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教学中的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研究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自杀问题近年来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于生死问题缺乏理性的认知。在《科技伦理》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等方式,对“安乐死问题”进行介绍和解读,有利于让学生对于生命哲学有着新的理解和认知,对于生命的归属问题,对于生命的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对于家庭责任问题等有新的理解,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科技伦理 安乐死 生死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E835.8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除了课业压力大等客观原因成为导火线以外,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死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内在原因。大学生开设《科技伦理》课程,在对安乐死问题的介绍和生命伦理的解读中,让学生对生与死的命题有一定的哲学反思,使他们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这种方式远比教条式的灌输自杀的错误性更为有效合理。
  一、《科技伦理》课程关于安乐死的教学内容
  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于安乐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描述,对于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的类型等进行介绍,从而对安乐死开展伦理思考。
  “安乐死”,一般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死亡的状态,指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去世;另一种作为一种无痛苦致死术,指为了结束有不治之症的患者的痛苦而采取的措施。根据安乐死的执行的方式和患者的同意方式,安乐死分为自愿的主动安乐死,非自愿的主动安乐死,自愿的被动安乐死,非自愿的被动安乐死。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诸多国家都有这对于安乐死是否可行,是否合法的争议,特别是对于被动安乐死争议最大,美国的各州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英国的安乐死始终没有合法化,荷兰作为允许安乐死,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对于真正实施安乐死也有着诸多的限制和规定。
  对于安乐死介绍可以让学生们反思几个问题:是否支持或者反对安乐死?原因是什么?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的主体是何人?究竟有谁来执行安乐死?带着这些问题,才能来领学生们进一步思考生命本身的哲学问题。
  二、《科技伦理》课程关于安乐死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在对于现状分析之后,实施的采取相应的生动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安乐死的命题,从而理解生命本身的真谛。具体看,可以通过案例以及视频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
  1.案例导入,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因为生死权问题而成为全球焦点的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与中国孩子李燕要求安乐死的两个案例之间的比较最能说明问题。终年41岁的特丽·夏沃,因为在1990年心脏病发,导致脑部缺氧造成永久性损害而成为植物人。8年之后,她的丈夫迈克尔·夏沃向佛罗里达州法院提出申请,要拔去特丽的“生命之管”。在接下来的7年里,特丽·夏沃的进食管拔了又插、插了又拔,到底是继续还是放弃?最后,争端不断升级,甚至摆到了美国法院、国会甚至总统布什面前。现在虽然特丽已经死去,但却留下了难解的命题。6岁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李燕,由脚趾的麻木渐渐向上,大腿、腰部、手臂、脖子,直至全身肌肉萎縮,提出:“死亡的权利,是我活着努力的目标。”,这两个例子都不禁要问:没有意识的人能不能算是活生生的人?生命究竟是质量重要还是数量重要?是要活得长久还是活得精彩?
  2.身边事例,引发反思
  在课程的教授中,可以布置一些作业给学生做,让他谈谈对于安乐死的看法。除了一些泛泛之谈以外,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父亲患了肝癌,过世了,对这个问题特别有自己的感触,引发了去发觉身边事例的想法,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来反思问题,效果更佳。
  身边案例让学生们开始思考两个问题:如果安乐死的是自己的亲人,是否会同意亲人这么做?如果自己面临可以安乐死的情况,是否会选择安乐死。大多数的同学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做出不一样的回答,对待亲人和对待自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生命是否属于自己?别人能否左右你的生死?这也是生命哲学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3.影片分享,开展讨论
  关于安乐死的新闻报道都非常的多,电影中涉及此内容的也不在少数,值得推荐的电影是200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Ramon Sampedro的西班牙人的真实故事,三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支持安乐死的斗争中,并且努力争取他自己死的权利。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年轻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终身瘫痪,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次又一次的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男主人虽然一心求死但始终保持着微笑面对他人,还制造了很多方便他活动的机器,似乎对于生活还有着热情;看到了两位女主角与男主角在帮助其安乐死的过程中所滋生的爱情;看到家中的父亲和兄弟精心的照顾其起居,所以永远不能理解其这样的选择;看到家中的小辈在努力的帮助叔父完成安乐死的愿望。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故事,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最终完成了他的心愿——安乐死,而原来愿意陪同其赴死的女主人公最后却犹豫了。学生们可以对于这个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各种细节开展讨论。爱情、亲情、友情,面对死亡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面是一心一意照顾病人的家属,一面是一心一意想要寻死却又无能为力的病人,立场不同,选择不同,究竟谁才正确?一面是想要唤起求生意志的朋友,一面是愿意共同赴死的爱人,究竟谁才是真正为了病人着想?究竟死是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影片分享之余开展讨论。
  三、关于生死观的若干思考
  课程本身对于安乐死的介绍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赞成或者反对安乐死,而是要引发学生们对于生死的理性的认识,生死从来都是一个哲学命题,只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是否属于个人所有?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完全的支配权?现实的答案是:没有。否则自杀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至少是一种别人无权干涉的行为。但事实是,在所有理智的社会,自杀都被视为一种悲剧,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行为。这个态度是建立这样一种认识之上:人的社会性。每个人并非一座孤岛,他(她)的生命,与社会息息相关。更何况,这种主动选择的死亡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   在中国传统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强调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个人无权安排自己的生命状态。当然,不论神学还是伦理学,又都有其生物学的本源,那就是人类繁衍种群的本能。任何人,只要他(她)还没有死亡,理论上他(她)就有可能为种群继续做贡献。种群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以生命决不仅仅只属于个人。
  生命并不是个人的事情,所以生死有时也不是自己可以决定,选择自杀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2.生命就是质量重要还是长度重要?
