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时间的感知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123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从德国著名作曲家拉亨曼的创作思维入手,对1966年他所提出的《新音乐音响类型》一文中音响分类类别进行简述梳理,并进一步对于他创作的观念进行阐释。
  关键词:创作思维 音响维度 音响类别 结构 音色
  一、作曲家生平介绍
  赫尔缪特·弗里德里希·拉亨曼(HelmutFriedrich Lachenmann),是德国最著名的当代作曲家之一,他1935年11月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48年前后开始尝试作曲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1955年,拉亨曼考入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与对位法。1957年,他在达姆斯达特现代音乐暑期研习营上结识了意大利作曲家诺诺(Luigi Nono),并于1958-1960年毕赴意大利威尼斯随诺诺学习作曲。
  1961年拉亨曼返回西德,并以作曲家及钢琴家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慕尼黑。1962年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及“达姆斯达特现代音乐暑期研习营”上演出,引起了乐坛的瞩目。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受到战后“先锋派”作曲家阵营和诺诺的影响有着明显“序列主义”思维的倾向,并且逐渐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随后他提出了“器乐具体音乐”的观念(Musique Concrète Instrumentale);七十年代之后,他开始关注起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问题并把他的作品称为“审美装置”(Aesthetic apparatus)。拉亨曼曾在欧洲许多音乐学院任教,如:西德国立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理论与作曲教授(1976-1981)斯图加特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主任(1981-1988)等,并于2002年正式退休。近年来,他奔赴世界各地讲学。随着他作品的上演率与个人的影响力大大升级,他独特的美学观、新颖的声响效果使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开始逐渐走向国际作曲大师的前列,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之一。
  二、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对拉亨曼音乐创作思维的影响
  拉亨曼曾说“为何西方音乐的风格在近一个世纪中有着个如此巨大的转变?从巴赫改变赞美诗的和声之后,音乐作为与上帝联系的媒介被打破了,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颠覆这种秩序与关系,这就欧洲音乐的概念。”到了20世纪,由于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环境的的转变,促使整个世纪的艺术发生了在西方社会中前所未有的最迅猛、最彻底的革命。勋伯格在这场革命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的贡献不仅是瓦解调性,建立高度控制、理性秩序的十二音体系,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思维方式与暗示——即是打破传统规则,重建新秩序。沿着这种音乐思维的启示,20世纪后半叶的音乐在对以往传统、权威、中心的瓦解甚至决裂方面发挥到了极致。
  拉亨曼的音乐创作高潮正是处于六七十年代西方音乐“反叛之风”的盛行时期。当时作为根植于德国音乐传统的拉亨曼,他看到了音乐发展方向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如果想走出“整体序列”的“死胡同”而又不能落入无目的散漫的“自由”中,必须用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去组织音乐。
  在拉亨曼的音乐中充满着对现实世界的疏离与否定和对完满的传统“美”的扬弃,表现了阿多诺所认为打破“同一性”,强调“异在性”的特征,认为 “他全部的美,正在于他否定了自身对美的幻觉”。他的作品创造出一种不同以往、令人吃惊的听觉体验,使他成为先锋派最激进的作曲家之一。
  三、新音乐音响分类法的产生
  从勋伯格的“音色旋律”(Klang Farbenmelodie) 之后,传统以音高为基本材料的协和音与不协和音之间的“对抗”逐渐被“乐音”与“噪音”的关联所替代,以往被忽略“音色”(不同音高以及不同音量的泛音的總和)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作曲家都在开发新的音色上做文章,但拉亨曼认为“音色”的解放常常在听众和作曲家之间误解而堕入“音色”的拜物教,而它其实是一个伪装的“印象主义”,已经于当初先锋派的创新思想毫无关联了”。而找到一种新的结构方式是拉亨曼所关注的问题。1966年拉亨曼发表了一篇有关于《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的文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里面提到他对于“音响”观念如下:
  拉亨曼认为音响的四要素——音高、音色、响度、时值地位同等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音响的两个方面:
  1.音响作为状态存在
  由音响本身持续时间之任意长短的、由外部确定之音响状态同时性。
