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以人为本,树立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更应注重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语文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条件,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方面,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另一方面,“语文”不仅仅是“语言”,还应包括文学和文化。汉语是充满魅力、充满人性之美的;由汉语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则凝聚着作者的灵性和思想。三者结合,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说,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涵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教材,只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而应该让课堂浓缩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其次,以本为本,汲取生活中的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课本包括文学作品、写作与语言交际两大部分,文学作品占新教材总量的70%;这些文章经过编委的深入研究讨论,肩负着相应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要研读课文,以本为本,抓住文章后面传达的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通过课文的学习,“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同,生活环境各异,生活需要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补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料,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其一,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活。如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考虑到南方学生对北方胡同认识不深,我就介绍了胡同的由来、胡同的现在;几张典型的胡同照片更是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不仅让学生对胡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很大帮助。课文上完后,我又印发了另外几位作家有关胡同的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对北京胡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相信即使没去过北京,没有亲见过胡同,学生对胡同也会有一定的了解。
   其二,补充与课文相近的资料,让学生贴近生活。如学完《故都的秋》,我就让学生用对比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写“江南的秋”,然后再组织一次对比性阅读。这样不仅更理解了北方秋天的特点,也观察了生活,了解了生活。再如,学到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就组织一次模仿写作,写自己故乡的特产,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不仅是一堂作文训练课,也是口语能力训练课,更是一堂生活知识课。
   为教育学生奋斗的意义,周润发从穷小子到国际明星的奋斗经历,让人津津乐道——白手起家,不屈不挠,认准目标,一干到底,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周润发并没有躺在荣誉上睡大觉,至今还在努力奋斗。对学生而言,这就是一个摆在自己身边的活例子,不更能说明奋斗的意义吗?所以我想,编课本的初意,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我们为什么不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教学资料引入课堂呢?
   最后,以课为本,设置生活化课堂。
   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必须从课堂开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前提下,除了教学内容能汲取生活资料之外,如何设置合理的课堂过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课堂生活化,是唯一的答案。
其他文献
有一位老校长曾说:课堂效率能不能提高,教学效果是否能达到最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赢得学生的认同。相对于教学娴熟却满脸严肃、口出恶语的教师来说,一个和蔼可亲、父母兄长般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与认同,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得到学生的尊敬与认同,就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期刊
语文课改走到今天,不管是前沿的教师、专家,还是专门研究课改的同仁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教什么”这个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成为最近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但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作为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分支,却少人问津。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寥寥,而实际上,却问题多多。  以一节公开课《秋
期刊
文言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的活用,它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虽然高考不会直接问你某个词的活用现象,但是在阅读理解文言文和文言文翻译中,会考查到活用的内容,而学生对此经常难以做到准确判断。追本溯源,症结在于学生对词性的语法功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古人没有词性的概念,语言运用属于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而现代汉语往往从
期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迅速吸引阅读者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目前,有些高中生在拟作文题目时非常随意,有的题目与文体不符,有的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丝毫关系,有的缺乏文采,有的过于平淡,没有新意,……在课堂上
期刊
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至精。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也莫过于此,朗读是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等。语文课改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散文教
期刊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任务有这样一条要求: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目前,许多学校对作文教学只重视写,却忽视了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以致大多数学生不会修改作文,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一、改材料:即原文选用的材料比较牵强,欠说服力,改为选用恰当的典型材料,以增强说服力。如:论点为“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议论文,一些学生选用了“小米手机”作为论据:  
期刊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鸣,瑟瑟秋风,大江东去,冷月无声。一串串鲜明的意象,一曲曲动人的歌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  一、要求学生掌握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学
期刊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由三个环节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效教学体现了新课程“主体”“生成”“发展”的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推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具有必要性。同时,有效教学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要素:  一、制定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概括、归纳,按对
期刊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能力的力量。   第一,问题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的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
期刊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记住,这基本上是很困难或是不可能的。那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