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注射液对慢些肺源性心脏病D—二聚体的影响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m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常规抗炎、平喘、化痰及对症等处理,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检测全部病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治疗前后及D-二聚体下降值的比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D-dimer分别为(2.66士0.85)、(2.69士0.80)和(1.61士0.5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浆D-dimer含量下降值分别为0.54士0.20(μg/L)与0.85士0.2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慢些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基层医院临床常见病,临床试验和观察表明[1],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微血栓。因此,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的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是必要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全部78例来自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2)排除其他心脏病和肺病。(3)神志清楚,无昏迷,检体合作。(4)可以耐受并同意相关检验。(5)近2周内未进行过抗凝治疗。
  1.2 分组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8-80岁,平均(64. 28士10. 05)岁,病程6-19年,平均(61. 44士5.90)年。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11A)标准,其中心功能I级12例,II级18例,III级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5-78岁,平均(61. 62士9. 81)岁,病程5-19年,平均(10. 73士5. 77 )年。心功能I级14例,II级18例,III级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功能分级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66士8.92)岁,均为健康体检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都行常规综合治疗即抗感染、低流量吸氧、二羟丙茶碱平喘、氨溴索静脉滴注化痰、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20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慢速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检测血浆D-dimer。
  1.4 检测方法 两组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均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2.5ml送检,ELISA法通过比色及标准曲线求得D-dimer的含量[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士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D-dimer分别为(2.66士0.85)、(2.69士0.80)和(1.61士0.5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dimer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浆D-dimer含量下降值分别为0.54士0.20(μg/L)与0.85士0.2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都存在长期的缺氧、二氧化碳储留以及反复的炎症刺激和损伤,致使血管内皮受损、各种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系统,从而形成纤溶亢进和高凝血症状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例尸检已经证实,病例肺细小动脉内普遍存在着血栓,并且多发于血管原位,而非血栓栓塞,因此认为肺细小动脉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是形成这些小血栓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D-dimer)增高正是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液系统病理生理的改变,并且能够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检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 dimer含量水平能够正确评估血凝状态和微小动脉血栓及血管内皮损伤[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与治疗组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慢性肺心病血管内皮、肺泡上皮受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分泌增加,纤溶酶生成增加。
  有学者研究参麦注射液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血流阻力;明显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血供;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合成、分泌内皮素1和N0并优化二者比值,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等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10天后,两组血浆D-dimer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对照组与治疗组下降值分别为(0.54士0.20))和(0.85士0.26μg/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因此认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应慢些肺源性心脏病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凝状态,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慢些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arman TL, Dcitchcr SR. Advances in diagnosing and excluding pulmonary embolism; spiral CT and D-dimer measurement[J]. Cleve Clin J Med,2002,69(9)721-72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54 -261.
  [3]肖洪广,黄泽红,林诚,等.肺栓塞患者血浆D-一聚体与纤维蛋自原联合测定的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05,5(5):609-611.
  [4]刘玉春,刘永翠,林士军,等.D-二聚体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394-1395.
  [5]黄金华,陈银兵,周羽,等.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中华烧伤杂志.2011,27(3):195-19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尺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对2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尺神经损伤患者中,20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8例闭合复位失败后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尺神经探查术,28例术后均石膏托外固定,脱水消肿及神经营养治疗, 4周后拆除石膏托,拔除克氏针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诊并摄X光片。结果:28例病人平均随访13个月(3~36个月),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设计下肢轴型皮瓣,了解下肢轴型皮瓣血供分布状况,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采用PHILIPS IE33高分辨率彩色超声检测仪,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21例下肢轴型皮瓣内深部动脉干及其肌皮穿支动脉血管的走行方向、数目、内径、分布范围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设计皮瓣。结果: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1例拟行移植皮瓣的动脉干皮支的检出率为100%,检出供区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芬必得治疗,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愈率、药效起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常规组(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革新,医院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运作过程中的“管理”越发密不可分。在国家卫生部推动的医院评审体系里面,“数据”和“管理”的元素也充分浸润在其三级医院评价体系的思想当中,三级医院评审系统的建设将不单只是满足医院评审的要求,还将在医院运营管理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阐述HMI三甲评審系统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医院的管理和发
期刊
1资料与方法  选择拟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0-30岁,ASA I级,平均手术时间1小时,男女各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根据麻醉深度指数来调整瑞芬太尼用药.B组凭借麻醉医生经验调整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入室5 min(T0)、插管前l min(T1)、插管后3 min(T2)、切皮时(T3)、牵拉阑尾时(T4)、拔管前(T5)、拔管时(T6)、出手术室(T7)等各时点的麻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随机选取140例健康人员,按照采取方式的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两者各为7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做好记录工作,并比较其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检测结果。结果:血液采集之后,检查发现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存在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克林霉素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使用克林霉素治疗的2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克林霉素的应用疾病以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本组2000例患者中,有1010例使用克林霉素治疗肺部感染,占50.5%;有450例治疗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占22.5%;有360例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感染18%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血管损伤的因素,早期诊断及处理的相关分析,减少漏诊率,增加成功修复几率。 方法:回顾性研究29例大血管损伤患者,均予以手术修复。其中直接修复的19例,自体血管移植5例,人工血管移植3例,介入治疗2例,截肢1例,死亡1例。 结论:大血管损伤的诊断不难,治疗的具体方法多样性,关键要早期进行诊断并尽早的修复。  关键词:大血管损伤;诊断;修复。  大血管损伤均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不可预知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胃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为28例,有效为10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显效为11例,有效为19例,总有效率为76.9%,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