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烦琐枯燥的寻常生活陷入例常公事的层层漩涡,几成废井,囚住困顿无措的我们,有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的几多幻景,便呈现出层峦叠嶂之态,浮云遮望眼,使得肉眼凡胎的我们短见而弱视。
  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到能令我们日行千万里,轻易就能在转瞬间到达另外一个城市或国家,或者轻点鼠标网上冲浪便可知天下事。然而,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人终究还是孤独无援的,像井底之蛙苟活在原处——或近或远,世界总有那么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触摸和探究。“天道悠悠皆是人世无尽”,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旅行带我们进入一个更广袤深邃的世界,也赋予了人们审视、深思的良机,灵魂的重量会因脚步的绵延而越发深沉。
  放眼望去,和自己共处于同一片天空下的,有无数的国家,它们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各有各的思想和喜怒哀乐——无论怎么看,人生都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让生命鲜活起来的诀窍之一就是保持一种时刻准备上路的状态,让思想的触角,伸及我们的脚步到不了的海角天涯。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这就是纽约》[美]怀特(White,E.B.) 著,贾辉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老怀特的人,就跟怪异的纽约一样,热腾腾的人气后藏匿着冷冰冰的罪恶。偌大的一个都市,倒像他豢养的狗,脾性都被他摸透了。老怀特用“这就是”开头,意在郑重警告人们:此处有恶狗,擅入者,后果自负。一旦把《这就是纽约》换成《欢迎来纽约》,前者那冷眼观望的姿态也会即刻显得柔曼轻佻。
  老怀特不仅带动了一种逍遥自在的写作风习,更在他的文字中架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样板,一个什么都好又什么都不好的新世界。貌似闲散的文字里竟然藏有足以穿透时空的精锐光芒。在老怀特经营的新世界里,城市是荒漠,乡村才是乐土,人把自己首先忘记和丢弃,才能看见整个宇宙。因此,老怀特的人文关怀,是把哪怕一头猪的生死、一只獾熊的快乐都煞有介事起来,尊重每一个卑微却高贵的生命,同时,他又崇尚极简主义,劝告大家不要盲目拜物,把房间当作各种物品的仓库,把生命当作财富和功名的集散地,劝告大家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时不要迷信新的一定比旧的好,复杂的一定比简单的先进,快的一定比慢的迅速,人要在不断探求新领地的同时守卫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还试图引导人们将视线聚焦到一个隐约可见的远景——一个缓和、规整、安全、友好的世界从而放弃武力和纷争,表现出作为公民社会一个成员的良心和道义所在。
  
  《巴黎学习的岁月——1951—1954,社会学的课程》 [德]
  尼克劳斯·桑巴特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巴黎,一群饱受战争压迫,却坚守理想的艺术家从美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汇聚于此。即便穷困潦倒、行为怪异,许多年后,他们却被世人称为“伟大的疯子”……在经济大萧条和新的战争威胁之下,风流落尽,一场盛大的宴席终于散场。作为亲历者之一,海明威曾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因为巴黎就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当“巴黎”这个单词在对其狂热无比又心生向往的人们口中滚动时,每一个味蕾似乎都被激发出十二分生猛的活力。作为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城市之一,巴黎向全世界展现的是一道充满无与伦比魅力的文化大餐。
  除了从一众文化精英那里获得了文化营养,还在这个花花世界与三个女性香艳无比地展开“实验性生活”,对于《巴黎的学习岁月》中的德国作家尼克劳斯·桑巴特来说,充斥着轻浮妇女、交际花和狂放不羁感官享受的巴黎是“罪恶的渊薮”,几乎可以消殒人的斗志,可是,她又是世界人民的首都,在这个“伟大思想的实验室”和“社会变革的试验田”里,人类的未来、进步、自由、权利和尊严,历史的进程都示范性地进行着,这都令他不禁忘记了原有国籍:巴黎也是我的首都。
  巴黎的蛊惑力太强大,人们都如同《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那个老裁缝一样感慨:“香榭丽舍大街,好美的名字啊!”世上最美的事物,除了容易让人愉悦、总会让人不禁有些忧伤:巴黎——这道丰盛无比的盛宴——醇厚香甜的羹炙汤肴,将会在时光的碟中如何延续鲜美滑腻的口感?
