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各方要同心协力,采取及时合理的教育方式,维护和促进寄宿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
[关键词]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75-02
农村高中寄宿生作为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我校确立的省级课题“农村高中寄宿生管理方法实践研究”,從学校管理建设出发,把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想方设法、多方位、多角度地积极引导寄宿生正确对待心理和生理问题,使他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此,这就需要各方同心协力,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本文从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 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现状
1.生活习惯差
寄宿生大多时间都在学校,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休息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差、生活习惯差等缺点。主要表现为:午休晚寝太随意,迟睡晚起不守时;乱丢果皮和纸屑,浪费水电意识差;互相攀比乱花钱,购买饭菜不排队;走路说话不知轻,乱涂乱画垃圾多。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各种心理疾患,也会表现在学习和工作当中。
2.意志力差,心理脆弱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寄宿生原来在校靠教师管束,在家依赖父母,现在只能依靠自己,生活节奏快、学业竞争激烈、缺失家庭亲情,这都给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倔强固执、气馁、缺少毅力等。他们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上,而是见难就退,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脆弱、压抑,耐挫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恋家情绪严重,易两极分化
寄宿生与其父母沟通交流少,他们在心理上缺少关爱、体贴、疏导,加之学业压力大,生活需要自理,感到紧张和焦虑,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在行为上缺少监管,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自控能力差,不思学习,常常归家心切,恋家思乡情绪浓烈,不求进取;但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已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与同学相处融洽,吃穿不愁,很开心。于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常常有家不归,淡化了亲情,忽视了家庭,令家长和学校担忧,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
4.价值观、人生观缺失
学生进入寄宿制中学,缺少父母的监管,而他们正处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孩子缺少关爱,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好玩好动、懒散、自控力差等,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经过多次努力仍然难以提高,于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后形成随心所欲的无所谓心理。还有部分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给予关爱,就在物质上补偿,尽量满足子女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使子女拥有过度自由的空间,养成乱花零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陋习,造成教育的缺失与放纵,导致学生误认为学而无用,影响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二、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特别是寄宿制高中,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原来所处的教育集体改变和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他们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不适应,加之对于新伙伴、新教育教学方法、新知识容量深度的增加不适应,导致自身心理产生矛盾。
2.家庭原因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和人格品质。在农村,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对孩子物质的满足,有求必应,过于宠爱孩子,导致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好或坏都无所谓。有的家长长期忙于外出打工,由祖父母辈负责管教孩子。祖辈缺乏与孩子情感上、心理上的交流,只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么过高,过分挑剔;要么过低,漫不经心,使孩子产生消极的体验。
3.学校原因
一是班主任对寄宿生心理教育不重视。对寄宿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正常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把心理有障碍的寄宿生看成包袱。二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寄宿生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对症下药,方法简单粗暴,学生的自尊心被严重刺伤,情绪出现较大波动。三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关注尖子生,对学困生缺乏关心和爱护,致使这些学生失去信心和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4.社会原因
社会变革和社会环境风气中不良因素的诱惑对学生影响很大,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好的影响。社会环境中一些群体的不良语言和行为,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如农村严重的迷信风和赌博风,“一切向钱看”的思潮等冲击着青少年身心,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学生出现了“在校一周,不如离校两天”的想法。
三、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1.加强宣传监督,养成良好习惯
充分利用高一年级军训、主题班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宿舍里如何保持卫生清洁、如何整理床铺、学会按时就寝、懂得尊重别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住宿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学校制定了《公寓楼值班管理制度》等制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2.加强心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心理效应,通过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这些活动不仅会丰富寄宿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扩展知识面,提高实践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轻松解决了学生心理上对家人和亲人的依赖,让他们在学校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使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3.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有目的家访、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和谐家庭,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立家长听课日,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建立家校联系卡等等,与家长及时联系,互通信息,合力育人。
总之,农村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师、家长的高度关注。要让寄宿生喜爱学习,喜欢学校,同时勿忘家庭亲情,使学校既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园地,更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
