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就需要具备普世特征的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根植于对生活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对中国梦想的追求。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梦与梦相通
在美国梦里,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可以在不依赖特定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的情况下,改善个人生活。也就是说,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谁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尽管最近几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和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但对于草根阶层而言,美国梦依然非常具有诱惑力,这不得不使我们聚焦于美国梦的几个核心维度。第一,政府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第二,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第三,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第四,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而现在,中国梦也初现端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数草根崛起于穷乡僻壤之间,搏击于世界经济潮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多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打拼和奋斗。中国梦,正在继美国梦之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和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梦,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那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都向往更为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中国梦与美国梦虽然景致不同,基础不一,但根本上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世界和谐与和平的向往是相近的,这也意味着,中美两国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解和相互欣赏的空间。
新市民梦和新村民梦
中国正处于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城市和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数亿农民,他们中的中老年人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改变身份,他们中的青少年期盼到城市里去,成为新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成为城里人,是数亿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梦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化势不可挡。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也就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
目前已经在城市中的2亿农村人,加上还要向城市转移的4亿到5亿农村人,他们的梦想是:在城市中能找到有合理工资收入的工作,能够自己创业谋生;能租一个较体面的安居之处,并且奋斗数年后,能买得起城市中的一套房子,夫妻子女能在城市中团聚;自己和子女能在城市中接受与城里人子女一样的平等教育,能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并且能平等地进入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样一个群体的规模之巨大,发展势头之猛烈,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农村中留下的中老年人有什么梦想呢?努力工作都有满意的收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的交通、供气、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垃圾污水处理、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中的子女在电话中经常交流,希望每年子女们都回来看看,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是留守农村的数亿人之梦,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村民梦。虽然有这种梦想的人口规模在逐步地缩小,但是总和起来,规模也是巨大的。
居者有其屋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城市原住居民有4亿人口的规模;随着从农村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城市居民人口的规模在2040年时,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的规模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10多亿人的梦想,是未来中国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的动力。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舒适而体面的一套房屋,是每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4亿人,那么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8平方米。城镇中大约2亿人为进城农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求的缺口也达60亿平方米之巨。
我们能在近几年填补现在这样一个60亿平方米,甚至更大的住宅需要缺口吗?我们的制度、房价和土地资源,在未来的30年中,能满足12亿人口的居民住房梦吗?政府有可能用建设廉租房或者其他保障性住房的措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
最为经济的、能调动民众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就是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绝大部分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房价收入比,控制房价增长不超过收入增长,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剩下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
就业和创业梦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们,复转的退役军人们,向往有一份安稳的、收入较丰和交足社保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等,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等,通过学习知识,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12亿中国城里人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从中国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劳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五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之巨,未来城市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国不可能大规模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梦想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很长时期里,其失业率都很低。这里的关键是,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日韩等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
每个人都能老有所养
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环境的安全与祥和,是人们高一个层次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生活安全讲,土地和儿子就是他们将来的保障。只有在20世纪后10年中,我们才开始着手学习和建立城乡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呢?概括起来,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济。能工作时,努力工作,从个人收入和工作单位提取各种保障资金,建立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到生病、老年和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支付其需要。从土地养老、养儿防老、自我储蓄、计划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国家建立社会保障网,这就是现代中国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狭窄口径的保障资金需求也至少在10万亿,截至2008年底审计署审计的数据,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仅为2.5万亿元。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扩大,要应保尽保;但是,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国有资产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欠账和缺口,会逐步得到弥补,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完美的公共服务
城市中的原居民、新市民还有留守农村的新农民,他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教育成才梦是所有人的追求。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大学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这种梦想形成的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建设更多的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把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到从幼儿到高中,到农业、师范和军校等等高中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则降低学费,每一个家庭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机会和优质的资源。
在高药价时代,看病便利也是一大梦想。解放后,我国建立了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城镇医疗体系和乡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服务,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费用低、覆盖广,是当时的一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过去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服务体系解体,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甚至在医疗资源行政垄断的格局下,又推进医疗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改革,使得许多农村没有了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看病要往县城跑,城市里的医疗机构也很拥挤,城市居民看病也越来越不便利,看病越来越贵,相当多的农村居民,许多城镇居民,因病而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成为贫困家庭。
因此,病能及时治,医疗费用低,是人民对政府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希望。
还有,出行和通讯便利梦。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人的轿车梦开始成为现实,轿车开始进入了中国家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飞速发展,给中国家庭出行梦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人民曾经将向往的社会比喻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至今天,不仅电气化实现了,而且大规模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视转播接收等技术的应用,平面媒体,声讯、网络、电视等等,爆炸式地普及。便捷的通信和网络及视频资讯,甚至中国人都还没有梦想就提前实现了。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梦与梦相通
