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觅书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诚然,书籍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净化心靈的不二法门。故而,各色书店也成了现代人进行心灵沉淀的最佳去处。与大陆地区新华书店占据记忆中的绝大部分不同,偏居一隅的小岛台湾上,无数以“艺文”为使命的书店层出不穷,他们以“独立书店”的理想,为浮躁的现代社会守护一方精神的净土。
  书生报国的文艺情怀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阳光”。的确,在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不甚发达的年代,能够学习知识都代表着社会阶层的优越。“诚品”这个名字也暗含着类似的意味。诚品的英文名“eslite”便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来,为古希腊文“精英”之意。成立之初,诚品走得是彻头彻尾的精英路线,专卖艺术与建筑类书籍,书籍来源偏向进口和外文杂志,购书环境精致而讲求品味。而后,才慢慢发展成了文艺青年的乐园。
  早在1999年,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就在诚品书店敦南店,首创了24小时不打烊的创新经营模式,这让很多人在漫漫不眠夜觅得一处消磨时光的好去处。2004年,该店获《时代》杂志亚洲版评选为“亚洲最佳书店”;2015年,该店被CNN评选为“全球最酷书店”全球入选的17间书店之一。随着诚品的声名远扬,诚品书店敦南店更是成了大家公认的台北文化地标。这里之于任何到访之人,都像是精神上的圣地,是一家富有态度和个性的读书处,也是繁华的台北忠孝商圈里一个闹中取静的栖身之所。
  诚品,是台湾20世纪90年代一个独特的奥秘。多年走来,它是书店,但又早已不再是书店。它更像是台北文化地图上的一个地标,一枚记号。诚品之于文化台北,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它们都带着城市走往想象和期待的方向。
  若说这家书店与大陆很多书店的不同,大概是那一张张在图书馆才能见到的带台灯的桌子。好多人安安静静地,坐在这座盛大的精神食堂里“细嚼慢咽”着,让你甚至都不好意思对着他们拍照。木地板上坐着安静捧书阅读的少年,音乐室里激情演奏的小现场,杂志区为精致图书所吸引的少女,文创区正在精挑细选文具的学生,咖啡区边阅读边记录的中年人,绘本区一对对亲昵有礼的家长与孩子……这里不单单是一个单纯让人家买书的地方,每一位到访者,都在在这里感受到了特殊的亲和、安全与信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书籍到文创、再到生活方式用品,诚品将文化内核无限延展。
  诚品书店是台湾第一家设立“艺文空间”、吸纳纯美术之外所有的书店,更推出了以书店力量推广体制外计划学习的“诚品讲堂”,诚品书店不但提供多元的文艺活动,也扮演着文化落实的角色。诚品的发展策略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以“复合式经营”满足日益增长、阅读兴趣多元的读者,并且让每一间分店都依当地的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因地制宜”的经营。比如,在台中科学博物馆,为喜爱深入了解自然的读者,开设了以“自然阅读”为特色的科博店;在青少年聚集的台北西门町,就多摆些漫画与罗曼史的图书区;在台北信义区,为位于国际经贸交流中心的读者,开设以“商业人文”为特色的世贸店。台北天母郊区,为讲究休闲生活、生活品位的读者,开设以“生活风格”为特色的天母中山店,注重休闲、旅游与家具书籍;而中南部部分分店则增加了中文书籍的比重……
  台湾诚品书店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开业以来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更是吸引全球华人游客的景点,旅行者无不将诚品当作来台必定拜访的一处。一家民营书店能够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近年来,诚品书店更以“开发可阅读的生活创意”为理念,将范围涵盖衣食住行视听娱乐等面向大众的创意商品,加以精选组合,进一步将“书店”延伸为阅读“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知性生活空间,期望更能以兼重质感与内容的杰出经营模式,展现台湾人的经营创意,说明台湾在文化发展上的潜力。从诚品的成长,可以看出台湾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反映出台湾精英读书社会的形成。诚品书店潜移默化地让“阅读”成为台湾人的生活习惯。
  然而,“书店生态”和“文艺情怀”,注定只能说给少部分人听。这个时代,实体书店光是卖书注定是挣不到什么钱的。就算是诚品书店,也是赔了15年的钱。吴清友把诚品赔钱的15年,称作是自己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因为这让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的确,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我心里同时也非常明白:如果没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他的朋友龙应台用“书生报国”四个字来评价这种初心,也正是这一个个看起来有点“傻”的人物,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精神栖息地。诚品书店是台湾汉语文化的一个符号。可以预见,飘散书香的诚品将继续散播丰富的阅读文化,用书店充实人的心灵,吸引爱书人的目光。