(责任编辑 黄 晓)
[关键词]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75-02
农村高中寄宿生作为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我校确立的省级课题“农村高中寄宿生管理方法实践研究”,從学校管理建设出发,把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想方设法、多方位、多角度地积极引导寄宿生正确对待心理和生理问题,使他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此,这就需要各方同心协力,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本文从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 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现状
1.生活习惯差
寄宿生大多时间都在学校,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休息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差、生活习惯差等缺点。主要表现为:午休晚寝太随意,迟睡晚起不守时;乱丢果皮和纸屑,浪费水电意识差;互相攀比乱花钱,购买饭菜不排队;走路说话不知轻,乱涂乱画垃圾多。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各种心理疾患,也会表现在学习和工作当中。
2.意志力差,心理脆弱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寄宿生原来在校靠教师管束,在家依赖父母,现在只能依靠自己,生活节奏快、学业竞争激烈、缺失家庭亲情,这都给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倔强固执、气馁、缺少毅力等。他们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上,而是见难就退,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脆弱、压抑,耐挫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恋家情绪严重,易两极分化
寄宿生与其父母沟通交流少,他们在心理上缺少关爱、体贴、疏导,加之学业压力大,生活需要自理,感到紧张和焦虑,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在行为上缺少监管,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自控能力差,不思学习,常常归家心切,恋家思乡情绪浓烈,不求进取;但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已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与同学相处融洽,吃穿不愁,很开心。于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常常有家不归,淡化了亲情,忽视了家庭,令家长和学校担忧,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
4.价值观、人生观缺失
学生进入寄宿制中学,缺少父母的监管,而他们正处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孩子缺少关爱,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好玩好动、懒散、自控力差等,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经过多次努力仍然难以提高,于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后形成随心所欲的无所谓心理。还有部分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给予关爱,就在物质上补偿,尽量满足子女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使子女拥有过度自由的空间,养成乱花零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陋习,造成教育的缺失与放纵,导致学生误认为学而无用,影响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二、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特别是寄宿制高中,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原来所处的教育集体改变和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他们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不适应,加之对于新伙伴、新教育教学方法、新知识容量深度的增加不适应,导致自身心理产生矛盾。
2.家庭原因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和人格品质。在农村,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对孩子物质的满足,有求必应,过于宠爱孩子,导致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好或坏都无所谓。有的家长长期忙于外出打工,由祖父母辈负责管教孩子。祖辈缺乏与孩子情感上、心理上的交流,只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么过高,过分挑剔;要么过低,漫不经心,使孩子产生消极的体验。
3.学校原因
一是班主任对寄宿生心理教育不重视。对寄宿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正常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把心理有障碍的寄宿生看成包袱。二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寄宿生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对症下药,方法简单粗暴,学生的自尊心被严重刺伤,情绪出现较大波动。三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关注尖子生,对学困生缺乏关心和爱护,致使这些学生失去信心和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
4.社会原因
社会变革和社会环境风气中不良因素的诱惑对学生影响很大,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好的影响。社会环境中一些群体的不良语言和行为,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如农村严重的迷信风和赌博风,“一切向钱看”的思潮等冲击着青少年身心,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学生出现了“在校一周,不如离校两天”的想法。
三、农村高中寄宿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1.加强宣传监督,养成良好习惯
充分利用高一年级军训、主题班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宿舍里如何保持卫生清洁、如何整理床铺、学会按时就寝、懂得尊重别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住宿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学校制定了《公寓楼值班管理制度》等制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2.加强心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心理效应,通过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这些活动不仅会丰富寄宿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扩展知识面,提高实践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轻松解决了学生心理上对家人和亲人的依赖,让他们在学校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使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3.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有目的家访、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和谐家庭,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立家长听课日,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建立家校联系卡等等,与家长及时联系,互通信息,合力育人。
总之,农村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师、家长的高度关注。要让寄宿生喜爱学习,喜欢学校,同时勿忘家庭亲情,使学校既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园地,更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