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载DVD里播放着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我们却要前往边远农村,探访一群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现状。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子到达白衣镇荷花村马金武家。马金武家住在离村级公路约一华里的山坳里,天正下着雨,山路泥泞湿滑,车开不进去,我们只得打伞步行进去,路上的野草一直蔓延至马金武家门前。我们来到之后,马金武从床上起来,他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也从楼上下来,他老伴儿早就去了镇上蕌果加工厂打零工,我便在他家堂屋开始采访。马金武今年69岁,去年十月份做的左眼白内障手术,术前左眼几近失明,右眼也常常昏花,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患精神病的儿子天天宅在家里,什么事也干不了,孙子马上就进入高三了,3000元的学费还没有着落。3000元对他们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他家里除了电灯,没有一样电器,虽是红砖垒砌的两层小楼,但到处是穿眼漏壁,地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仿佛摇摇欲坠。此时,屋外下着大雨,屋内的坛坛罐罐滴滴咚咚接着小雨。我问马金武家里有什么收人,马金武说哪有什么收入,几亩田地也缺壮實的劳力打理,日常仅靠65岁的老伴儿在蓖果厂打零工糊口。马金武特别动情地说到,在他眼睛快要失明的日子里,他想到过一死了之,可他又不能死,他可以不管同样年迈的老伴儿,可以不管患精神病的儿子,但是正上高中的孙子是他马家的一根独苗啊!他矛盾,他彷徨……在津市市中医院帮他做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之后,使他重见光明。我问他做白内障手术用了多少钱时,他竟然不知道是多少钱,只是连连说道:“全免全报,我只用了点儿生活费,现在就是孙子的学费没有着落,他可是我们一家的希望啊!”我恻隐之心萌动,拍了拍马金武的肩:“学费不用担心,我回去后给你凑来。”
  我们去过渡口镇三新垸新合四组熊书香家以后,又来到新湖村的王立贤家。
  王立贤今年68岁,于今年二月份做了白内障手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差点儿被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王立贤育有二女一子,二女早已嫁人,二老跟儿子一起生活,本来勤劳能干的王立贤和老伴儿打理十多亩田地绰绰有余,农闲之余再打点儿零工,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富足。可是儿子却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在常德、津市住院100多天,用光了家中所有钱财,而且还欠下亲戚朋友一大笔债务。儿子三次开颅手术之后,精神也出现障碍。即便是这样,王立贤也没有被打倒,他拼命地劳动,拼命地打零工,努力赚钱为儿子治病,为了让儿子找对象结婚,他还为儿子建成两间两层小洋楼。但娶到的儿媳妇,没有两年就离婚走人,只留下比同龄人弱智的小孙女(儿子长期服药的缘故)。儿子外出打工没人敢要,只得跟着他姑姑在浙江做事。儿媳妇走了,他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当这位坚强的汉子被生活折磨得精疲力尽的时候,白内障使他眼前黑黝黝的,更使他的人生世界黑漆漆的,这无疑让他的这个家雪上加霜。万念俱灰的他在命运之神面前无奈地自问:“我上辈子作了什么孽啊?”王立贤一边诉说着,一边用大拇指擦拭眼中将要涌出的泪水,感谢津市中医院在二月份的时候为我免费做摘除白内障手术,感谢党和政府在前几天给了一个扶贫特惠保。
  前几天怎么了?我问。王立贤把他的右脚伸给我看,我看到他右脚脚背有些肿,他告诉我在田里做事时被菜籽梗扎伤脚趾头,在镇卫生院住院8天,住院医药费用4000多元,报了之后只花800元,这得谢谢党和政府给的这个扶贫特惠保!
  回去的时候,我吩咐司机小朱不要再开车载DVD,一路闭目冥想:扶贫攻坚仍然在路上!我们此行以一种明亮的目光抵达一个弱势群体的世界……
其他文献
2岁多的孙子Max从遥远的堪培拉和我视频,身着冬装,黑色皮夹克护佑着他的冷暖,又衬托了他的纯净无瑕,自然卷发蓬松地遮盖他的额头,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两只小手拿着玩具,稚声稚气地用汉语叫一声“爷爷”,随后流利地用英语问:“Aren’t you cold(您不冷吗)?”  我在北半球的中国,他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季节完全相反。我突然意识到,Max在异国他乡生活400多天了。换句话说,这400多天
期刊
他向着那边使劲儿地吆喝了一嗓子,说,听这音儿,向前面的山坳拐上一个弯儿,上一道坡,下一道梁,就到了俺家哩。  他家就在黄土高原。  我是进黄土高原采风来的。他,做了我的向导。  太阳平西的时候,我找了好几家旅店,全部满员。正在我彷徨无措的时候,他在一旁见了,就热心地说:“要不,就去俺家吧。”  我说:“行啊!”  汉子那烧玉米似的黄牙也张着,显出了憨厚的样子,说:“嘿嘿,一看你就是公家人,金贵哩!