  
  《文化苦旅》余秋雨 著
  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
  即便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知名度和出镜率大增而备受各界非难和争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仍是一本堪称经典的中国人文历史读本。正是它的出现,在文学界引发了一阵“历史散文”、“学者散文”的写作风潮。
  三峡、都江堰、洞庭湖、庐山……神州大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寻常人或许被其表面的流光溢彩所吸引,反而忽略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涵义。而余秋雨却把视角投向历史的深处,使得他的文字如同生了脚一样,飞越广袤的华夏大地以及五千年的历史时空,编织出一张连接古今,纵越南北的网,具有相当震撼的纵深感和交错感。
  虽然以戏剧艺术为主要研究视阈,余秋雨的散文却文采飞扬,空灵清雅,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也显示出他极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另外,在文中随处可见的引经据典,也见出他丰厚的知识积累。一个学者的渊博和作家的才思完美地融和起来,使得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如《永州八记》等山水文学作品中弥散的那种浓郁的人文风情,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当然,整部作品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思想高度,追古思今、借物抒情,余秋雨凭借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探求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书中的山水,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中华民族的博大国土和悠久历史为作者提供了一幅巨大的卷轴,任由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深深思索并书写着这个古老民族身上肩负的深重苦难,在创造灿烂文明这条“苦旅”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跟随余秋雨走进敦煌莫高窟的石洞,古旧的壁画在夕阳的光影中静默无声。然而,作者满怀着哀伤且愤怒的情绪,猛地揭开了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道伤疤,从王道士愚钝地交出钥匙开始,那些外国的文化强盗一车一车地拉走那些珍贵文物,无言的壁画背后似乎已然渗出隐隐血痕。中国官员对于珍宝的弃如敝履深深刺痛着读者的心,再结合仍然在各地上演的对于珍贵历史遗存严重破坏的丑剧,不禁令人想和余秋雨一样悲怆地大呼:“我好恨。”
  一本本该轻盈散逸的文集,竟然写出了历史的重量,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文化苦旅》铺陈了一个中国文人的艰辛心路,也道尽了中国历史、社会大背景下的各色世态人情。
  
  《万水千山走遍》三毛 著
  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从第一本书《雨季不再来》到最后一本书《万水千山走遍》,从青涩葱茏到看破红尘,三毛用折转颠簸的生命轮换诠释出一个“苦行僧”必须承负的所有艰辛。
  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此次中南美之行,是得益于台北《联合报》经费上的支持,带着发回稿件的任务而去。既是浪荡天涯,也是为了工作。用文字记录一路行程,这已是三毛生活的常态,只不过《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三毛初为人妇,对生命始终充满喜悦、感恩,而在开始这次中南美之行时,她已保持寡居之身相当一段时间,亡夫之痛仍然阵阵袭来,让时已中年的她步履如灌铅般沉重。此时的旅行、写作甚至生存,对她来说,都涵盖在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苟存于世”状态之中。她在本书中描写出的风景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黑色的,令人心醉的气氛,“邪气而美丽的,它像是一只大爬虫,咄咄的向我们吹吐着腥浓的喘息。”
  三毛当遭到小摊贩的欺诈以后,她内心的独白是“要是照着过去的性情……必然将那个小摊打烂”,可是,她又自觉“那份自不量力,而今是不会了”。世事的龃龉龌龊已经被时间彻底淡释,在她的眼里心底已变得淡然无谓。她笔下的中南美洲那苍茫、辽阔、粗犷、原始的人文风情,“心里无由的觉着没有人能解的苍凉和孤单”,“那份虫噬的空芒,又一次细细碎碎的爬上了心头”,何尝不是她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呢——带着伤口上路,走到哪里都血洒一路。所以,在墨西哥某个教堂里看到一对恩爱的夫妻,也会惹得敏感的她祈求圣母归还她失去的那一半,宁可终生跪拜在她面前。而她在秘鲁遇到的那个安妮,竟然如三毛一般超脱,让她恍然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似乎又加剧了她灵魂脱窍的感觉。
  如果非要走一百条路、过一千条河、翻一万座山,人生才能大彻大悟,如果所有到不了的果真都叫做远方,那么,只有当人冲破人生的常态,真正踏上旅途的时候,才能真的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敞亮。因为,唯有遵从内心的澄明,才能得到由衷的快乐吧?!正如当时陪同三毛奔赴南美的助理米夏在书的后记中写的那样:“我们曾经飞过千山万水,飞越过成千上万各有悲欢离合的芸芸众生。”这话,为三毛这段奇幻的旅程,以及整个跌宕的生命作注脚,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他文献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成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
