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缔造高效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mbour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必须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对高中语文的具体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解,对特定的语文知识分析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同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科学观,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教材进行具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前,阅读教学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处于老师强制性的阅读教学阴影中,并以考试为目的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阅读障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开阔小学生的眼界,陶冶情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
【摘要】目前,不少学生厌倦语文课,原地徘徊,进步无望,产生了“语文课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得其法,学生才能乐其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这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提升国民素质,对于中职学生奠定其他学科基础以及谋求今后的长期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在中职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关键词】语文;语言教学;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开始上学到如今教学,接触语文已近30个春秋了。先前是老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从不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学,只是觉得只要能拿到分就行;后来去教,开始也是为了分,认为“不管黑猫白猫
【摘要】新课标和新教育理念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生活,树立大语文观,进行开放式教学。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急功近利,着眼于考试、考分,日常文本教学肢解成了考纲、考点,课堂上经常谈的是考试秘笈,练的是考试技法,语文课很少去开掘语文价值,更别提滋养心灵、提高人文素养了。因此,学了多年语文,仍不谙人情世故,不懂基本礼仪。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语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的生活就缺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文章从3个方面介绍在第一学段推进课外阅读的做法:将绘本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借助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提倡自由阅读,促学生在自主中成长。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
【摘要】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结果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与很少受到或者根本不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其实,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关键词】夸奖;德育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夸奖如同一抹阳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文本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以便指导学生习作方法。  【关键词】文本阅读;习作水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陆游在给儿子的文学遗嘱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没错的,一个作家,要在文学史上不朽,那不能光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要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中,获得诗外的真功夫。可是对于练习写作的小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功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堂都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古典文化,通过近几年不断推广和深入的课程改革,语文课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内涵。现行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于日益恶化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学生不再是“容器”,教师也就不能再以简单、单一的讲授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因此,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讲解和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作文:侧向思考(联想、想象);多向系统思考,各抒己见;作文题目的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积极发散;情境设想,扩展语句;作文要求多样化;改写、继写文章。  【关键词】作文;发散性思维;侧向思考;系统思考;题目选择;情境扩展;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发散性思维,即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一
【摘要】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结合课文内容叙述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插图的功用;有向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插图使用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