在美国梦里,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可以在不依赖特定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的情况下,改善个人生活。也就是说,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谁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尽管最近几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和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但对于草根阶层而言,美国梦依然非常具有诱惑力,这不得不使我们聚焦于美国梦的几个核心维度。第一,政府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第二,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第三,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第四,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而现在,中国梦也初现端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数草根崛起于穷乡僻壤之间,搏击于世界经济潮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多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打拼和奋斗。中国梦,正在继美国梦之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和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梦,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那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都向往更为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中国梦与美国梦虽然景致不同,基础不一,但根本上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世界和谐与和平的向往是相近的,这也意味着,中美两国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解和相互欣赏的空间。
新市民梦和新村民梦
中国正处于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城市和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数亿农民,他们中的中老年人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改变身份,他们中的青少年期盼到城市里去,成为新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成为城里人,是数亿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梦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化势不可挡。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也就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
目前已经在城市中的2亿农村人,加上还要向城市转移的4亿到5亿农村人,他们的梦想是:在城市中能找到有合理工资收入的工作,能够自己创业谋生;能租一个较体面的安居之处,并且奋斗数年后,能买得起城市中的一套房子,夫妻子女能在城市中团聚;自己和子女能在城市中接受与城里人子女一样的平等教育,能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并且能平等地进入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样一个群体的规模之巨大,发展势头之猛烈,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农村中留下的中老年人有什么梦想呢?努力工作都有满意的收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的交通、供气、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垃圾污水处理、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中的子女在电话中经常交流,希望每年子女们都回来看看,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这是留守农村的数亿人之梦,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村民梦。虽然有这种梦想的人口规模在逐步地缩小,但是总和起来,规模也是巨大的。
居者有其屋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城市原住居民有4亿人口的规模;随着从农村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城市居民人口的规模在2040年时,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的规模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10多亿人的梦想,是未来中国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的动力。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舒适而体面的一套房屋,是每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4亿人,那么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8平方米。城镇中大约2亿人为进城农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求的缺口也达60亿平方米之巨。
我们能在近几年填补现在这样一个60亿平方米,甚至更大的住宅需要缺口吗?我们的制度、房价和土地资源,在未来的30年中,能满足12亿人口的居民住房梦吗?政府有可能用建设廉租房或者其他保障性住房的措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
最为经济的、能调动民众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就是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绝大部分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房价收入比,控制房价增长不超过收入增长,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剩下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
就业和创业梦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们,复转的退役军人们,向往有一份安稳的、收入较丰和交足社保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等,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等,通过学习知识,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12亿中国城里人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从中国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劳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五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之巨,未来城市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国不可能大规模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梦想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很长时期里,其失业率都很低。这里的关键是,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日韩等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
每个人都能老有所养
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环境的安全与祥和,是人们高一个层次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生活安全讲,土地和儿子就是他们将来的保障。只有在20世纪后10年中,我们才开始着手学习和建立城乡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呢?概括起来,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济。能工作时,努力工作,从个人收入和工作单位提取各种保障资金,建立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到生病、老年和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支付其需要。从土地养老、养儿防老、自我储蓄、计划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国家建立社会保障网,这就是现代中国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狭窄口径的保障资金需求也至少在10万亿,截至2008年底审计署审计的数据,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仅为2.5万亿元。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扩大,要应保尽保;但是,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国有资产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欠账和缺口,会逐步得到弥补,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完美的公共服务
城市中的原居民、新市民还有留守农村的新农民,他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教育成才梦是所有人的追求。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大学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这种梦想形成的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建设更多的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把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到从幼儿到高中,到农业、师范和军校等等高中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则降低学费,每一个家庭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机会和优质的资源。
在高药价时代,看病便利也是一大梦想。解放后,我国建立了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城镇医疗体系和乡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服务,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费用低、覆盖广,是当时的一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过去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服务体系解体,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甚至在医疗资源行政垄断的格局下,又推进医疗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改革,使得许多农村没有了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看病要往县城跑,城市里的医疗机构也很拥挤,城市居民看病也越来越不便利,看病越来越贵,相当多的农村居民,许多城镇居民,因病而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成为贫困家庭。
因此,病能及时治,医疗费用低,是人民对政府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希望。
还有,出行和通讯便利梦。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人的轿车梦开始成为现实,轿车开始进入了中国家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飞速发展,给中国家庭出行梦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人民曾经将向往的社会比喻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至今天,不仅电气化实现了,而且大规模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视转播接收等技术的应用,平面媒体,声讯、网络、电视等等,爆炸式地普及。便捷的通信和网络及视频资讯,甚至中国人都还没有梦想就提前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