期刊
15周年,算不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数字,既非成年又不到而立,但在当下这个以逐利为荣的时代,在充满了八卦与花边新闻的喧嚣中,这本围绕着出版产业老老实实做文章的文化月刊能孜孜不倦地坚守15年则着实不易,不仅守住了阵脚,还办得风生水起,更值得为她祝福。  广角是一种视野、一种胸襟:开阔、宽广。《出版广角》的“特稿”、“专题”与“新观察”等栏目就是这样一种胸襟与视野的集中展现。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不时可以
期刊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以销售纸版图书的翻译版权为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科技进步和资源共享的不断发展,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应该引起版权销售人员足够的重视。
期刊
2005年以来的五年,既是中国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出版广角》沿着其“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的宗旨,继续艰辛探索,为中国出版而歌、为中国出版而泣的五年。总括《出版广角》的15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出版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切地感受中国出版人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可以真情体验中国出版人十五年来的欢喜、悲苦和激情。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号手。从创刊开
期刊
一份行业刊物的成功,在于能否成为行业信息的积聚、整合和传播中心,成为同仁及时、有用、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出版广角》虽然地处中南一隅,其影响却波及全国,成为出版界同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成为业内人士熟悉而又亲切的文化符号。  15年来《出版广角》一步一个脚印,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其敏锐的信息触角和独特的专业视角,及时了解、掌握出版业的动向,关注出版产业的发展,关注出版改革领跑者的创新经验,帮助他
期刊
禅宗 《景德传灯录》中有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庞居士所谓“不与万法为侣”,是说从“万法”中独立出来,不受其约束,不在其变化中,这是禅家超越的态度。庞居士问题问得玄妙,马祖的回答亦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是所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是不语禅,一语直指心性。八大是一位画者,却深受曹洞宗的影响,他的绘画思想和观念有明显的禅宗思想。如
期刊
中国现代政治领袖没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传统,孙中山没有写、蒋介石没有写、毛泽东没有写、邓小平也没有写。这些政治领袖都有许多传记,但都是后人写的。他们似乎不喜欢自己回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选择了让历史去评说他们,只有李宗仁例外。所以,《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
期刊
中国出版界有一本神奇的书,连续7年高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讲述了她童年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一本好书的力量    小豆豆的可爱在于她的真实,她想跟小燕子聊天,想看宣传艺人,就在窗前傻傻等着。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
期刊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汇聚中国的时刻,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全貌?这是“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从策划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不一样的视角:外国人看中国城  不一样的城市记录,需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找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记录者——外国人。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老外”,与当地居民交谈,进行采访创作。这样的视角,是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我们习惯于用万代师表来形容孔子的伟大,中华文化中的完美情结雕刻了孔圣人的牌匾。但是当我们赞美花魁的缤纷艳丽时,却忽略了绿叶的繁盛,与圣人的高大相比,孔门弟子的形象则显得渺小而又模糊不清。   当面对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时,我们的脑海里不禁疑窦丛生。他们的对话,被后世读书人奉为千古经典,甚至被看作治国的纲领指针镌刻在经籍里。然而,孔子是字字珠玑,所言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