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2日下午,三辆越野车载着《无锡日报》“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采访活动第10批队员,整齐地停放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徐霞客故居旁的胜水桥边。15时55分,在苍松翠柏围绕的徐霞客墓前,队员们向徐霞客故居纪念馆赠送了由全体队员签名的一面旗帜和由队员拍摄收集的沿途各地徐霞客塑像图片纪念册,洒放了各路队员采集到的长江水、黄河水和太湖水,黄山土、泰山土和天台山土,并敬献了花篮。至此,历时105天、途经22个省市自治区、行程3万公里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实施的“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圆满完成。这次活动不但开创了《无锡日报》组织策划大型采访活动的多项纪录,也创造了业内许多第一。
作为“鱼米之乡”的江苏无锡,给外地朋友的印象是富庶、温柔而富有水乡情调,但在这块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同样有着慷慨激昂的情怀与铮铮铁骨的义事。远的不说,明朝以来,这里就曾出现过誓死抗倭的无锡县令王其勤,拒不降清的江阴典史阎应元;诞生了甘于贫苦、写就军事地理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学者顾祖禹,刚直不阿、以丹青妙笔流传于世的画坛大师徐悲鸿。而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更是推崇人格独立、弘扬探索精神的典型代表。
作为明代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徐霞客生前无意仕途、不求闻达,而是穷毕生精力,用自己的双足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竭无限心智、百折不挠,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科学财富。一部被誉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记》,完成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的理想追寻,成为中华历史人文长卷中厚重的一页。而这种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数百年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形成了神奇的呼应。
拥有徐霞客这样一位伟人、奇人,无锡近年来围绕着他做了不少文章,如举办了徐霞客旅游节,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等研究组织,但是新闻媒体并未专门组织过大型的采访活动。而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是一件全国人民都十分关心和向往的大事。《无锡日报》以新闻的嗅觉敏锐捕捉到了这个同时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节点,决定实施一次壮游式的接力采访,书写对徐霞客纪念新的篇章,创造一次长征式的报纸传播新纪录。
2007年5月19日,是徐霞客出游400周年纪念日,而这天距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天,无锡太湖边鼋头渚景区内的徐霞客铜像前,《无锡日报》“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采访活动第一支队伍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出发了。
综观《无锡日报》策划的这次“行霞客路,沐奥运风”采访活动,紧扣“霞客路”和“迎奥运会”两个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延伸。在采访线路上,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结合“迎奥运”的相关节点,设计了十条相互衔接的线路。这十条线路前半段主要是“行霞客路”,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后半段以“迎奥运风”为主,包括河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最后再回到安徽、江苏。
围绕“行霞客路”主题,线路上安排了江阴徐霞客故居、浙江宁海徐霞客记游始发地、普陀山、雁荡山、湖南衡山、九嶷山、贵州独山、云南腾冲、丽江、河南嵩山、安徽黄山等徐霞客当年足迹所到之处,特别是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明确记载的地方,更是此次采访的重点。在内容方面,主要兼顾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记载及专家介绍,对当年的景区、古迹等做了寻古式的探访,体验了霞客的探险精神,如对云贵一些边疆地区、当年的“蛮荒之地”的探访,刊发了《在独山,凝望霞客背影》《因为腾冲,懂得霞客》等稿件;二是在古今变化中感受沧海桑田,在反映各地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等问题,如对衡山、黄山等景区采访,刊发了《南岳归来看“申遗”》《黄山不负霞客》等文章;三是反映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为各地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如对丽江等地的采访,写出了《说不尽的木府》《他让纳西古乐重生》等新闻;四是采访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基地和标志性建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如对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进行介绍,刊发了《跨越杭州湾》等报道。
