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课程的视界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er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我们在控制课程,还是课程在控制我们?”这是《课程愿景》这本书向读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或许双方都在控制,或许双方都有失控的空间,或许我们应该跳出“控制”的语境,用课程愿景的视角,对扑面而来的课程改革作一展望。
  什么是愿景?本书的作者之一——高夫认为,愿景既是一种对未来目标的共同展望,也是对现实的一种个人化的独特看法,例如一些反思性的活动。那么课程的愿景又在哪里呢?作者认为“必须站在一个对课程未来的观点进行商榷的立场上……站在自己的历史和视野中心”。接下来的问题是,课程愿景怎样去获得呢?高夫认为:“从文化建构、意义、各种机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性等组成的期望等方面去探究的立场出发,我们就可以达到一种更为广泛、周全的富有预见性的视界。”
  反观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新课程中拥有怎样的愿景呢?新课程重新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拉进了课堂,以平等的首席和协商者的姿态重构教学关系。对教育就是奉献等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教育可以实现双赢。把人的愿景和憧憬融进了课程,用三维目标对“人和课程”进行了编织……
  但是,我们的课程愿景也存在以下“失衡”。过于注重集体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学校制定了种种集体行为:统一的电子化备课,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人都要进行课题研究……过多的“行政性考核”束缚了师生的畅想空间,师生在频繁的达标和抽测中只能“坐井观天”。
  什么是课程?不是书本,也不是经验,本书的作者之一——多尔认为,课程不是跑道,而是在“跑道上跑”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课程是“复杂系统,是宇宙论,是会话,是共同体”,提出“5R”的课程新视角——“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和游戏性”。多尔在现代主义哲学观、宇宙观、生物学以及混沌理论的基础上构想了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畅想了一种不同于现代课程的未来课程。他的课程观是建立在杜威的课程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再创造。
  反观我们的课程改革,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和建构。无论是从课程内容上的吸纳,从分科课程走向了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还是从课程理念上的,从预构走向生成,从复制走向创造;或是在操作方法上的,从教法的单一走向多元,从评价的刻板走向灵活。
  但是我们在注重课程的引进的过程中,有时候注重表面的模仿,忽视了内在的消化。简单地模仿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模式,忽视了我们当下的课程条件,把主观的想象脱离于具体的文本,把美好的愿望强加于现实的背景,只能造成“理念是先进的,但操作有困难”的难堪境地。《课程愿景》一书指出,教学和内容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争论,两者是相互生发,共同创造的。我们的课程在注重文本的实质中,往往忽视了人本的真正体现。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拿同一本教案教不同的学生,并且年年使用,年年重复。有没有发现教这个学生要用特定的方案,教那个班级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山不会过来”,我们也决不过去,这样的观念难以实现师生与课程同步“跑”的愿景。
  《课程愿景》这本书还批判了“控制”这个幽灵在现代课程中的肆虐,使我们的课程领域成为“充满死亡气息”的墓穴,对“课程全球化”现象进行了透视,批判了“科学主义课程观”的意义,对商品价值进入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对我国当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们采取了“非学术”的语言来写作,他们让诗歌、电影、古英语、传说、童话、女性写作……穿梭在课程写作之中,使阅读本书成为一次“奇异的旅行”。
  本书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不同的作者对后现代课程的观点进行了批判,鲍尔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未来课程”的价值观进行了分析,提出“变化不等于进步“的观点,认为“与情境无涉”的隐喻,才能促进对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提出了从个体智力观转向文化智力观的命题,认为挑战全球化的工业革命课程理论,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取向。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听君一曲耳暂明”,从《课程愿景》这本书来透视我们的课程改革,启发定会很多很多。(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编者按]海拉尔二中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用汉语授课的自治区级重点高中。这里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发达城市,但在教学质量上,海二中没有输给发达地区的学校。海二中高质量的教育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长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草原上的风,情最浓,你吹醒了草原沉眠的夜空,你吹开了母亲封冻的笑脸……”草原上,世代歌颂着水与风。只有风调雨顺,才能水肥草美,逐水而居的牧民
期刊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朱国荣执教的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准确把握了统计教学的根本内涵和要求,重点关注了统计观念的培养和对统计数据信息的解释与应用,让学生经历了折线统计图的“原创”过程。赏析这节课,给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朱老师用心打造了富有张力的课堂。具体表现在:朱老师精心选择了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发散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注重让学生参与富有挑战性的尝试学习活动,发现和感悟了预测
期刊
【片段回顾】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下面是笔者教学这一部分的课堂实录。  生:老师,“金”和“全”字样子差不多。既然课文中说是依据金字塔的形状起名,为什么不叫
期刊
【片段回顾】   生:“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这一做法很奇怪!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  师:你们有什么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1:可能是爸爸离妈妈最近,就直接给了妈妈。  生2:不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直接把雨衣给了妈妈,可见爸爸对妈妈体贴入微。  生3:爸爸把雨衣给妈妈,是想让妈妈和孩子们一起遮蔽风雨。  孩子们的思
期刊
【片段回顾】  师:读书是自己的行为,不一定要读给别人听,但要读给自己听,读给自己的心听。要做到两点:一是体会,二是要把自己放进文中去。我们刚才学习的两段,一段是写园子里的昆虫,一段是写园子里的花,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生1:是“乐园”。(师请生写在黑板上)  生2:我觉得是个“生机勃勃”的园子。(生写在黑板上)  生3:是“美妙”的园子。(生写在黑板上)  生4:是“充满童趣”的
期刊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 好课需要好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课堂结尾呢?赏析一些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结尾,对大家将会有所启发。  一、游戏式结尾  【片段一】黄爱华“24时记时法”  师:同学们,下课之前想不想做一个游戏?  生(齐):想!  师:现在请
期刊
【片段回顾】  (教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解火烧云变化的形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师:作者经过细心观察,才把火烧云写得如此美丽。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写得不美!  (众学生面面相觑,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稍微一怔,随后面露微笑)你认为该怎样写才美丽呢?  生: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作者是分开来写的。如果我来写,我会把颜色和形状结合起来写。  生:对呀,对呀!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  
期刊
【片段一】“100以内数的认识”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小棒表示“76”这个数。  (学生操作,但每人只有20根小棒,于是纷纷寻找合作伙伴完成操作。突然,一学生举手)  生:老师,李丽不合作,她在玩水彩笔呢!(突发情况出现了,李丽不仅不生气,不害怕,还偷偷地笑)  师(亲切地):李丽,有什么开心事,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李丽:(摇摇头,看到老师期待地看着她,站了起来)老师,我不用与同学合作就能摆出7
期刊
【片段回顾】(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师:平行四边形板报的面积怎样计算?你有什么猜想?你觉得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找一找,写在平行四边形纸上,把算式也写下来。  1.每个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平行四边形板纸和测量工具,进行合理猜测。学生先独自思考,再与同桌同学利用手中的工具“平行四边形的板纸、直尺、方格纸”等,测量、讨论,提出各自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猜想。  2.汇报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
期刊
“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待种的土地,教育者应该在这块地里播下最有活力的种子,洒下最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那满园的馨香。”采访已经结束,可永新县城厢小学尹学工校长的一番话却令记者久久难忘。  在很早以前,就听闻永新县城厢小学的艺术教育开展得特别好,小记者活动有声有色,乒乓球队抢尽了吉安市的风头,学校还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2007年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