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情实感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大学美术专业学生作为艺术家的后备军,应该培养这种品质。美术专业的教学上,要启发学生养成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培养他们对待艺术要有真情实感,并将其倾入到作品里,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美术;教学;真情实感
纵观国内外的艺术作品,能打动人的作品里都透出一种品质——真情实感,这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品质。
当代好的艺术作品不多,伪艺术家却很多,那是因为很多做艺术的人活的不够真实,缺乏真情实感。鱼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艺术家活的没有自我也等于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在这样的艺术大环境里,学生是很容易走入艺术的歧途,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情实感”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培养这种品质,这关系着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专业素养。
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真情实感的品质,首先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要真实,要认真。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曾向我提出一个普遍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经典的油画原作的机会比较少,画册印刷质量又不好,那么怎么去解决向大师学习的问题?”我给的答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对作品做深入分析,不能走马观花地看。在对待生活上,要认真,对一个物品感上兴趣,要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要养成认真体验生活的习惯。”我的答复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但现在很多学生却没有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近些年,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只知道盯着西方艺坛,看看那邊又出现了哪种新奇的事物,然后就马上尾随效仿,这是一种人格缺钙的表现。行为艺术以怪惊人,其实和西方一些艺术却如同双胞胎兄弟。油画更是比着西方当代的艺术乱抹,里面读不出一点儿感人的意味。
学生有跟着人家屁股走路的惰性,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本身就是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崭新的生活。因为艺术反映生活“本身就是获得自已的实现,根据严格必然性的不变法则来获得实现的一种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现实。” “认真对待生活,把现实生活当作自身内部具有从无变成活生生现象的创造力的一种神性概念来表现它。艺术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又是把现实生活理想化的结果。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感受的形象反映,也是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质象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是反映的关系,其中后者对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晚钟》,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家河上的纤夫》,还是我国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内涵。它们既是艺术家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也是对生活形象深刻认识的真实反映。
学生在认真对待生活的同时,更需要充满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所创造出的作品才会充满精神内涵,才能打动人。国画大师齐白石超越一般伦理与绘画技巧的束缚,在艺术上充满真情实感,以真的心重新发现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的生命活力,体味生命的真象,其作品里就包含了这样一种精神内涵。齐良已《父亲画的最后一幅画》一文回忆道:“那天早晨风和日丽,父亲不用扶持竟能自己从卧室走到画室中来。…… 和往常一样挽起袖子,不慌不忙,先看看, 准备好了笔,又用手摸了摸纸,仔细辨别了纸的正反面,然后拿起笔,对着纸停视了许久,然后小心翼翼地蘸了洋红。我一看用大笔蘸洋红就知道要画牡丹了。这一天父亲情绪很好,兴致极高,用墨用色信手拈来,斗大的花朵比真花大有夸张,笔尖用极重的洋红,笔根水分又饱满欲滴,画的淋漓尽致,颜色美艳绝伦,花叶由上到下是墨绿到老黄,有墨有色,色墨交替,真是随心所欲。”[1] 这幅牡丹一变枝叶分开的画法,花、枝、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风由左面吹来,花叶向右倒,由有左向右的笔势似乎带着飒飒的风声,像海浪一般涌动着韵律,舒松自如,无拘无束,似乎每一笔都跳出了理性的约束,每一块墨色都无滞无碍,好像随风飞舞的云,漫流于山涧的水,回荡在谷壑的松涛。如以书法作比,这是一篇神机运化的行草,悠游自在,天马行空,意态无穷,直入生命的玄机,无法而法的至境。
当我们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无疑会认为它是一幅非常具有很真实的精神内涵的作品。1936年德国纳粹对格尔尼卡这个小村庄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造成无数无辜人民伤亡,毕加索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法西斯的极大愤怒,创作了《格尔尼卡》这幅表现形式、意味都非常强烈的作品,画面上几头丑陋的牛形怪兽在横冲直撞地践踏着一切,呼号的人们肢体纷飞,愤怒的眼睛直视着怪兽。画面传达了一种极端的恐怖气氛和抗争的精神内涵,是变形的、抽象的、隐讳的,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而观看的人们却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画面传达出的精神,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纳粹主义残暴极端的再现。所以说,艺术家只要把真情实感倾入到作品里,精神内涵就会真实再现,这样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客观经验中某种最为直接的情绪的描绘,它使作者摆脱了具象、形状、内容的束缚,以形式的面貌走向自由的王国,走向意念的深处,带给有共同经验的观者心理上的真实和具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所谓美的世界,只有从生活方面开始。”[2] 大学美术教学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真对待生活,善于认识和把握生活的人,对人,对一草一木都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是美术专业学生应该拥有的品质,只有这种品质倾入到作品中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才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 《白石老人自述》 [M] P181——182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P107,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关键词】美术;教学;真情实感