围绕“迎奥运风”主题,策划者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当时距离北京奥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很多“奥运工程”如火炬接力人选、项目参赛选手还处于待定或保密阶段,这给采访报道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采访重点指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奥运备战有关的城市和训练基地;二是与奥运装备制造有关的城市和企业;三是奥运人物,特别是与无锡有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四是各个城市的迎奥运群众健身运动;五是自身开展迎奥运相关活动。例如:在奥运备战方面,采访了福建漳州、湖南郴州的女排训练基地、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等,写出了《山高我为峰漳州女排亲》《“女排旋风”让郴州腾飞》《探营奥运训练场馆》等作品;在奥运设施方面,采访了位于张家口的奥运蔬菜基地,刊发了《张家口,为奥运“上菜”》等新闻;在奥运人物方面,探访了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故居,采访了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无锡籍的前乒乓球国手蔡振华,发表了《“中国奥运之父”寻踪》《北京奥运:机遇与压力并存》等报道;在群体方面,采写了反映江苏徐州蓬勃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感受彭城奥运情》;在自身行动方面,开展了在五台山为北京奥运祈福活动,等等。
除了在各地“采英撷华”,活动策划者还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全方位宣传媒体形象及无锡城市形象,使采访活动不仅成为“霞客精神之旅”、“迎奥运之旅”,还成为“形象展示之旅”和“慈善之旅”。在湖南永州,采访组一行专程探访了曾经的“新闻当事人”——身患白血病的唐美燕。这位年轻女孩在无锡打工时发病,却无钱治疗,《无锡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在社会上热心人的帮助下筹得了首批治疗款,帮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虽然唐美燕后来不得不回乡治疗,但当时采访她的“老记”们并没有忘记她,给她带去了慰问金、慰问品和无锡人民的情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采访活动的最大困难是时间紧和前后方配合问题。由于100多天中要采访100多个城市,有时一天要赶两个城市、三四个采访地点,队员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路上,特别是西部一些地方山高路远,旅途动辄五六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时已是人困马乏。加之东西部时差的关系,当天的稿件往往要写到凌晨一两点钟,对前方记者的体力脑力、传送稿件等后勤保障工作、夜班出版部门的配合,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此,报社进行了及时的协调和布置,采取前方“轮番作战”、后方专人负责等办法,确保每一篇稿件都能及时刊出。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全体队员发扬团队作战精神,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快速行动,使得采访计划大多数都如期完成。以第十队为例,出行路线为徐州→宿迁→扬州→镇江→南京→九华山→黄山→宣城→宜兴→江阴,全队由1名领队、4名记者及联络、技术、驾驶人员共13人组成。出发前主创人员先商定了大致的行车路线及采访地点,在策划中最让大家头痛的是如何将行程与徐霞客、奥运会联系起来。最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外地同行提供情况等办法,草拟出了采访大纲、题目。除了沿途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宿迁的“酒文化”、淮安的“名人故居”、扬州的“三把刀”(浴室业、理发业、餐饮业)、徽州的祠堂文化,还挖掘出了大量的“霞客元素”和“奥运元素”,如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写出两篇《游黄山日记》;一位南京作家以徐霞客事迹为原型,写出了网络走红小说《寻仙记》;南京晨光机器厂是北京奥运火炬的制作方;扬州生产的古筝、二胡等乐器,被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活动采用;安徽泾县的红星宣纸被选为北京奥运获奖证书内页制作材料,等等。正因为有了事先的充分准备,在随后的10天中,采访组顺利发回了《宣纸,让奥运“传承千年”》《探寻奥运火炬背后的故事》《金陵寻“仙”记》等一批作品。
回顾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笔者认为有众多收获值得肯定:一是宣传了无锡,展示了无锡人务实奋进的精神风貌。采访所到之处,当地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有近百家报社刊发了采访组的活动图文,其中70%的图文上网发布后,又被广泛转登。二是增进了交流,在采访活动中见识和学习到兄弟媒体先进的办报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兄弟城市的许多做法,也为无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三是锻炼了队伍。这次采访接力活动,队员们一路上遭遇酷暑炎热、台风暴雨和山体滑坡,在艰苦环境下接受锻炼,加深了对新闻职业的理解,深化了“三贴近”新闻理念,提高了业务素质能力。四是丰富了报纸内容,拓展了读者群。这次活动共收获了3万余幅图片和20余万字的文字报道,《无锡日报》《华东旅游报》开设了专栏及专版,无锡新传媒网站也设立专题网页。活动结束后,《无锡日报》以四个版面的特刊对采访活动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这次活动还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一位老干部读者撰文评论:这是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的一次生动的实践,对于弘扬徐霞客精神、研究宣传开发《徐霞客游记》这一宝贵资源,对于培养锻炼新闻工作者的坚韧意志和雄健笔力,对于提升霞客故乡无锡的文化品位,都有积极的作用。浙江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负责人说:百名报人,白天追寻游圣踪迹,夜晚秉笔弘扬霞客精神,这无疑是一项气魄宏大的策划。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花100天行程3万公里弘扬霞客精神,大投入有气魄!襄樊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陈新剑评论道:它是生态保护的绿色之旅、是热爱祖国的山水之旅,是社会考察的人文之旅,是超越往古的审美之旅,也是信息互动的牵手之旅!