期刊
我们兄弟三个,我排行老大,出生一岁多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父亲和祖父带我辗转几个省市抢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落个双腿残疾。也因此花光了家底——每年夏秋,祖父只要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就转手都背去卖掉还债。这样还了好几年,债才算还清。  我长到八九岁了,还不能走路,只能坐在一个特制的小铁车上活动。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我也和他們一样,贪玩得很。每天,大人们去劳动,一大帮孩子就会围我家来,拉我的小铁车四下里疯跑
期刊
有些地方,一生可能要去好多次。  初冬的时候,我又一次去了山阳漫川,住在漫川酒店309房间,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房间里,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一个和我一起长大,后来又分开的朋友。  那是八年前的春天,我和她一起枕着黑色的夜,彻夜长谈。那时的她,很漂亮,喜欢穿着粉色的蕾丝小洋裙,像探出墙的桃花,我有点儿担心她,骂她是粉黛乱子。乱子刚离开围城,心情有点儿糟,她借了一辆二手车,带我去漫川闲逛。我们早上从小城镇
期刊
张先生送我一幅水墨画。  画面上一条鱼,瞪着眼,鼓着鳃,生猛,鲜活,好像随时准备着,择机入水,追随它的自由世界。画面题款:文章可贵是自由。  张先生不仅是翻译家、诗人、画家,还是一家文學杂志的主编。他知道我闲来有捣鼓文字的爱好,故将这幅画作赠予我。题款点睛,给我启示。  作家铁凝在《散文里没有规矩》中说,现在的散文太有散文的腔调了。又说,能不能写得别太像散文了?在古代,韵文即散文。鲁迅也说过,散文
期刊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相互包容。揣着99%被人嘲笑的梦想,朝着只有1%成功的方向努力奋斗。  我们一起经历风雨洗礼,迎难而上,浴血奮战,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不离不弃,荣辱与共,生死相随,砥砺前行。我们迎着阳光奔跑,去创造人间奇迹。
期刊
去青莲村,正值芒种。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农机耕地,水牛镘田。妇女们“一”字排开,低头弯腰,绿油油的秧苗齐刷刷地立在坦荡如砥的水田里。横竖成篇,像一串串绿色的诗。这时,一阵栽秧号子透过车窗传进来,听不清歌词,但高亢清亮的音节伴着天地间的长风,将热腾腾的泥土气息瞬间送到面前。  田间的歌声同样回响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诗经》记录下了周民春耕播种的画
期刊
再上平顶山去看一棵树,树的造型没有变化,树冠除了一些干死的枝丫凌乱地垂落,树干依然苍劲挺拔。  村里人都喜欢到树下来,有膜拜的,有歇脚的,来了就顺便给树浇点水。这也是一棵树繁茂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树的寿命,满树缠绕的红布足以说明一棵树对于当地人的意义。  2019年,当地对一棵树进行了打造,据说投入七百余万元,修建了一条一公里多长的木栈道,围绕一棵树修造了观景平台。当地人介绍说:结合八
期刊
太阳落到山的背后,晚霞散去最后的光亮,天,暗了下来。  泥土的气息混着各种花草树木的味道,在微风中,飘向彭家湾,渗入到彭家湾每个人的鼻孔里。  鸡鸭归笼,你挤我,我挤你,发出不同的声响。狗,跳来跳去,迎接晚归的主人。猫,扭着猫腰,迈着猫步,时而止步回望,时而看远方,时而蹲在墙头,时而又趴在树上。  天完全黑了下来。只要有掌灯人,如豆的煤油灯,就会在火柴的“嚓嚓”声中亮起来。  一盏,两盏,三盏……
期刊
今天起了个早,骑车去赶县城的公共汽车。到达县城时已是七点二十。到赴会的地点行政中心还很远,报到时间是七点半,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准时了。  我选择了黄包车。车夫是一个六十上下的老者。头发全白,瘦小的身材,佝偻着背。车子破旧不堪,摇摇晃晃。他吃力地骑着。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乘坐黄包车。以往我喜欢徒步,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出于锻炼。但今天我破例,也有一个目的:感受一下乘坐黄包车的滋味。老车夫瘦弱而坚毅的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