纵观国内外的艺术作品,能打动人的作品里都透出一种品质——真情实感,这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品质。
当代好的艺术作品不多,伪艺术家却很多,那是因为很多做艺术的人活的不够真实,缺乏真情实感。鱼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艺术家活的没有自我也等于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在这样的艺术大环境里,学生是很容易走入艺术的歧途,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情实感”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培养这种品质,这关系着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专业素养。
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真情实感的品质,首先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要真实,要认真。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曾向我提出一个普遍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经典的油画原作的机会比较少,画册印刷质量又不好,那么怎么去解决向大师学习的问题?”我给的答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对作品做深入分析,不能走马观花地看。在对待生活上,要认真,对一个物品感上兴趣,要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要养成认真体验生活的习惯。”我的答复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但现在很多学生却没有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近些年,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只知道盯着西方艺坛,看看那邊又出现了哪种新奇的事物,然后就马上尾随效仿,这是一种人格缺钙的表现。行为艺术以怪惊人,其实和西方一些艺术却如同双胞胎兄弟。油画更是比着西方当代的艺术乱抹,里面读不出一点儿感人的意味。
学生有跟着人家屁股走路的惰性,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本身就是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崭新的生活。因为艺术反映生活“本身就是获得自已的实现,根据严格必然性的不变法则来获得实现的一种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现实。” “认真对待生活,把现实生活当作自身内部具有从无变成活生生现象的创造力的一种神性概念来表现它。艺术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又是把现实生活理想化的结果。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感受的形象反映,也是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质象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是反映的关系,其中后者对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晚钟》,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家河上的纤夫》,还是我国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内涵。它们既是艺术家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也是对生活形象深刻认识的真实反映。
学生在认真对待生活的同时,更需要充满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所创造出的作品才会充满精神内涵,才能打动人。国画大师齐白石超越一般伦理与绘画技巧的束缚,在艺术上充满真情实感,以真的心重新发现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的生命活力,体味生命的真象,其作品里就包含了这样一种精神内涵。齐良已《父亲画的最后一幅画》一文回忆道:“那天早晨风和日丽,父亲不用扶持竟能自己从卧室走到画室中来。…… 和往常一样挽起袖子,不慌不忙,先看看, 准备好了笔,又用手摸了摸纸,仔细辨别了纸的正反面,然后拿起笔,对着纸停视了许久,然后小心翼翼地蘸了洋红。我一看用大笔蘸洋红就知道要画牡丹了。这一天父亲情绪很好,兴致极高,用墨用色信手拈来,斗大的花朵比真花大有夸张,笔尖用极重的洋红,笔根水分又饱满欲滴,画的淋漓尽致,颜色美艳绝伦,花叶由上到下是墨绿到老黄,有墨有色,色墨交替,真是随心所欲。”[1] 这幅牡丹一变枝叶分开的画法,花、枝、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风由左面吹来,花叶向右倒,由有左向右的笔势似乎带着飒飒的风声,像海浪一般涌动着韵律,舒松自如,无拘无束,似乎每一笔都跳出了理性的约束,每一块墨色都无滞无碍,好像随风飞舞的云,漫流于山涧的水,回荡在谷壑的松涛。如以书法作比,这是一篇神机运化的行草,悠游自在,天马行空,意态无穷,直入生命的玄机,无法而法的至境。
当我们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无疑会认为它是一幅非常具有很真实的精神内涵的作品。1936年德国纳粹对格尔尼卡这个小村庄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造成无数无辜人民伤亡,毕加索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法西斯的极大愤怒,创作了《格尔尼卡》这幅表现形式、意味都非常强烈的作品,画面上几头丑陋的牛形怪兽在横冲直撞地践踏着一切,呼号的人们肢体纷飞,愤怒的眼睛直视着怪兽。画面传达了一种极端的恐怖气氛和抗争的精神内涵,是变形的、抽象的、隐讳的,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而观看的人们却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画面传达出的精神,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纳粹主义残暴极端的再现。所以说,艺术家只要把真情实感倾入到作品里,精神内涵就会真实再现,这样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客观经验中某种最为直接的情绪的描绘,它使作者摆脱了具象、形状、内容的束缚,以形式的面貌走向自由的王国,走向意念的深处,带给有共同经验的观者心理上的真实和具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所谓美的世界,只有从生活方面开始。”[2] 大学美术教学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真对待生活,善于认识和把握生活的人,对人,对一草一木都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是美术专业学生应该拥有的品质,只有这种品质倾入到作品中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才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 《白石老人自述》 [M] P181——182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P107,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