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在充分明晰新课程实施理念取向的前提下,分析转变教师角色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提出教师要成为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创生者、学生的楷模、课堂的管理者和协助者、心理辅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理念 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实施理念取向
1.全面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改变知识本位的价值观,从目标和实施的角度上,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要求。
2.主动发展的理念
主动发展包括学生、教师两方面的主动发展。一方面,新课程实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生命在场,“物质生命在场”“精神生命在场”和“发展性生命在场”的统一与和谐发展。
3.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新课程在内容上超越了科学世界的束缚,极力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4.建构主义的理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
二、转变教师角色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核心作用
新课程理念实施要求教师主动建构课程知识与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意义建构;主动协调时间、学生情绪、课堂氛围、纪律等其他因素,使他们产生最大的合力以支持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合作和主观努力,再完善的新课程方案也只是在纸上谈兵。
2.有利于学生体验创生性的新课程
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工具”。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为指导,改造预设的课程,并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就是课程的直观呈现。
三、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新课程实施
1.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整个人性或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其学会学习的能力;引导其主动参与教育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习真正成为自主性的快乐意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从业人员,本身就具备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近的改进意见。相对于游离在教学之外的研究者来说,站在一线的教师对于教学改进研究更有发言权。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批判与反思的态度来不断推进革新,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就会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技术员的角色,使其在课程实施和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课程的创生者
如何使教学工作不脱离学生感知的世界,顺利完成课程计划。课程缔造成为师生完成课程实施的最好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履历、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建构,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创生,指导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或顺应完成对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师生共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无疑为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吸取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4.学生的楷模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有语言、动作、表情、衣着等都会被学生当成观察模仿的对象。而这种权威似的模仿对象,更会对学生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课堂实施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并充分运用这一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作用更为明显。
5.课堂的管理者、协助者
教师只有做好课堂的管理者、协助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实施。作为管理者,教师要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以此评价学生的行为正确与否。教师必须使每个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生守则,变他律为自律。
6.心理辅导者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诊断治疗技巧,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特征,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是要施以积极的指导和关怀。了解一些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的症状,掌握一些心理疏导技术,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焦虑和紧张。特别是考试指挥棒横行的现今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深远而长久的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理念 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实施理念取向
1.全面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改变知识本位的价值观,从目标和实施的角度上,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要求。
2.主动发展的理念
主动发展包括学生、教师两方面的主动发展。一方面,新课程实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生命在场,“物质生命在场”“精神生命在场”和“发展性生命在场”的统一与和谐发展。
3.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新课程在内容上超越了科学世界的束缚,极力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4.建构主义的理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
二、转变教师角色对新课程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核心作用
新课程理念实施要求教师主动建构课程知识与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意义建构;主动协调时间、学生情绪、课堂氛围、纪律等其他因素,使他们产生最大的合力以支持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合作和主观努力,再完善的新课程方案也只是在纸上谈兵。
2.有利于学生体验创生性的新课程
在实践的课程范式中,“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工具”。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为指导,改造预设的课程,并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就是课程的直观呈现。
三、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新课程实施
1.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整个人性或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其学会学习的能力;引导其主动参与教育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习真正成为自主性的快乐意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从业人员,本身就具备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近的改进意见。相对于游离在教学之外的研究者来说,站在一线的教师对于教学改进研究更有发言权。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批判与反思的态度来不断推进革新,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就会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技术员的角色,使其在课程实施和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课程的创生者
如何使教学工作不脱离学生感知的世界,顺利完成课程计划。课程缔造成为师生完成课程实施的最好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履历、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建构,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创生,指导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或顺应完成对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师生共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无疑为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吸取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4.学生的楷模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有语言、动作、表情、衣着等都会被学生当成观察模仿的对象。而这种权威似的模仿对象,更会对学生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课堂实施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并充分运用这一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作用更为明显。
5.课堂的管理者、协助者
教师只有做好课堂的管理者、协助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实施。作为管理者,教师要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以此评价学生的行为正确与否。教师必须使每个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生守则,变他律为自律。
6.心理辅导者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诊断治疗技巧,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特征,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是要施以积极的指导和关怀。了解一些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的症状,掌握一些心理疏导技术,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焦虑和紧张。特别是考试指挥棒横行的现今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深远而长久的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