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的专家、学者、乃至一线的教师们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换句话说:怎么上课,效果才能更好呢?笔者认为,不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弄清楚两件事:一、教什么?二、怎么教?“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告诉我们,“教”就要教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那么“怎么教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认为不妨概括为一句话——“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针对这句话进行一定的解读.
法宝一:新授课上成复习课
所谓“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其实质是在揭示新授知识与已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新授内容.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结构,一旦学生掌握了结构性的知识内容,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迁移和应用.只要将新授课上成了复习课,课堂必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方法,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了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不高效呢?
那么,怎样才能将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呢?
一、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如果能开展有效的预习,好处是很明显的.可是怎样的预习才是真实的、有效的,而不是虚假的、停留在表面的呢?下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当前对课前预习的一些典型的错误做法以及有失偏颇的理解.
误区一:阅读课本,记住重要的知识和定律.
这一做法显然不可取.众所周之,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所有的规律、定律都是和实验分不开的,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是相当不利的,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误区二:阅读课本及辅导用书,完成预习学案.
这一做法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它已经认识到了物理学科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要求较高,也考虑到学生对新的知识、内容的掌握仅通过自学来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的设置完全出于应试的目的.如果那样操作,学生在用去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劳心劳力之外,唯一获得的也仅仅是提前完成了几道练习题而已.当然,这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应该怎样开展预习呢?
①阅读课本,建构体系.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我们当然强调阅读课本,但阅读课本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其中的具体的知识和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对这节内容在整章书、整本书乃至整个初中物理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就是说要把它较为准确的纳入各级各类的知识树中,即从整体上对该节内容有一定的把握.
②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课前预习作业的设置应该是多样的.比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访问等形式去收集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资料为课堂服务.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去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亲自试一试,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弥补课堂中学生动手实验不足的缺憾.
二、课堂实施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课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探索出了“两类结构”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整个学校的课堂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貌.
那么,什么是“两类结构”呢?所谓“两类结构”指的是“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1.知识内容结构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内容结构形成的基础是对琐碎的、零散的、表象的知识进行整合,强化基本概念,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其特征是知识的整体性.显然,掌握好“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的、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例如,初中物理中如何学习各种“力”.力的种类很多,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其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教材的表层,对每一种力照本宣科,一一作出详尽解读,那么这样的学习虽然很具体,但一定很琐碎.学生在头脑中积累的将是过多的有关力的单个的知识点,它们很分散、很无序,这显然是一种低效的学习.那么,在“建构——结构”的课堂中我们是怎样开展这些力的教学的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不论是弹力、重力还是摩擦力,它们都属于力,通过对教材的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对这些力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是紧紧围绕“力的三要素”开展的.而教师所要做的不过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带领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开展认真、深入的研究后,就可以以其中的某一个力为例子示范教学,后面的各个力的学习工作就都可以交由学生来自行完成了. 这样的结构性学习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章节乃至整个物理学科建立整体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的效能呢!
2.方法程序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结构化了的一套用来办事的操作步骤,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技能”,它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其本质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它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它与原来所说的“技能”又是有区别的,我们原来讲的“技能”是要靠学生通过无数练习,并加上不断思考,逐渐自行感悟而来,而“建构——结构”的课堂却是将教师理顺说清的“方法程序”以概括化、结构化的方式授于学生,一旦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的解决相应的一类甚至几类问题了.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密度》和《电功率》时,对这两个物理量的正确把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这样给出引导:
——比值法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用比值法学习了哪个物理量?(速度)
——我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开展对这个物理量的研究的?(物理含义、定义、公式、单位、测量方法等)
——你能以该物理量为例,讲讲具体是怎么开展研究的吗?
——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物理量吗?请试试.
不难发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密度”或“电功率”这一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定义、公式、单位、测量方法等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密度”或“电功率”这一物理量作为一个例子,学习用比值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体现了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为工具,自主解决未知知识的思想,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强调工具意识,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发展.
法宝二:复习课上成新授课
这里的“新”不是新的知识,也不是新的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原来新课时都已经研究过了,这个“新”应该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系统化、网络化,应该是可以用来拉近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的手段和措施.我们知道传统的复习课通常都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原来学过的知识,然后学生做做,老师讲讲,应该说这样的复习课是相当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那么,怎么才能将复习课上得有滋有味呢?我们不妨尝试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
以讲练习为例.在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取那些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为母题,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的变式训练.因为只有“变”了,才会抓住学生复习课的注意力;只有“变”了,才会激发学生多元的,发散式的思维;只有“变”了,才会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上出“新意”,从而获得“新”的收益.本来是一道小小的母题,通过一系列的延伸、演变,就会成为一个综合复习的题集.它不仅大型,而且新颖,怎么还愁学生上复习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呢?