  书店里的影像诗
  在台湾,有无数小小的二手书店藏在市井街头,有时不经意就在转角遇见,有时费心去找却难觅行踪。大概,一切都要看缘分。
  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台中某间大学附近的“午后书房”,原本只是和朋友在附近吃饭,饭后消食左走右走不知怎么就闯进了这间小小的书店。起初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经意间一回头发现柜台上有一些可以自己操作印刷的铅字,走近一看,两句话就这样忽然闯入眼帘——“不可无书,无书瞽如。不可广集,书多为奴。”
  一瞬间,就像当头棒喝一样在心中响起巨大的声响,把散步的闲散顿时消去,我不禁认真地重新审视了一下这间书店。店外精致的小庭院搭配上老板最爱的英国摇滚乐,融入在这个艺文社区内。店家对于店内的书籍不仅求量更求质,是专卖文史哲类书籍的二手书店。据说老板吴家名自行开车环岛收书,几近逛遍全台的旧书店,找寻遗留在台湾各角落的人文书籍。
  于是对二手书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是二手书店,其实店里的书品相都很好,干干净净,平平整整,油墨的芳香已经沉淀,岁月在纸页上染上淡淡的黄色,拿在手里便会忍不住想象手中书曾经经历过的主人和故事。这种感觉在茉莉二手书店更明显。   茉莉二手书店是台湾第一家连锁二手书店,创始于1980年代,当时还是台北市光华商场的旧书摊之一,那时候它还不叫茉莉,而是叫“光华商场地下室22号”,店面空间只有三坪米大。2002年,老板蔡谟利、戴莉珍夫妻在台大公馆商圈开了茉莉二手书店第一间店,并且借鉴统一超商和诚品书店的经营模式,由于转型相当成功,逐渐打响了茉莉二手书店的名号。
  走进台中的茉莉分店,虽然地处市中心,却出奇的安静。记得那是一个雨后的晚上,店里灯光并不是特别明亮,店里客人也不多,可是簡简单单的木质书架一下子就让你远离的城市的喧嚣。深呼吸一口书香的空气,沉醉在安宁的时光里。
  二手书店还有一个神奇之处,你总能找到早已绝版的心仪之书,或者在找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其他有缘之书。譬如位于台北龙泉街的旧香居书店,以收藏古书闻名,店内亦有文史哲类书籍的不同珍贵版本。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缩影,而旧香居亦投射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剪影。旧香居旧书收藏的深与广,更胜不少图书馆,让这里同时成了一座独特的数据库,纪录了台湾,甚至不同地方的文学发展。
  后来,旅行达人总结了台湾地区最不可错过的十间二手书店,还有台北东区大隐隐于市的“好样本事”,复古又时尚曾入围Flavorwire.com全球最美的二十家书店。还有淡水竹围的“古殿乐藏”,除了有黑胶唱片,还有许多珍贵书籍及文物,空间就像一座小型音乐数据库。还有台东的“晃晃二手书店”,因为一只有耳疾而走路摇摇晃晃的猫而得名,书店甚至可以用二手书来交换住宿。还有桃园平镇的“晴耕雨读小书院”、宜兰的“小间书菜”、花莲的“旧书铺子”、高雄的“一二三亭”……走进这一间间充满用心的二手书店,整个人彷彿即蕴满诗意随着光线轻洒穿透木窗,仍旧照亮了空气里木制陈旧的古老韵味、二手书漂流交织的淳厚人味,书店就像个充满故事却深沉少语的温煦老人,优雅的漫步至另一个别致角落,继续用深邃的双眼,望着来来往往的过客。
  于是,导演侯季然决定为台湾的书店写一首情诗,他用镜头横跨整个台湾,每一集记录一家书店,为我们呈现了80家各具特色的独立书店,他们每个人都微小并执着着,试图用“书店”这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般浪漫的方式,来为这个快节奏的素食时代,添得一丝丝丰富、立体和有趣。这里面,有时光倒流的书店,有以光写诗的书店,有传唱民谣的书店,有沉淀时间的书店……你去寻找这些书店,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田中央,有的藏在地下,有的夹在巷弄里……
  Zeelandia Travel&Books的店长说:这可能是最后一个会有书店存在的时代。”中国书店,未来将何去何从?诚品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把实体书店变成这样一种场合——种带有文化氛围的城市坐标,一种提供人与人相聚感觉的场合。在诚品的光环背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独立小书店,也给了自己的回答:全世界有一种花朵不会凋谢,就是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老婆,记忆最深刻的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俞鸿图。这个清朝雍正年间湖北乡试的主考官,本来应该带头遵守科考纪律,严格执行考官不准带家属的规定,但因原妻去世,刚刚娶了老婆林氏的俞鸿图,可能新婚的滋味还没有尝够,竟让这个水性杨花的妻子与自己同行。  同行也就罢了,俞鸿图悔不该酒醉又将科考试题泄露给林氏,以致这个丧门星拿着这些试题与自己的情夫到处高价兜售。知道消息的雍正皇帝勃
