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那如何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激发学生兴趣呢?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提高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奠基工程,它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这时要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复杂的应用题铺平道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那如何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看、听、做、说等自主活动,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从而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教学中,由于开始的计算最大的数不超过10,所以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少儿频道智慧树中儿童所做的手指操,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两手合起来表示所要求的和。学生积极性很高,一边读题一边用手表演,很快便掌握了加法应用题的解法。然后在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减法应用题就事半功倍了,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二、实践操作,人人参与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要给时间让学生表现。
在第一册教学“求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一部分”的减法应用题时,我就会选择一些实物来让学生具体地操作一遍。如题目问:小力有10支铅笔,送给妹妹3支,还剩多少支铅笔?我就让学生拿出10支铅笔放在桌子上,当然一个学生可能拿不出那么多的铅笔,我就让学生同桌合作或是四人一小组合作操作,送给妹妹3支,就从中拿掉3支,放在一边,问还剩多少支铅笔?这样学生就能把实际观察到的过程列出正确的算式,从中理解了“送出去”的意思,求“剩下”的一部分就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鉴别比较,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有限,往往在表达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了解答错误。如在加减、乘除各类应用题中,它们同类应用题的几种结构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通过鉴别比较,从而正确地掌握每一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来确定计算方法。
如第四册中学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后,出示两道题进行比较。
(1)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是小孩的几倍?
(2)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比小孩多几人?
出示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读题,比较、议论相同点是两个条件一样,不同的是(1)是求倍比关系的倍数,(2)题是求差比关系的相差数,计算方法就不一样了,(1)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2)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来计算,再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这两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读、想、比较中点出了关键词:“是”“倍”,“比”“多”。然后告诉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要通过找关键词来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聯系生活,拓展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亮亮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5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按常理学生只要计算“50×3”就可以解答,但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亮亮几岁了?”我当时很疑惑,不知这个问题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而且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发出了低低的笑声。为了不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就追问了一句:“你问这干什么?”这个学生的回答是:“如果亮亮很小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他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亮亮还小,不需要买票,是求2个50是多少;一种是亮亮要买门票,是求3个50是多少。”
总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新课程的出发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而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提高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奠基工程,它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这时要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复杂的应用题铺平道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种教学艺术,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那如何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看、听、做、说等自主活动,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从而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教学中,由于开始的计算最大的数不超过10,所以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少儿频道智慧树中儿童所做的手指操,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两手合起来表示所要求的和。学生积极性很高,一边读题一边用手表演,很快便掌握了加法应用题的解法。然后在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减法应用题就事半功倍了,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二、实践操作,人人参与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要给时间让学生表现。
在第一册教学“求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一部分”的减法应用题时,我就会选择一些实物来让学生具体地操作一遍。如题目问:小力有10支铅笔,送给妹妹3支,还剩多少支铅笔?我就让学生拿出10支铅笔放在桌子上,当然一个学生可能拿不出那么多的铅笔,我就让学生同桌合作或是四人一小组合作操作,送给妹妹3支,就从中拿掉3支,放在一边,问还剩多少支铅笔?这样学生就能把实际观察到的过程列出正确的算式,从中理解了“送出去”的意思,求“剩下”的一部分就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鉴别比较,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有限,往往在表达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了解答错误。如在加减、乘除各类应用题中,它们同类应用题的几种结构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通过鉴别比较,从而正确地掌握每一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来确定计算方法。
如第四册中学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后,出示两道题进行比较。
(1)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是小孩的几倍?
(2)大人和小孩在河里游泳,其中小孩有8人,大人有24人,大人的人数比小孩多几人?
出示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读题,比较、议论相同点是两个条件一样,不同的是(1)是求倍比关系的倍数,(2)题是求差比关系的相差数,计算方法就不一样了,(1)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2)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来计算,再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这两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读、想、比较中点出了关键词:“是”“倍”,“比”“多”。然后告诉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要通过找关键词来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聯系生活,拓展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亮亮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5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按常理学生只要计算“50×3”就可以解答,但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亮亮几岁了?”我当时很疑惑,不知这个问题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而且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发出了低低的笑声。为了不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就追问了一句:“你问这干什么?”这个学生的回答是:“如果亮亮很小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他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亮亮还小,不需要买票,是求2个50是多少;一种是亮亮要买门票,是求3个50是多少。”
总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新课程的出发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而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