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工作发展至今时间较短,民办高等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本文着眼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探讨在民办高等学校中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民办高等学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民办高等学校现状
由下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本科院校数量占到了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29%,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会直接影响全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民办高等学校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作为高校主体的一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同样也是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基础与支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与专业设置同样也是中国教育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之下,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等学校拥有着诸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从表2的数据信息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中民办高校教育的教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民办教育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现如今,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民办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二、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机遇
目前,就2015年学信网高考招生计划数据显示,中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22所,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其中本科院校278所。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考量,已有了一定的教学队伍。但民办高等学校占比不足10%,这一方面表明民办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给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民办高等学校的专业发展具有灵活性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自身的灵活性,高校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正是以一种专业化、灵活、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回应各种问题,联结不同体系中的资源,为处理各种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内,社会问题也会相对比较复杂多变,这些必然会反映到高等学校中来。因此,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在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以保证教育的高层次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整套知识架构与伦理价值体系,都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基础的差距,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推进加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区域化进程,而社会工作的本质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将社会工作专业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将前沿的理论成果应用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这样,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从办学机制看,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调整其办学模式。同时也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内容从教学角度进行分析与调整,帮助民办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2.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
从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明显地了解到,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多年的发展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多数民办高校共同追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工作教育者通过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领航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出发,相对重视对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教育,民办高等学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目前,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和为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服务、社区矫正等领域,迫切需要能直接服务于这些领域的有较强实务能力,能担当一线社工的专项人才。民办高等学校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3.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的相对特殊性
民办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以及在教育界的地位,因此民办高等学校会相对重视其综合实力,所以在目前的许多民办院校中开始注重对学生各种技能把握程度的培养与检验,这既能解决民办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诸多问题,也能将专业与教学以新的方式进行结合。通过各种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之中,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加了解专业的特性,加之社会工作专业较注重实践环节,因此,更能帮助学生从学校知识出发,了解专业实践的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双重使用,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巧,这也是民办高校等学校具有的特殊性。
三、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对其所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资源欠缺
社会工作专业是来源于国外的,因此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专业,而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设立较早的几乎均是公办学校,再加之公办学校的自身优势,与国外一些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一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这些资源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因此在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时,缺乏相应的资源作为基础,导致民办高等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2.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必然包括师资队伍的建立,但就现在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师资队伍断层严重,老、中、青三个年龄层的教师队伍比例严重失衡,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组成主要为年轻老师,师资队伍偏向年轻化,这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普遍不足,在社会实践和实习督导方面也存在加大的差距,这种情况致使民办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开展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实习督导,无形中降低了实习的效果和学生对实习的反思力度。同时,因民办高等学校对于教学课时的重视程度,导致许多年轻教师只能忙于教学课程的安排,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民办高等学校大量引进公办院校退休教师进行任课,在教学岗位的服务时长不能得到保障,也使得民办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能得到满足。
3.民办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缺乏办学经验的积累
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的时间均相对较短,这就使民办高校下设的专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社工专业做为新的专业引进到国内其发展历史本来就很短,到今天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大多民办高校开办这一专业就会相对更晚一些,导致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更有甚者是没有的,才在摸索阶段,因此民办高等学校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时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多的,没有这方面可以借鉴的先進经验,因此民办高等学校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民办高等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确定专业发展路径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性的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模式,并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其教学计划以适应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晓青,赵钦清,邹巍.民办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1):63-65.
[2]杨树燕.职业化背景下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探索研究[J].思想战线,2011(S1):373-374.
[3]李艳忠,李珺.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职业化挑战[J].思想战线,2011(S1):378-379.
[4]王丽云,刘媛媛.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126-127.
作者简介:
李璐(1989.08—),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儿童福利、老年社会工作)。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民办高等学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民办高等学校现状
由下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本科院校数量占到了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29%,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会直接影响全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民办高等学校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作为高校主体的一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同样也是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基础与支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与专业设置同样也是中国教育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之下,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等学校拥有着诸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从表2的数据信息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中民办高校教育的教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民办教育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现如今,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民办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二、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机遇
目前,就2015年学信网高考招生计划数据显示,中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22所,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其中本科院校278所。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考量,已有了一定的教学队伍。但民办高等学校占比不足10%,这一方面表明民办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给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民办高等学校的专业发展具有灵活性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自身的灵活性,高校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正是以一种专业化、灵活、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回应各种问题,联结不同体系中的资源,为处理各种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内,社会问题也会相对比较复杂多变,这些必然会反映到高等学校中来。因此,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在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以保证教育的高层次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整套知识架构与伦理价值体系,都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基础的差距,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推进加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区域化进程,而社会工作的本质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将社会工作专业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将前沿的理论成果应用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这样,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从办学机制看,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调整其办学模式。同时也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内容从教学角度进行分析与调整,帮助民办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2.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
从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明显地了解到,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多年的发展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多数民办高校共同追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工作教育者通过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领航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出发,相对重视对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教育,民办高等学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目前,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和为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服务、社区矫正等领域,迫切需要能直接服务于这些领域的有较强实务能力,能担当一线社工的专项人才。民办高等学校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3.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的相对特殊性
民办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以及在教育界的地位,因此民办高等学校会相对重视其综合实力,所以在目前的许多民办院校中开始注重对学生各种技能把握程度的培养与检验,这既能解决民办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诸多问题,也能将专业与教学以新的方式进行结合。通过各种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之中,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加了解专业的特性,加之社会工作专业较注重实践环节,因此,更能帮助学生从学校知识出发,了解专业实践的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双重使用,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巧,这也是民办高校等学校具有的特殊性。
三、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对其所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资源欠缺
社会工作专业是来源于国外的,因此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专业,而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设立较早的几乎均是公办学校,再加之公办学校的自身优势,与国外一些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一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这些资源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因此在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时,缺乏相应的资源作为基础,导致民办高等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2.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必然包括师资队伍的建立,但就现在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师资队伍断层严重,老、中、青三个年龄层的教师队伍比例严重失衡,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组成主要为年轻老师,师资队伍偏向年轻化,这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普遍不足,在社会实践和实习督导方面也存在加大的差距,这种情况致使民办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开展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实习督导,无形中降低了实习的效果和学生对实习的反思力度。同时,因民办高等学校对于教学课时的重视程度,导致许多年轻教师只能忙于教学课程的安排,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民办高等学校大量引进公办院校退休教师进行任课,在教学岗位的服务时长不能得到保障,也使得民办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能得到满足。
3.民办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缺乏办学经验的积累
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的时间均相对较短,这就使民办高校下设的专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社工专业做为新的专业引进到国内其发展历史本来就很短,到今天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大多民办高校开办这一专业就会相对更晚一些,导致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更有甚者是没有的,才在摸索阶段,因此民办高等学校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时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多的,没有这方面可以借鉴的先進经验,因此民办高等学校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民办高等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确定专业发展路径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性的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模式,并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其教学计划以适应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晓青,赵钦清,邹巍.民办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1):63-65.
[2]杨树燕.职业化背景下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探索研究[J].思想战线,2011(S1):373-374.
[3]李艳忠,李珺.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职业化挑战[J].思想战线,2011(S1):378-379.
[4]王丽云,刘媛媛.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126-127.
作者简介:
李璐(1989.08—),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儿童福利、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