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学好化学概念.可以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感知、辨析对比、拓展迁移等,促进化学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化学概念 直观 辨析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88
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化学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化学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构筑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正确应用概念,这样才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但从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来看,其方式方法还是较为单调的,多由教师讲授然后学生死记硬背,再借助练习巩固。虽然这种方式也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结构,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应用概念,还得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概念的特点,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概念,再进行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一、注重直观方式,促进形象感知
直观感知更多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化学概念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知的过程。应该说,直观感知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出发点,也是建构化学知识的基础环节。在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而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择和应用上较少。提倡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就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或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和化学概念相贴近的素材,采用多种直观方式引导学生看、听、说、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性认知。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结合所学概念,以模像或事物或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以“离子键”概念的学习为例,要让学生理解离子键,首先还得从离子化合物说起,故而教学中可借助“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该反应(2Na Cl2=2NaCl),同时引导学生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展示.借助语言直观方式对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提问“什么是能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由此得到“离子键”的概念。其次,要注重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对“聚合反应”概念的学习,可从生活中所用的薄膜说起。很多学生都知道薄膜是用乙烯来制造的,那么,聚乙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得到的产物又有什么特点?由此演示聚乙烯的形成过程,结合反应分析其生成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聚合反应”的概念。
二、引导合作探究,辨析对比理解
在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就较少,教师讲解后就是大量的练习。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探究,获得理解,然后再应用,这样效果才好。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促进其对概念完全掌握。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命题形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根据概念的本质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以“电解”的概念为例.其指的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电流作用”是电解的基本条件,实质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阳、阴两极失去或得到电子,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氧化或还原反应。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为例,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时引入CuO和H2加热生成Cu和H2O的反应,引导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此时学生的认知就产生了矛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化合价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针对性练习,拓展应用迁移
不可否认,在概念教学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只是进行机械而重复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厌烦,失去兴趣。概念教学,重点在迁移应用,即要让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应用概念去辨析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而同类事物之间还存在非本质属性,故而在练习中就要提高练习的针对性,这样更利于学生迁移应用。
如教学“电解质”的概念后,及时追问:金属Cu和NaCl溶液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氧化钠水溶液能导电,氧化钠是不是电解质?在引导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进行辨析后,可采用判断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同时,要注重加强课堂练习,除选择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外,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或白编针对性练习。当然,必要的课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概念教学后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课后练习。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但落实到教学中又容易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探究,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还得从观念上解放出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逐步在化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概念展开探究,让学生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去辨析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促进化学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化学概念 直观 辨析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88
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化学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化学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构筑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正确应用概念,这样才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但从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来看,其方式方法还是较为单调的,多由教师讲授然后学生死记硬背,再借助练习巩固。虽然这种方式也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结构,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应用概念,还得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概念的特点,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概念,再进行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一、注重直观方式,促进形象感知
直观感知更多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化学概念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知的过程。应该说,直观感知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出发点,也是建构化学知识的基础环节。在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而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择和应用上较少。提倡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就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或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和化学概念相贴近的素材,采用多种直观方式引导学生看、听、说、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性认知。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结合所学概念,以模像或事物或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以“离子键”概念的学习为例,要让学生理解离子键,首先还得从离子化合物说起,故而教学中可借助“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该反应(2Na Cl2=2NaCl),同时引导学生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展示.借助语言直观方式对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提问“什么是能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由此得到“离子键”的概念。其次,要注重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对“聚合反应”概念的学习,可从生活中所用的薄膜说起。很多学生都知道薄膜是用乙烯来制造的,那么,聚乙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得到的产物又有什么特点?由此演示聚乙烯的形成过程,结合反应分析其生成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聚合反应”的概念。
二、引导合作探究,辨析对比理解
在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就较少,教师讲解后就是大量的练习。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探究,获得理解,然后再应用,这样效果才好。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促进其对概念完全掌握。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命题形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根据概念的本质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以“电解”的概念为例.其指的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电流作用”是电解的基本条件,实质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阳、阴两极失去或得到电子,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氧化或还原反应。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为例,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时引入CuO和H2加热生成Cu和H2O的反应,引导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此时学生的认知就产生了矛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化合价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针对性练习,拓展应用迁移
不可否认,在概念教学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只是进行机械而重复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厌烦,失去兴趣。概念教学,重点在迁移应用,即要让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应用概念去辨析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而同类事物之间还存在非本质属性,故而在练习中就要提高练习的针对性,这样更利于学生迁移应用。
如教学“电解质”的概念后,及时追问:金属Cu和NaCl溶液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氧化钠水溶液能导电,氧化钠是不是电解质?在引导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进行辨析后,可采用判断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同时,要注重加强课堂练习,除选择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外,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或白编针对性练习。当然,必要的课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概念教学后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课后练习。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但落实到教学中又容易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探究,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还得从观念上解放出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逐步在化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概念展开探究,让学生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去辨析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促进化学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