  2.音响作为过程存在
  音响从时间上发自自我的有特性之历时性。
  拉亨曼认为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音乐作为“声音”音响组织而成的这个概念往往是被忽略的。“对音响的声学方面的特征的关注把其作为音响结构组织的基本材料是近百年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拉亨曼2009年北京德国当代音乐周的讲座中所提到:音乐是有性格的、混乱的“声音”音响组合。“声音”音响本身即形式,有其生命力。其发响的过程好比一次呼吸的过程,是一种与自然能量相关的物质。作曲,便是创造一种自我的、独一无二的“声音”音响的内在联系。
  四、新音乐音响分类法的简述
  1966年拉亨曼在《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的文章中从音响形态的角度上把音乐音响划分为五个类型并通过他本人的手绘图式予以阐释,如下:
  1.终止式音响
  终止式音响:其音响形态好比一个大的、有目标单一的能量——或者更准确一点的说是一个强度的曲线。作为一种自然或者人工的在不断建立或者逐渐消失中把其特性发展出来到达一个目标。类似与调性中的终止式。
  以下是此类型的动态过程:
  终止式音响按不同起振的状态又分为以下几类:
  A “脉冲音响”(“ImpulsKlang”):它是在一个特征性的“脉冲”之后的自然或人为设计的余音震动的形式,即顺态特征衰减过程中所构成的自然或人工的混响音效。※   B “起振音响”(“EinschwingKlang”):与“脉冲音响”衰减的方式一致,只是在起振阶段是由多个能量点依次叠加进入造成一种震荡之感随后消逝,好似多个“音响体”的叠加。
  C “余震音响”(“AusschwingKlang”):它是一个典型的下降的过程好比是一个一开始就“被判处死刑”的音响,在一个被压抑环境中垂死挣扎,在尾音阶段却会转变为”渐强的”余震效果。
  以上是“终止式音响”以及它的三种“子音响”的形态。“终止式音响”在根本上是人为地制造一个类似的“声音”发响的全过程——起振、延迟、衰减。它有一定的目标性,给人的听觉感受类似于以往调性音乐中的“终止式”的解决。
  2.音色音响“FarbKlang”
  音色音响的含义是指:同一性音色音响的构成,延续的音响。静止的“音色音响”有一个转瞬及逝的“自我时间”,人耳能分辨的音色是由垂直的主音与泛音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的声音频率的组合,音色音响的“自我时间”和它的音响持续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与之前的“终止式音响”不同,因为“音色音响”是有人为设计的相对静止的声响模块片断,人耳常常提前在音色音响一开始就能分辨出此类型音响的音色特征。
  3.“波动音响”(Fluktuationklang)
  “波动音响”的含义是音色音响在运动中形成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或者起伏。
  4.“织体音响”(Texturklang)
  “织体音响”:各类音响的总和即各种有性格的声音组成的具有一定识别性特征的音响。“声音”之间的连接不具备方向性,给人的感受就好像是静静的倾听类似一种大自然中响亮的声音,是一种明确的场景,类似于工厂中的噪声,在“自我时间”里每一个声音都不依赖整个持续时间,人耳所能感知到的是一种独特的、各式各样的“音响组合体”。
  5.“结构音响”(Struckturklang)
  “结构音响”的含义更加明确的来说是一个自身相互影响的整体,并可以分离出多重的典型的关联,相比“织体音响”有着精确安排的“子元素”音响与形式方面相互交织,音响形态的组织延续成为织体组织。在整个“结构音响”中,我们听到了大量有结构的细节,个别的声音,相互协作组织成为具有整体性格的音响。就他们整体性格方面而言,“结构音响”和其他不同性质的组合的音响结构具有独特性,他们是一个动态的向前发展的过程。
  拉亨曼认为创作的“秘密”是通过理性的探索节约和抽取我们的材料、创造一个独特音质的“结构音响”。整个音响的体验是:“内部的形态从开始到结尾持续的“自我时间”的音响,在每一个同时发生的音乐感知之上向外部形态的幻影投射,在时间空间中的弥漫”。
  在这个图表中使用了三种元素:1、频率不一样的三个尖角2、四条线3、五个圈。通过线的长短、圈的大小、密度、圈内部的虚线、尖角开口的方向等可以区分。通过这个方式,形成一个细节不同却又相关的整体图案,在质量与数量上超过部分的总和,定义为“排序的复调”。
  结语
  拉亨曼从音响形态构造的角度对音响进行新的分类,其獨特的视角在当时的乐坛影响很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他认为把声音形态的音响结果进行分类,是建立一种音响秩序的第一步,也是对理解他作品的音响组织结构十分重要的关键。(从分析学的角度上来看,此分类不仅仅能够分析当代新音乐,也可以从音响形态方面对传统音响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单个声音是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只有“不同质量与数目的声音组成的复调才能组成结构”。这是拉亨曼音响组织形态的核心观点,也对当时乃至现今的新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0世纪50年代“先锋派阵营”是以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贝里奥等人为中心的“整体序列”主义.
  [2][3]摘自2009年6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德国当代音乐周》中拉亨曼大师班讲座笔记.
  [4]摘自拉亨曼《作为生存体验的音乐》(Musik als existentielle Erfahrung)中《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第二段.
  [5]摘自拉亨曼《作为生存体验的音乐》(Musik als existentielle Erfahrung)中《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第三段.
