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十年发展规划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和发展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做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教育改革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这正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曾先后出现十次以上,可见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以来,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随后各部委联合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政策,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连续几年举办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全员培训,有效提升了信息化领导力。
第三,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凭借理念、思维、技术、平台和产品的优势,互联网教育企业在中国呈现出爆发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教育”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降低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要表征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创新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引发了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思考与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
信息技术革新了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最显著的体现,是推动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信息技術的滞后,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受到师资、场地、技术设备、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阶段性。教育程度和过程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离开学校也就意味着其所受的教育告一段落;二是择取性。教育一直是服务于有限的人群,并不能保障每个人能够获取自己想要或者应该具备的教育;三是封闭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各自发展,缺乏交流,导致整体上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落差较大,难以自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为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支持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可逆转地促成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方法上,是以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学,采用的是“一刀切”、“齐步走”的进度控制方式,学生所特有的学习风格、兴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差异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营造全新学习环境。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与电脑、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
三、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有以下的一些思考。在发展理念上:要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辅助性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
在资源建设上:由支持教转向支持学。在教学资源方面,将由重视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建设转向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建设,学习资源由以往的单向、静态和固化走向开放、生成式。
在学校教学模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各种学习终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与校外的互联互通,学校为每位孩子提供“智慧课程”。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可以预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电子教材;教师则可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习题,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在线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到辅导跟进。这种由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端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面向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也要改革创新,要按照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真正发挥好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调动高校、社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5(8):38-41.
[2]陈琳,陈耀华,乔灿等(201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 中国电化育,(1):138-145.
[3]吴旻瑜,刘欢,任友群(2015).“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4):8-13.
[4]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5]余勝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化(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教育改革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这正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曾先后出现十次以上,可见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以来,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随后各部委联合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政策,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连续几年举办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全员培训,有效提升了信息化领导力。
第三,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凭借理念、思维、技术、平台和产品的优势,互联网教育企业在中国呈现出爆发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教育”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降低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要表征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创新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引发了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思考与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创新。
信息技术革新了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最显著的体现,是推动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信息技術的滞后,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受到师资、场地、技术设备、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阶段性。教育程度和过程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离开学校也就意味着其所受的教育告一段落;二是择取性。教育一直是服务于有限的人群,并不能保障每个人能够获取自己想要或者应该具备的教育;三是封闭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各自发展,缺乏交流,导致整体上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落差较大,难以自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为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支持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可逆转地促成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方法上,是以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学,采用的是“一刀切”、“齐步走”的进度控制方式,学生所特有的学习风格、兴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差异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融入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营造全新学习环境。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与电脑、视频多媒体工具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
三、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有以下的一些思考。在发展理念上:要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辅助性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
在资源建设上:由支持教转向支持学。在教学资源方面,将由重视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建设转向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建设,学习资源由以往的单向、静态和固化走向开放、生成式。
在学校教学模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各种学习终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与校外的互联互通,学校为每位孩子提供“智慧课程”。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可以预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电子教材;教师则可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习题,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在线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到辅导跟进。这种由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端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面向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也要改革创新,要按照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真正发挥好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调动高校、社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5(8):38-41.
[2]陈琳,陈耀华,乔灿等(201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 中国电化育,(1):138-145.
[3]吴旻瑜,刘欢,任友群(2015).“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4):8-13.
[4]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5]余勝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化(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