:“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着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可是,林冲的老婆还就是不肯,哪怕你衙内长得如何风流,如何甜蜜,如何哀求,她就是不肯。她当然不是铁石人,但她还真的比铁石人还坚贞,让衙内束手无策。
  可见,富安对小人的判断完全正确,对女人的判断却完全胡扯。林娘子以她自己的坚贞,挽救了所有女人的清誉,清算了富安对女性的侮辱和污蔑。
  后来,在林娘子两次严辞拒绝的情况下,陆虞候、富安知道了林娘子的坚贞不屈,但此时的他们,对高衙内的表态是:
  (陆虞候和富安)二人道:“衙内且宽心,只在小人两个身上,好歹要共那人完聚;只除他自缢死了,便罢。”
  富安、高衙内给林娘子也出了“权力选择题”了:
  A.牺牲自我德性操守,答应高衙内;
  B.自杀。
  而最后,这个弱小的女人,真的是以自缢的方式,表达了她对邪恶的决绝。
  人性有弱点,但人性也有优点。小人之所以常常成功,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特别能利用人的弱点;但小人也成不了大事,并最终失败,那是因为人性中还有优点。
  权力看起来战无不胜,但人类的自由意志也并非全都雌伏废殆。很多时候,这种自由意志也会摧折权力意志,使之气馁。
  可以这样说:人类历史的所有悲剧和卑鄙都是权力意志的产物,而所有正剧和崇高都是自由意志的光荣。
  鲁智深不仅最后自己成了佛,甚至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证明了人性可以达到的高度。
  而林娘子不仅保住了自己的贞操,甚至可以说,保护了我们对于人性的信心。
  富安的一条计,成于人性的缺点,却最终失败于人性的优点。
  人,除了利害的考量,还有价值观!
  除了趋利避害,还有居仁由义!
  在权力给我们做“权力选择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还是可以做出体现自己独立意志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带给自己巨大的损失、牺牲,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显示出一个人强大的内在意志和高尚德性,正如孔子孟子所说,当我们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时候,我们也才可能在污浊的世道中,拯救我们的道德生命。孔子、孟子都用生死来做假设,因为这确实是生死选择:事关人类道德生命的生死。
其他文献
夏周要出小说集了,书名《戴王冠的白鹦鹉》(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 年1 月版)取自结集的六个篇目中的一篇。第一本书该隆重点,写几句鼓励的话。无须否认,我一定是写这篇文章的最合适人选,可并不是很想写,理由很简单,有点想避嫌。  心里拉锯了几次,决定还是写。父子关系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即便有人以“文二代”揶揄,也比“富二代”“官二代”体面。文学源自内在的才华——遗传因素很少,不比外显的财富和权力
期刊
“家”的宗教意义  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 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 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a。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
期刊
2005年4月3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西安后宰门小学,小学生用编排好的节目欢迎。连战是台南人,何以专门访问西安,还要来到这所小学?原来他父亲连震东当时在西安“西京筹备委员会”工作,他1936 年出生于西安广仁教会医院,八岁时才随父宦游,先重庆后台湾,一家人衣锦还乡。他在西安先后就读于作秀小学和北新街小学,后来,北新街小学改名后宰门小学,作秀小学辗转变更为市第六十中学,广仁医院变成了西安市第四人民
期刊
作为接受美学上的一句经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已成为普通阅读爱好者的共识。普通读者的阅读行为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他带着自身的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与所读的文本发生交流,从而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在心目中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因此,这句话对于普通阅读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真理般的存在,这句经典为他们极具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是,一个文本面世之后,它既要接受无
期刊
某日,同门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推文——《误入歧途的寻梦之旅》。这是陈文新老师的一篇旧作,大概写于2006年,篇幅不长,约三千字。现在有公众号推出,弟子们自然会在群里分享和重读老师的作品。有位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同门说,这篇文章她读过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是一篇妙文。  这个评价我很认同。很多红学家都说,蔡元培、胡适等先生解读《红楼梦》,存在不少问题。蔡元培的索隐自不必说了,胡适都谓之猜“笨谜”。
期刊
关键词:《鹧鸪天》 歧解 农村词 模糊叙事 生活情理  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这首词清新自然、朴实亲切,富有情趣、理趣、谐趣,是稼轩农村词中的经典作品。而其解说存在一些分歧,尤其是结韵两句,主语不够明确,因而歧解颇多,可谓众说纷纭。但笔者尚未见完全合理的“确解
期刊
1991年春,我客座法国国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回到北京不久,植树节那天,老师带着学生植树,我和一个学法语的女学生陪着盛成在家属区栽种了数株迎春与木槿。  我们的校址原是1952年建校的北京矿业学院,西区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家属院。那个院子,天圆地方,几座楼房东南西北参差错落有致,无论高空鸟瞰,抑或从地上观察,建筑艺术都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正南正北两条咖啡色砖砌小路在正中交叉成十字,
期刊
摘要:《小二黑结婚》与《讲话》是农民作家赵树理与政治领袖人物进行文学大众化推广的实践与理论的不谋而合。赵树理将对国民性“愚昧”的批判置换为对“迷信”的改造,借助于章回体小说的情节主导、故事语言、善恶分明、大团圆结局,以及人物角色属性从“官”到“人”再到“民”等叙事技巧的革新,自发的完成了他对小说“功能”的时代性构建,不仅暗合了《讲话》所倡导的“先普及”精神,而且以文本实践的方式自觉确立起“政治标准
期刊
关键词:“小青子” 成长 温暖 风景线  这是一颗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珍珠,这是一段蕴含着清雅芬芳的记忆,这是一本浸润着温暖情味的好书。  摆在我面前的,是最新读到的自传体小说《小城流年》。作者海伦以浓郁的情感书写了一段成长故事,其温情脉脉的笔尖流淌出的是让人百看不厌的少年往事,是一段属于“60 后”“70后”独有的成长故事。随着岁月的磨洗,这段温暖的时光,在海伦的笔下显影,透射出独特的光芒。也许黑白
期刊
摘要: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论诗绝句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组诗的成功,首先在于富有警言妙语,其次是巧妙使用嵌句法。诗人或引用原句,或化用点出,都能妙合无间、出神入化。《论诗三十首》不仅是诗论文献,也是一组精彩的诗歌。《杨柳》属于无题诗,记一次重游,唤起前次游历中浪漫偶遇的记忆,书写不得再遇之怅惘,是以妙笔展现至情的诗作。《梁县道中》是写景诗,同时写出了景中之人。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后两句聚焦于杏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