  [6]摘自拉亨曼《作为生存体验的音乐》(Musik als exitentielle Erfahrung)中《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  p18 第二段.
  [7]摘自拉亨曼《作为生存体验的音乐》(Musik als exitentielle Erfahrung)中《新音乐音响类型》(Klangtypen der Neuen Musik)  p18 第二段最后一行.
  [8]摘自2009年6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德国当代音乐周》中拉亨曼大师班讲座笔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为例,设计了一套MOOC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下能够补充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课堂教学后可以利用MOOC平台进行拓展学习,并已经将这个混合式教学模式付诸于实践,取得师生的一致好评。混合式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传统课堂授课教学方式的优势和MOOC平台教学在实现了优势互补以
期刊
【摘要】 《中国电影史学》立足中国电影史研究与电影史学观念,但又与时代精神脉络紧密相连,展现了丁亚平电影史学研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学术视野,充分展现出了丁亚平“电影史与电影史学互补的治史理念”“通史/通论研究路径”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中国电影史学》是丁亚平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持续探索、反思以及对传统中国电影史学传统的超越。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学》;丁亚平;治史理念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非艺术专业合唱团为例,就如何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合唱团水平、如何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如何形成合唱团自身的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非艺术专业 合唱 训练教学   合唱是当下广受欢迎、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恢弘的气场,多变的旋律,既考验指挥者的功底,又对参与演唱的个体要求很高,音准、音高、音色要做到完美统一才能呈现一部视听盛宴。很多高校将合唱列为文化建设和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高雅之物的象征物,在佳人才俊修身进德的四艺之学中居于首位,以其清微淡远,中和绝妙的声响,备受推崇。而在元人爱情剧中,古琴常常作为才子佳人之间互诉爱慕之情的媒介,因而产生了特有的古琴叙事模式,体现了古人委婉含蓄的恋爱表达,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琴 元人爱情剧 古琴叙事模式  元人剧作整体上以通俗见称,其曲词宾白吸收大量口语方言,读起来晓畅浅显,自然通达,堪称俗
期刊
摘 要: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进而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本文主要是对沈阳市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此项调查为未来我国老年大学音乐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老年大学 音乐教育 现状  一、引言  中
期刊
摘 要:电影《网络迷踪》摆脱了传统胶片的镜头语言与运镜方式,以一种全新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视荧幕、社交媒体界面组合拼贴蒙太奇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近乎老套的悬疑推理与家庭伦理喜剧故事。作为2018年一部好莱坞主流投资公司的极低成本商业影片,在商业上和专业口碑上,该片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该片似乎也预示着一种全新“融屏”类型片时代的来临。本文试从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上,分析该影片的当下定位与主要
期刊
【摘要】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从社会主义先锋美学的视角剖析了俄国“构成主义”艺术与中国“85美术新潮”的关联,将后者纳入到全球艺术运动中重新思考,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等艺术家的装置艺术转变为线索,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内蕴批判美学与传统审美的双重维度。但同时,“错误书写”“概念艺术”及“伪汉字”等表现手法背后存在转型与审美兼容问题,其实质上传达着对“空”与“无”的审美,但这种审美态度是立足于东西
期刊
【摘要】 电影作为台湾电影人杨德昌的思维方式,照瞩的是社会现实的瓦解崩塌与人们尊严的重塑过程,其作品《恐怖分子》和《一一》展现出“景观社会”(居伊·德波)与“拟真”统治(鲍德里亚)的喧嚣。杨德昌的影像书写从“异轨”逐渐走向“构境”,通过拒斥媒介提供的单一指向来还原对话的可能性,从而对抗和征服由景观所造成的社会冷漠和人的异化。在现代性与本土化语境的交叉地带,杨德昌超越他的历史身份作出的是超时代的文本
期刊
【摘要】 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剧作家和导演,麦克唐纳的作品经久不衰,并引发批评家热议。麦克唐纳特殊的创作经历——从舞台剧作家转而从事影片导演,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关于戏剧和电影比较的解读空间,尤其从其获奖作品《枕头人》与《三块广告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麦克唐纳风格的完美演绎,同时对戏剧电影两种艺术会有更深领悟。  【关键词】 马丁·麦克唐纳;《枕头人》;《三块广告牌》;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 [
期刊
摘 要:“中国学派”水墨动画的符号表征,并非仅仅是叙事层面的能指通向意指的推论性符号表征,而更多的是从形式符号到情感体验的表象性符号表征。文章以“中国学派”水墨动画代表作《牧笛》、《山水情》两部作品为例,结合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从水墨造型、古典音乐以及叙事文本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符号表征。  关键词:水墨动画 符号学美学 情感符号 幻象  “中国学派”是相对于外国动画创作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