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中、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通心络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绞痛评分、心电图运动试验Duk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血脂、CRP较治疗前两组均有改善(P<0.05),且组间数据比较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少于对照组(8;2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中、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较好,服用方便,有良好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辛伐他汀;通心络胶囊 ;不稳定性心绞痛;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24-0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症状,其中、低危患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策略,目的在于控制心绞痛发作、防止心肌缺血升级,预防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经过2--5天规范的抗缺血、调脂,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UA患者进入近12个月的二级预防治疗,{1}研究证实: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改善所有冠心病患者的预后,{2}但据调查发现:30%的冠心病患者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他二级预防药物长期服用率均不到50%,三药持续联用率仅为21%,除经济成本原因外,患者依从性差是主要原因。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2014年门诊、住院收治的UA中、低危患者86例,诊断标准为:①具有胸闷、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样不适等心绞痛症状;②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ST段下移≥1 mm;③静息心电图正常,但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ST段下移≥1 mm,持续≥1 min;④心电图运动踏板实验阳性;⑤陈旧性心肌梗死近期出现明显的心绞痛发作者,并排除合并严重肺功能不全、重度神经官能症、AMI、心功能III-Ⅳ级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计算Duke评分,Duke评分≧5分低危、-10—+4分中危,≦-11分高危,将中、低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5±15.5)岁;中危患者25例,低危患者18例;观察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4.6±16.3)岁,中危患者26例,低危患者17例。其中静息型心绞痛患者27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9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8例,变异型心绞痛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危险分层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绞痛发作,外加辛伐他汀20mg每晚餐后一次,阿司匹林100mg早餐后服用;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餐后一次,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6g/粒),停用一切调脂、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药物,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控制症状,两组患者均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疲劳、紧张,饮食均衡并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
1.3观察指标
收集治疗前、6个月后两组患者:①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②冠心病心绞痛评分(见表1),[3]有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细化评分,经数学原理和统计学推算,与临床实际有良好相关性,本评分稍作改动并增加了硝酸甘油一项;③Duke活动平板评分;Duke评分=运动时间(min)-5xST段下降(mm)-(4x心绞痛指数),心绞痛指数 0:运动中无心绞痛;0:运动中无心绞痛;1:运动中无心绞痛;2:因心绞痛需终止运动试验;④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心绞痛评分、Duke活动平板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不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人数为8例,少于对照组21例,P<0.05,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膜损失和斑块破裂,内膜损失常导致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继发血栓形成;冠脉斑块破裂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和拮抗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是UA治疗的重要措施,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疗效已十分肯定,辛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M酶降低TC、LDL-C,减轻内膜损伤引起的炎症,稳定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甚至能软化、缩小斑块,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传统医学认为: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虚”指“气虚”,与现代医学的心功能不全相近,“标实”指“痰湿、血瘀” “痰湿”,即“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血瘀”即“血液粘滞、血栓形成”通心络胶囊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其成分:人参补益心气,改善心功能;水蛭、土鳖虫可拮抗凝血酶、阻止血小板聚集;全蝎、蜈蚣能祛风、止痉、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扩张血管、降压、镇静作用,可解除冠脉痉挛、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赤芍、檀香、降香、乳香、冰片更是具有硝酸甘油的扩冠作用。通心络胶囊切合病机、配伍精当,一药多用,特别适合中、低危UA患者选择。
本研究结果认为:治疗中、低危UA患者,辛伐他汀+通心络与常规治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与同样有效,但后者的临床改善情况、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前者为优。这与通心络扩冠止痛、辅助辛伐他汀降脂、稳定内皮,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供血等多方面的作用密切相關。阿司匹林主要拮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但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增加,与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阻滞剂合用后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常不按规律服药,甚至自行停药,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对个体患者而言,[5]近年来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的合适剂量、临床耐受、实验监测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也给治疗带来困惑。本研究观察病例有限,追踪时间短,对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住院率等问题仍需要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跃进,华伟,主编 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17-187
[2]王显,刘红旭,主编 心脏病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22
