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书写出来的一种语言训练,或记叙一件动人的事情,或阐述一个正确的道理,或抒发一种健康的感情,或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提起笔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是一些学生所苦恼的。在教学现实中,中学生作文往往不能抒真情写真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贫乏的情感制约学生的情感表达,这样的作文与新课程标准很不相符。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才能使作文更凸显人文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写作,说到底是关乎情感的事,关乎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塑造的对象栩栩如生,叙述生动感人,写景如临其境,这些均有赖于作者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品味生活,重视情感体验,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程。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潜移默化地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情感活动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它支配着学习行为,制约着学习结果。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一、体验生活,把相机的镜头对准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多开展以下活动:体验自然,倾听宇宙的声音。让孩子们从小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不仅有利于提高其摹景状物能力,而且有利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体验语言,注重积累
体验语词的魅力,巧妇有米好做饭。词语积累与运用对写作很重要。生活中既要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又要在课上、课后多积累书面语言。同时体验语言的美,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什么话说来最合适?体验名著之美,加强阅读,是写作的最终基本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进行整理积累,摘录在本子上,取名为“采蜜本”,并鼓励学生像蜜蜂采蜜般辛勤,努力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吸取精华,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三、表达心声,记录情感历程
情感积累,和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一样,也需要记录。情感的表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要求学生当生活中有什么令你感动的、生气的、开心的,随时把事情记下来,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这是一种更为丰富的素材积累,强调了记录情感性事件,突出了详细记录当时的心路历程。读书时,当读到一篇让你感动难忘的文章,请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把自己读懂的东西与人分享。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感动人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读、感悟,并指导写下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灵震荡。
四、重视评语,加强情感积淀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如果太过机械呆板,有就等于没有。学生不爱看,看了也没有作用,老师做的就是无用功。我的评语,更多的是以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五、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的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十分封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写作确是一件苦差事。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内容具体,言之有情。
六、进行人文性情感关怀,让学生抒发真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写作时发挥想象力,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写作,说到底是关乎情感的事,关乎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塑造的对象栩栩如生,叙述生动感人,写景如临其境,这些均有赖于作者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品味生活,重视情感体验,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程。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潜移默化地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情感活动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它支配着学习行为,制约着学习结果。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一、体验生活,把相机的镜头对准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多开展以下活动:体验自然,倾听宇宙的声音。让孩子们从小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不仅有利于提高其摹景状物能力,而且有利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体验语言,注重积累
体验语词的魅力,巧妇有米好做饭。词语积累与运用对写作很重要。生活中既要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又要在课上、课后多积累书面语言。同时体验语言的美,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什么话说来最合适?体验名著之美,加强阅读,是写作的最终基本功。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显而易见。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进行整理积累,摘录在本子上,取名为“采蜜本”,并鼓励学生像蜜蜂采蜜般辛勤,努力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吸取精华,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三、表达心声,记录情感历程
情感积累,和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一样,也需要记录。情感的表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要求学生当生活中有什么令你感动的、生气的、开心的,随时把事情记下来,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这是一种更为丰富的素材积累,强调了记录情感性事件,突出了详细记录当时的心路历程。读书时,当读到一篇让你感动难忘的文章,请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把自己读懂的东西与人分享。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感动人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读、感悟,并指导写下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灵震荡。
四、重视评语,加强情感积淀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如果太过机械呆板,有就等于没有。学生不爱看,看了也没有作用,老师做的就是无用功。我的评语,更多的是以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五、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的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十分封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写作确是一件苦差事。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内容具体,言之有情。
六、进行人文性情感关怀,让学生抒发真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写作时发挥想象力,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