(作者单位:无锡日报社)
作为“鱼米之乡”的江苏无锡,给外地朋友的印象是富庶、温柔而富有水乡情调,但在这块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同样有着慷慨激昂的情怀与铮铮铁骨的义事。远的不说,明朝以来,这里就曾出现过誓死抗倭的无锡县令王其勤,拒不降清的江阴典史阎应元;诞生了甘于贫苦、写就军事地理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学者顾祖禹,刚直不阿、以丹青妙笔流传于世的画坛大师徐悲鸿。而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更是推崇人格独立、弘扬探索精神的典型代表。
作为明代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徐霞客生前无意仕途、不求闻达,而是穷毕生精力,用自己的双足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竭无限心智、百折不挠,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科学财富。一部被誉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记》,完成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的理想追寻,成为中华历史人文长卷中厚重的一页。而这种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数百年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形成了神奇的呼应。
拥有徐霞客这样一位伟人、奇人,无锡近年来围绕着他做了不少文章,如举办了徐霞客旅游节,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等研究组织,但是新闻媒体并未专门组织过大型的采访活动。而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是一件全国人民都十分关心和向往的大事。《无锡日报》以新闻的嗅觉敏锐捕捉到了这个同时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节点,决定实施一次壮游式的接力采访,书写对徐霞客纪念新的篇章,创造一次长征式的报纸传播新纪录。
2007年5月19日,是徐霞客出游400周年纪念日,而这天距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天,无锡太湖边鼋头渚景区内的徐霞客铜像前,《无锡日报》“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采访活动第一支队伍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出发了。
综观《无锡日报》策划的这次“行霞客路,沐奥运风”采访活动,紧扣“霞客路”和“迎奥运会”两个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延伸。在采访线路上,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结合“迎奥运”的相关节点,设计了十条相互衔接的线路。这十条线路前半段主要是“行霞客路”,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后半段以“迎奥运风”为主,包括河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最后再回到安徽、江苏。
围绕“行霞客路”主题,线路上安排了江阴徐霞客故居、浙江宁海徐霞客记游始发地、普陀山、雁荡山、湖南衡山、九嶷山、贵州独山、云南腾冲、丽江、河南嵩山、安徽黄山等徐霞客当年足迹所到之处,特别是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明确记载的地方,更是此次采访的重点。在内容方面,主要兼顾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记载及专家介绍,对当年的景区、古迹等做了寻古式的探访,体验了霞客的探险精神,如对云贵一些边疆地区、当年的“蛮荒之地”的探访,刊发了《在独山,凝望霞客背影》《因为腾冲,懂得霞客》等稿件;二是在古今变化中感受沧海桑田,在反映各地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等问题,如对衡山、黄山等景区采访,刊发了《南岳归来看“申遗”》《黄山不负霞客》等文章;三是反映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为各地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如对丽江等地的采访,写出了《说不尽的木府》《他让纳西古乐重生》等新闻;四是采访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基地和标志性建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如对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进行介绍,刊发了《跨越杭州湾》等报道。
围绕“迎奥运风”主题,策划者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当时距离北京奥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很多“奥运工程”如火炬接力人选、项目参赛选手还处于待定或保密阶段,这给采访报道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采访重点指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奥运备战有关的城市和训练基地;二是与奥运装备制造有关的城市和企业;三是奥运人物,特别是与无锡有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四是各个城市的迎奥运群众健身运动;五是自身开展迎奥运相关活动。例如:在奥运备战方面,采访了福建漳州、湖南郴州的女排训练基地、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等,写出了《山高我为峰漳州女排亲》《“女排旋风”让郴州腾飞》《探营奥运训练场馆》等作品;在奥运设施方面,采访了位于张家口的奥运蔬菜基地,刊发了《张家口,为奥运“上菜”》等新闻;在奥运人物方面,探访了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故居,采访了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无锡籍的前乒乓球国手蔡振华,发表了《“中国奥运之父”寻踪》《北京奥运:机遇与压力并存》等报道;在群体方面,采写了反映江苏徐州蓬勃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感受彭城奥运情》;在自身行动方面,开展了在五台山为北京奥运祈福活动,等等。