[3]吕映华,何迎春等.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状疗效评分量表的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Jul: 13 (7) 786-791
[4]王雪,李晓.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研究进展及中西医防治思路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03期 278-282
【关键词】辛伐他汀;通心络胶囊 ;不稳定性心绞痛;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24-0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症状,其中、低危患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策略,目的在于控制心绞痛发作、防止心肌缺血升级,预防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经过2--5天规范的抗缺血、调脂,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UA患者进入近12个月的二级预防治疗,{1}研究证实: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改善所有冠心病患者的预后,{2}但据调查发现:30%的冠心病患者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他二级预防药物长期服用率均不到50%,三药持续联用率仅为21%,除经济成本原因外,患者依从性差是主要原因。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2014年门诊、住院收治的UA中、低危患者86例,诊断标准为:①具有胸闷、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样不适等心绞痛症状;②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ST段下移≥1 mm;③静息心电图正常,但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ST段下移≥1 mm,持续≥1 min;④心电图运动踏板实验阳性;⑤陈旧性心肌梗死近期出现明显的心绞痛发作者,并排除合并严重肺功能不全、重度神经官能症、AMI、心功能III-Ⅳ级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计算Duke评分,Duke评分≧5分低危、-10—+4分中危,≦-11分高危,将中、低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65±15.5)岁;中危患者25例,低危患者18例;观察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4.6±16.3)岁,中危患者26例,低危患者17例。其中静息型心绞痛患者27例,梗死后心绞痛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9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8例,变异型心绞痛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危险分层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改善心肌缺血,控制心绞痛发作,外加辛伐他汀20mg每晚餐后一次,阿司匹林100mg早餐后服用;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餐后一次,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6g/粒),停用一切调脂、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药物,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控制症状,两组患者均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疲劳、紧张,饮食均衡并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
1.3观察指标
收集治疗前、6个月后两组患者:①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②冠心病心绞痛评分(见表1),[3]有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细化评分,经数学原理和统计学推算,与临床实际有良好相关性,本评分稍作改动并增加了硝酸甘油一项;③Duke活动平板评分;Duke评分=运动时间(min)-5xST段下降(mm)-(4x心绞痛指数),心绞痛指数 0:运动中无心绞痛;0:运动中无心绞痛;1:运动中无心绞痛;2:因心绞痛需终止运动试验;④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心绞痛评分、Duke活动平板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不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人数为8例,少于对照组21例,P<0.05,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膜损失和斑块破裂,内膜损失常导致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继发血栓形成;冠脉斑块破裂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和拮抗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是UA治疗的重要措施,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疗效已十分肯定,辛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M酶降低TC、LDL-C,减轻内膜损伤引起的炎症,稳定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甚至能软化、缩小斑块,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传统医学认为: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虚”指“气虚”,与现代医学的心功能不全相近,“标实”指“痰湿、血瘀” “痰湿”,即“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血瘀”即“血液粘滞、血栓形成”通心络胶囊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其成分:人参补益心气,改善心功能;水蛭、土鳖虫可拮抗凝血酶、阻止血小板聚集;全蝎、蜈蚣能祛风、止痉、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扩张血管、降压、镇静作用,可解除冠脉痉挛、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赤芍、檀香、降香、乳香、冰片更是具有硝酸甘油的扩冠作用。通心络胶囊切合病机、配伍精当,一药多用,特别适合中、低危UA患者选择。
本研究结果认为:治疗中、低危UA患者,辛伐他汀+通心络与常规治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与同样有效,但后者的临床改善情况、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前者为优。这与通心络扩冠止痛、辅助辛伐他汀降脂、稳定内皮,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供血等多方面的作用密切相關。阿司匹林主要拮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但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增加,与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阻滞剂合用后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常不按规律服药,甚至自行停药,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对个体患者而言,[5]近年来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的合适剂量、临床耐受、实验监测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也给治疗带来困惑。本研究观察病例有限,追踪时间短,对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住院率等问题仍需要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杨跃进,华伟,主编 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17-187
[2]王显,刘红旭,主编 心脏病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22
[3]吕映华,何迎春等.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状疗效评分量表的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Jul: 13 (7) 786-791
[4]王雪,李晓.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研究进展及中西医防治思路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03期 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