  对于个体的尊重究竟是保持生存还是使得生活变得更有质量?安乐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肯定尊重个体的重要性,区别在于一个肯定的是生存权,一个肯定的是生活的质量。肯定生活质量的人会认为,生命固然是应当受到保护的,然而人的愿望的实现,人的尊严的维护,也是人道主义的重要方面。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终有一死,这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特征。一旦当生命个体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现代医学又无回天之力时,对生命的保护已经失去任何意义。而认为人活着比什么重要的观点同样是对个体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一定的价值,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社会对每个人不仅有安置的权力,也有保护的义务。对那些被认为是社会“负担”的患者进行救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职责,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但并不是说,如果生活没有质量就可以去选择死亡,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追寻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是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短暂的,有着有效期限的,美好的短暂使得我们学会珍惜,也是我们想尽办法延长美好。珍惜固然重要,然而事物的“有效期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寻找这样的方式,在有效期限内发挥最大的潜质,发觉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上不缺少美,缺的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去寻找美好,生命才更有价值,人生才更加绚烂多彩。
  3.对家庭的责任也是正确看待生死问题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生时的价值和意义。儒家思想中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论语》中也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儒家对于死亡应该秉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礼教下,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伦理系统,而这种伦理系统有着严格的等级和人伦次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连人的生死都包括在内,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血缘亲情关系。血缘关系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从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血缘关系就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的纽带,氏族社会产生与发展也是依靠这一纽带的,可见血缘关系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伦常理上,基于血缘亲情的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孝”,晚辈对长辈要尽孝,在生死的问题上就是对长者死老病死的关怀。“养老送终”、“颐养天年”就是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对老者生死问题的诠释。对年老甚至重病的親人采取安乐死的方式结束其生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习俗下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与孝道相冲突,也容易导致其他亲属的非议和反对,从而破坏了血缘关系的稳定。相对的,家中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是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一部分,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期望。
  本论文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项目:《科技伦理》课程建设(编号k201122005)以及《科技哲学》(编号k201122003)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学工具及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近年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感受,简单说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社会 语文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H09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油画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审美认识和运用物质媒介材料、技艺手法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本文通过分析油画创作过程中的的心理因素,表明油画的创作过程心理活动与传达活动两个阶段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油画创作,心理活动,构思活动  中图分类号:J223  油画创作可以分为心理活动阶段和传达活动阶段。在油画创作中,首先要“立意”,然
期刊
摘要:学前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石,但是近些年来却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误教育倾向。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为此需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采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回归以“幼儿教育为本”的幼儿教学理念,运用合理的方式衔接“幼小”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纠正防止  中图分类号:G610  当前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
期刊
摘要:目前的教学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或“概念灌输式”,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将教学置于实际场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立体背景之中。人与人交流是合作教学法的重要要素之一。合作教学是目前比较新颖并且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介绍合作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合作教学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合作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教学不但增强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实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教育教学的改革就刻不容缓,同时也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课教师在创新音乐课堂教学上提出了新的任务。  关键词: 音乐课堂 观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中职音乐课堂现状的分析  中等职业音乐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使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声乐演唱、视唱听记、欣赏和乐理技能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音乐课堂上,刚刚入学的学生,
期刊
摘 要:建设200亩以樟子松、云杉为主的种苗基地,通过可行性研究分析表明,本项目对促进本地区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治理沙漠化、绿化城市和民居,拓宽职工安置就业渠道、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国家和地方财税收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对种苗需求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建设;工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772  1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背景情况  1.1自然条件  2.1.1气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汉英语码转换日益成为了微博语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名人微博语言为研究对象, 以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探寻出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即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并对其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微博;语码转换;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沟通方式已经成为
期刊
摘 要:笔者在实际职大电工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采集大量的实际应用资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使学员在实验教学中完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提倡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课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电路成因与结果忽略中间过程的教学理念。面对广大学员的职业工作的需求,此种教学方式更为实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分析目前影响钳工实操教学的几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钳工实操,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TG93-4  钳工实操是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課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之一。但要掌握这项技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操作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思考,我认为,
期刊
【分类号】:G641  摘要:2006年开始,网络实名制网站即依据六度理论 建立的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简称SNS网站)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 SNS网站中,在朋友圈内关系往往真实度很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所谓网络的“假面具”,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SNS网站基于人传人联系网络,一传多,多传多,利用网络这一低廉而快速的平台,网络建立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又使得建立人脉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