除了在各地“采英撷华”,活动策划者还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全方位宣传媒体形象及无锡城市形象,使采访活动不仅成为“霞客精神之旅”、“迎奥运之旅”,还成为“形象展示之旅”和“慈善之旅”。在湖南永州,采访组一行专程探访了曾经的“新闻当事人”——身患白血病的唐美燕。这位年轻女孩在无锡打工时发病,却无钱治疗,《无锡日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在社会上热心人的帮助下筹得了首批治疗款,帮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虽然唐美燕后来不得不回乡治疗,但当时采访她的“老记”们并没有忘记她,给她带去了慰问金、慰问品和无锡人民的情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采访活动的最大困难是时间紧和前后方配合问题。由于100多天中要采访100多个城市,有时一天要赶两个城市、三四个采访地点,队员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路上,特别是西部一些地方山高路远,旅途动辄五六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时已是人困马乏。加之东西部时差的关系,当天的稿件往往要写到凌晨一两点钟,对前方记者的体力脑力、传送稿件等后勤保障工作、夜班出版部门的配合,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此,报社进行了及时的协调和布置,采取前方“轮番作战”、后方专人负责等办法,确保每一篇稿件都能及时刊出。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全体队员发扬团队作战精神,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快速行动,使得采访计划大多数都如期完成。以第十队为例,出行路线为徐州→宿迁→扬州→镇江→南京→九华山→黄山→宣城→宜兴→江阴,全队由1名领队、4名记者及联络、技术、驾驶人员共13人组成。出发前主创人员先商定了大致的行车路线及采访地点,在策划中最让大家头痛的是如何将行程与徐霞客、奥运会联系起来。最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外地同行提供情况等办法,草拟出了采访大纲、题目。除了沿途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宿迁的“酒文化”、淮安的“名人故居”、扬州的“三把刀”(浴室业、理发业、餐饮业)、徽州的祠堂文化,还挖掘出了大量的“霞客元素”和“奥运元素”,如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写出两篇《游黄山日记》;一位南京作家以徐霞客事迹为原型,写出了网络走红小说《寻仙记》;南京晨光机器厂是北京奥运火炬的制作方;扬州生产的古筝、二胡等乐器,被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活动采用;安徽泾县的红星宣纸被选为北京奥运获奖证书内页制作材料,等等。正因为有了事先的充分准备,在随后的10天中,采访组顺利发回了《宣纸,让奥运“传承千年”》《探寻奥运火炬背后的故事》《金陵寻“仙”记》等一批作品。
回顾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笔者认为有众多收获值得肯定:一是宣传了无锡,展示了无锡人务实奋进的精神风貌。采访所到之处,当地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有近百家报社刊发了采访组的活动图文,其中70%的图文上网发布后,又被广泛转登。二是增进了交流,在采访活动中见识和学习到兄弟媒体先进的办报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兄弟城市的许多做法,也为无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三是锻炼了队伍。这次采访接力活动,队员们一路上遭遇酷暑炎热、台风暴雨和山体滑坡,在艰苦环境下接受锻炼,加深了对新闻职业的理解,深化了“三贴近”新闻理念,提高了业务素质能力。四是丰富了报纸内容,拓展了读者群。这次活动共收获了3万余幅图片和20余万字的文字报道,《无锡日报》《华东旅游报》开设了专栏及专版,无锡新传媒网站也设立专题网页。活动结束后,《无锡日报》以四个版面的特刊对采访活动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这次活动还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一位老干部读者撰文评论:这是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的一次生动的实践,对于弘扬徐霞客精神、研究宣传开发《徐霞客游记》这一宝贵资源,对于培养锻炼新闻工作者的坚韧意志和雄健笔力,对于提升霞客故乡无锡的文化品位,都有积极的作用。浙江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负责人说:百名报人,白天追寻游圣踪迹,夜晚秉笔弘扬霞客精神,这无疑是一项气魄宏大的策划。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花100天行程3万公里弘扬霞客精神,大投入有气魄!襄樊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陈新剑评论道:它是生态保护的绿色之旅、是热爱祖国的山水之旅,是社会考察的人文之旅,是超越往古的审美之旅,也是信息互动的牵手之旅!
(作者单位:无锡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