期刊
《儒林外史》中有位文章选家马纯上先生,又称马二先生。他的工作是编选时文辑印,作为科举文章应试指南,南京、杭州、嘉兴等地的书肆里,到处都有他辑选的文册售卖。  书肆,是古今典籍的聚散地,是雅俗文化的传播体,以此为桥梁,联系着难以计数的文人学者、藏书家、书生及其书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承载着文明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书肆的繁荣或凋零,折射着社会经济与时代文化的盛衰变幻,而书肆的分布迁移,则又与该地
期刊
最好  女友问我,你如何看禅?  这个短信让我一时怔住。因为来得太突兀,她是让我欣赏的女子,有恐怖的美。无论人还是文章,隔着岸,我已经闻到她的香,阵阵袭人,有道不出的美。  她的人,说的,看的,谈的,我远远观看着,近了,却又茫然,这感觉,其实就是禅。  记得胡兰成写过这样一句:“记得正二月里汉阳人做棒香,一种土黄,一种深粉红,摊子竹簟上在郊原晒香,远看还当是花,我非常喜爱那颜色。”我看这个禅,就是
期刊
初秋,凉意渐生,湖中的荷花尚未谢却,岸边的烟柳依然葳蕤,人眼依然是一派绿意盎然,一切都还是恰好的模样。  记得学服装设计时的老师说过,任何颜色只要放在恰好的位置,都是美丽的,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学会喜爱所有的颜色。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句话,如今的满目绿意就是我喜爱的颜色之一,喜爱它的的娴雅宁静,也喜爱它的无限生机。  编辑发来了三张新书的封面设计图,一幅是浅粉底色上撑放着一捅红色的撒花油纸伞
期刊
程子论及《论语》道: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对于纵横天上人间,驰骋古今东西的论著,每用心读一次,你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一次。读《中庸》也便如此。  早年读《中庸》时,朦朦胧胧,然“和而不流”却深植我的内心,成为我的人生信条。迩今,在孔老师的引领下,和240多名学友在“文儒微课堂”学习《中庸》整4个月后,我的格局和境界便又提升了一层。  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庸》为我们指
期刊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人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期刊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  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母女双钗  王熙凤唯一一次没有进行锱铢必较、不留余地的算计,就表现在对刘姥姥的仁至义尽上。虽然她善待刘姥姥,也有做给贾母和王夫人看的意味,但无论如
期刊
一本书诞生之后,会出现在网络电商平台和自媒体,但能让我们直接触摸到的,是分布于全国的书店。  一些书店赢得了无数名誉,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世界最美书店等等。关于书店的讨论很多,有很多关于书店的组织、活动和论坛。而人们却忘记了站在书店背后,他们是书店形成不同风格的灵魂人物,那是一个人或是那一个团队,但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图书采购,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像样的名字,更不会出现在全国的读者、公众讨论的视野范围
期刊
在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景区有个钱王祠,“钱祠表忠”也是2007年的“西湖十景”之一。今天说到杭州古代名人,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有苏小小、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等,但要说对杭州与西湖开发功绩最大的,还要数五代十国的吴越开国国王钱镠。  杭州古称余杭。相传大禹乘船往会稽山大会诸侯,至杭州则弃船,所以叫余杭,“杭”即是木舟之意。“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相比北边的苏州、南边的绍兴,当杭州已经亭亭玉立
期刊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决心要对北大进行改革,并打算首先从文科人手,因为当时的北大文科,顽固守旧的人物特别多;因此,对于文科学长这一职务的人选,蔡元培极为重视,他打算聘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来主持文科,并请时任国立北京医专学校校长的汤尔和推荐人才。  那个时候,陈独秀正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为了筹集股份,他与汪孟邹一起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前门附近的一家中西旅馆。有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