综上所述,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它以基本概念核心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掌握结构性的知识,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定理、法则来熟练的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协调发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吧!
法宝一:新授课上成复习课
所谓“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其实质是在揭示新授知识与已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新授内容.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结构,一旦学生掌握了结构性的知识内容,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迁移和应用.只要将新授课上成了复习课,课堂必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方法,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了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不高效呢?
那么,怎样才能将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呢?
一、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如果能开展有效的预习,好处是很明显的.可是怎样的预习才是真实的、有效的,而不是虚假的、停留在表面的呢?下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当前对课前预习的一些典型的错误做法以及有失偏颇的理解.
误区一:阅读课本,记住重要的知识和定律.
这一做法显然不可取.众所周之,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所有的规律、定律都是和实验分不开的,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是相当不利的,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误区二:阅读课本及辅导用书,完成预习学案.
这一做法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它已经认识到了物理学科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要求较高,也考虑到学生对新的知识、内容的掌握仅通过自学来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的设置完全出于应试的目的.如果那样操作,学生在用去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劳心劳力之外,唯一获得的也仅仅是提前完成了几道练习题而已.当然,这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应该怎样开展预习呢?
①阅读课本,建构体系.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我们当然强调阅读课本,但阅读课本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其中的具体的知识和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对这节内容在整章书、整本书乃至整个初中物理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就是说要把它较为准确的纳入各级各类的知识树中,即从整体上对该节内容有一定的把握.
②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课前预习作业的设置应该是多样的.比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访问等形式去收集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资料为课堂服务.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去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亲自试一试,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弥补课堂中学生动手实验不足的缺憾.
二、课堂实施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整体建构 和谐教学”课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探索出了“两类结构”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整个学校的课堂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貌.
那么,什么是“两类结构”呢?所谓“两类结构”指的是“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1.知识内容结构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内容结构形成的基础是对琐碎的、零散的、表象的知识进行整合,强化基本概念,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其特征是知识的整体性.显然,掌握好“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的、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例如,初中物理中如何学习各种“力”.力的种类很多,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其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教材的表层,对每一种力照本宣科,一一作出详尽解读,那么这样的学习虽然很具体,但一定很琐碎.学生在头脑中积累的将是过多的有关力的单个的知识点,它们很分散、很无序,这显然是一种低效的学习.那么,在“建构——结构”的课堂中我们是怎样开展这些力的教学的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不论是弹力、重力还是摩擦力,它们都属于力,通过对教材的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对这些力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是紧紧围绕“力的三要素”开展的.而教师所要做的不过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带领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开展认真、深入的研究后,就可以以其中的某一个力为例子示范教学,后面的各个力的学习工作就都可以交由学生来自行完成了. 这样的结构性学习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章节乃至整个物理学科建立整体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的效能呢!
2.方法程序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结构化了的一套用来办事的操作步骤,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技能”,它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其本质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它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它与原来所说的“技能”又是有区别的,我们原来讲的“技能”是要靠学生通过无数练习,并加上不断思考,逐渐自行感悟而来,而“建构——结构”的课堂却是将教师理顺说清的“方法程序”以概括化、结构化的方式授于学生,一旦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的解决相应的一类甚至几类问题了.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密度》和《电功率》时,对这两个物理量的正确把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这样给出引导:
——比值法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用比值法学习了哪个物理量?(速度)
——我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开展对这个物理量的研究的?(物理含义、定义、公式、单位、测量方法等)
——你能以该物理量为例,讲讲具体是怎么开展研究的吗?
——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物理量吗?请试试.
不难发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密度”或“电功率”这一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定义、公式、单位、测量方法等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密度”或“电功率”这一物理量作为一个例子,学习用比值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体现了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为工具,自主解决未知知识的思想,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强调工具意识,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发展.
法宝二:复习课上成新授课
这里的“新”不是新的知识,也不是新的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原来新课时都已经研究过了,这个“新”应该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系统化、网络化,应该是可以用来拉近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的手段和措施.我们知道传统的复习课通常都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原来学过的知识,然后学生做做,老师讲讲,应该说这样的复习课是相当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那么,怎么才能将复习课上得有滋有味呢?我们不妨尝试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
以讲练习为例.在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取那些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为母题,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的变式训练.因为只有“变”了,才会抓住学生复习课的注意力;只有“变”了,才会激发学生多元的,发散式的思维;只有“变”了,才会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上出“新意”,从而获得“新”的收益.本来是一道小小的母题,通过一系列的延伸、演变,就会成为一个综合复习的题集.它不仅大型,而且新颖,怎么还愁学生上复习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呢?
综上所述,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它以基本概念核心组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掌握结构性的知识,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定理、法则来熟练的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协调发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