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微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ansh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在北影院内,甚至范围缩小到我当年居住的十九号楼内,这是司空见惯的事。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须梢金黄。谁见了谁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父亲生前极爱惜他的胡子,兜里常揣着一柄木质小梳。闲来无事,就梳理。记得有一次,我的儿子梁爽天真发问:“爷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呀?”父亲一时答不上来。那天晚上,父亲因为他的胡子几乎彻夜失眠。竟至于捅醒我的母亲,问自己一向睡觉的时候,胡子究竟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无论他将胡子放在被窝里还是放在被窝外,总觉得不那么对劲……
  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父亲从来不做自己胜任不了之事,他一生不喜欢那种滥竽充数的人。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两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喝去的。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要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
  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准确地说,是“群众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净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父亲做什么事都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父亲说不能回家,“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調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分明地,他唯恐使那长泡沾了灰土或弄褶了……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父亲刚来时,对于北影的事,常以“你们厂”如何如何而发议论,而发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说“你们厂”了,只说“厂里”了。倒好像,他就是北影的一员。甚至倒好像,他就是北影的厂长……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要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记得有天晚上,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妻子和老父母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母亲说“:人,谁没老的时候,老了就老了呗!”父亲说“:你不懂。”


  妻煮饺子时,小声对我说:“爸今天是怎么了?你问问他,一句话说得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吃过晚饭,我和父亲一同去办公室休息。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又不高兴了吗?”父亲说:“高兴啊,有什么不高兴的!”我说:“那怎么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父亲笑了,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吗?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吗?”
  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背台词。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配音,得找个人替你再说一遍这句话……”父亲果然又不高兴了。父亲又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吗?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了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吗?”父亲的一番话,倒使我哑口无言。
  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我想,“认真”二字,之所以成为父亲性格的主要特点,也许更因为他是一位建筑工人,几乎一辈子都是一位建筑工人,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获得过无数次奖状的建筑工人。一种几乎终生的行业,必然铸成一个人明显的性格特点。
  据河北好书整理(本文为节选)
其他文献
本期沙龙主题:帮忙。  知乎上36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计”的第32计。  第32个神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事对别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可他们却不愿帮忙?  答: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是否值得。  这期题眼,还是各自“标准”不对称问题。貌似浑然天成的问答,也有漏洞:父母家人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也是别人吧?找帮忙,他们拒绝过吗?他们会考量值不值得吗?  如果有一个反例
期刊
年过半百,引以自豪的就是前半辈子一直没忘“积德行善做好心人”。然而,一次举手之劳的事,自己却没有伸手,至今内心都惴惴不安———也许真的错过一次比“做个大好人”还重要的大事……  周三,毫无例外地又加班到很晚才结束了当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可脑子里却想着明天、后天的工作安排,这么一盘算,估计到家又睡不上几小时了。  正在琢磨,地铁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女人,隔着一个座位,坐在了我的
期刊
冬日微弱的光从窗户溜进来,落在一张木质的工作桌上。张宇左手转动着一尊泥塑,右手中的“压子”不断与它触碰。于是,眉宇展露轩昂,衣带渐次飘逸,一座关公像开始鲜活。  百年技艺成为“津门一绝”  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也是用这般精湛的技艺,成为“津门一绝”。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从清道光年间起,这些泥人们引得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时经历的一桩小事,虽然当时觉得很委屈,但让我受益匪浅。很庆幸自己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欠你的,很多时候,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人家的本分。  这家广告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是本地人,中午的工作餐都是在公司附近的餐馆解决,晚饭人家肯定是回家吃的。而我当时临时住在公司,这样可以省下不少房租,我的晚饭就只能在公司附近的小餐馆解决。没
期刊
老北京过年讲究要有“八大红”:鞭炮、春联、红灯笼、院门上的门神、屋门上的福字、前廊上挂着的吊签儿、窗子上贴的窗花、家具上贴的剪纸。其中,有六大红都是剪纸!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一句唐诗,印证了早在唐代,剪纸就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变迁,手工剪纸这项传统艺术的“慢”,在现代社会的“快”中依然和谐。大红的剪纸、双喜、福字儿,在过年、婚庆等祈福迎祥的场合中分外耀眼。剪纸这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古
期刊
2019年12月30日早8点30分,随着G8811次列车驶出北京北站,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交通运营服务保障。作为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亮点颇多: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首次运用5G技术,实现列车上奥运赛事直播;将张家口到北京的最快时间从3小时7分钟缩短为47分钟,还能抵抗- 40益的严寒……中铁设计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是一位“80后
期刊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根本方针,这是党对工人的充分信任。因此,作为工人一定要精益求精,做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第二名也是落后。”“金牌工人”许振超曾铿锵有力地说。“是时代催着我学,催着我进步,最终是改革开放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我,成就了我们工人。”  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学成才的许振超,先后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作为青岛前湾
期刊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84岁都属于老年的范畴了。人们对一位84岁女人的预期,大约都是面容苍老,语速缓慢,不必也不会再去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她会出现在一个舒服的角落里,晒着太阳,给孩子们讲讲往日的故事。  但这显然不是席薇亚·厄尔。这位传奇女性今年已经84岁了,但她完全没有要安稳度日的计划。就在2018年12月,已年过八旬的她还率领团队考察海洋,进行深海研究。她仍在深潜。  “深海女王”
期刊
“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最近走红了。这个四川女孩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抖音粉丝超3000万,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视频作品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她视频中所展现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李子柒的走红?  让人看到别有意趣的一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
期刊
对于全国气象系统的10余万名职工来说,去年12月8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70年前的这一天,经中央批准,中国气象局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开启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伟大征程。日前,作为10余万名气象职工的杰出代表,陈金水、陆其峰、孙立老中青三代人,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这荡气回肠的70年奋斗史。  建起“天下第一气象站”  如今86岁的陈金水,生长在南方水乡,但从22岁到61岁一直在西藏雪域高原跋涉。在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