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中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更加高效,如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已经被提到教育工作的新的日程上。培养兴趣、突破常规评价模式、适度减轻负担等手段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创新 兴趣 评价
近几年来,教育一直是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在形式上体现为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那么,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动物园看猴子的体验。盯着铁笼子里的猴子看,让我追根溯源的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作为动物有两大特性:其一是懒惰,吃饱肚子躺下来晒太阳,过悠闲的日子;其二是闯祸。特征之一是动物所共有,其二便可以解释为动物世界的创新。但人群在后天进化的范畴来说,创新的东西大多被社会所磨灭掉,但是懒惰随时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西方学者把“创新”用专有的术语“失范”来表示,其意义就是失掉了社会中的一些既定的规范。被认为是人原有本性的一种强有力的释放。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创新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发展中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欧美国家早就有了创新教育。还实施了旨在保护创新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激发更多的人去创新。
在素质教育旗帜的引领下。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须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顺应学生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最大程度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镇宁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需要来发展自己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现代伟大学者钱钟书,小时候学习就是靠兴趣,且从不循规蹈矩,对国文和英文都有特别的爱好。却对数学没有丝毫的兴趣。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的时候,国文、英文均为满分。唯独数学只有15分,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其实按当时的规定和社会现实,钱是不可能被录取的。所以,罗家伦也算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校长,而钱钟书也是名副其实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亦是如此,1931年投考清华时,国文、英文均为满分。而数学只有6分。后来亦被清华当时的校长翁文灏破格录取。如此多的成名成家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来源于自我兴趣的极大顺应和顺利发展。
二.革除传统评价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听话、服从、高分”就是好学生。其标准是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学生一切行为围绕分数转。在这种评价标准中,必然导致学生惟命是从,逆来顺受,遇事没有主见,在生活中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当然,也并不是反对学生听取正确的、科学的意见。家长的教育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依然重要。只是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创新。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学生从传统的规范教育模式中,老套的评价标准中解放出来。进化大师达尔文在年幼的时候记忆力很差,所修的课程多数不及格,中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差被迫退学。但是从幼年直到中学他都极专注于捉虫子,这便是他的兴趣。进入剑桥大学后他对所修的神经学几乎没有任何兴趣。所幸后来遇到了著名的导师亨斯罗。亨斯罗对他“捉虫子”的兴趣加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所以达尔文才成才,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这一成功案例,说明传统评价学生的观念的呆板和谬误。要创新,必须冲破传统评价标准的樊篱,让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天赋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创新的翅膀充分展开。
三.减轻学生负担
据调查,目前很多学生都为学习所累,大部分都感觉负担过重。每天都忙于看书、作业、背诵,参加很多的培训班,迎接各种不同的考试。疲于奔命的学生甚至无暇思考,知识的吸收也是囫囵吞枣,更无所谓创新。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对民族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罪过。所以,教育部要求减负,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创新。
(作者联通:725800陕西省白河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创新 兴趣 评价
近几年来,教育一直是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在形式上体现为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那么,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动物园看猴子的体验。盯着铁笼子里的猴子看,让我追根溯源的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作为动物有两大特性:其一是懒惰,吃饱肚子躺下来晒太阳,过悠闲的日子;其二是闯祸。特征之一是动物所共有,其二便可以解释为动物世界的创新。但人群在后天进化的范畴来说,创新的东西大多被社会所磨灭掉,但是懒惰随时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西方学者把“创新”用专有的术语“失范”来表示,其意义就是失掉了社会中的一些既定的规范。被认为是人原有本性的一种强有力的释放。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创新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发展中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欧美国家早就有了创新教育。还实施了旨在保护创新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激发更多的人去创新。
在素质教育旗帜的引领下。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须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顺应学生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最大程度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镇宁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需要来发展自己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现代伟大学者钱钟书,小时候学习就是靠兴趣,且从不循规蹈矩,对国文和英文都有特别的爱好。却对数学没有丝毫的兴趣。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的时候,国文、英文均为满分。唯独数学只有15分,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其实按当时的规定和社会现实,钱是不可能被录取的。所以,罗家伦也算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校长,而钱钟书也是名副其实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亦是如此,1931年投考清华时,国文、英文均为满分。而数学只有6分。后来亦被清华当时的校长翁文灏破格录取。如此多的成名成家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来源于自我兴趣的极大顺应和顺利发展。
二.革除传统评价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听话、服从、高分”就是好学生。其标准是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学生一切行为围绕分数转。在这种评价标准中,必然导致学生惟命是从,逆来顺受,遇事没有主见,在生活中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当然,也并不是反对学生听取正确的、科学的意见。家长的教育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依然重要。只是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创新。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学生从传统的规范教育模式中,老套的评价标准中解放出来。进化大师达尔文在年幼的时候记忆力很差,所修的课程多数不及格,中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差被迫退学。但是从幼年直到中学他都极专注于捉虫子,这便是他的兴趣。进入剑桥大学后他对所修的神经学几乎没有任何兴趣。所幸后来遇到了著名的导师亨斯罗。亨斯罗对他“捉虫子”的兴趣加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所以达尔文才成才,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这一成功案例,说明传统评价学生的观念的呆板和谬误。要创新,必须冲破传统评价标准的樊篱,让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天赋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创新的翅膀充分展开。
三.减轻学生负担
据调查,目前很多学生都为学习所累,大部分都感觉负担过重。每天都忙于看书、作业、背诵,参加很多的培训班,迎接各种不同的考试。疲于奔命的学生甚至无暇思考,知识的吸收也是囫囵吞枣,更无所谓创新。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对民族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罪过。所以,教育部要求减负,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创新。
(作者联通:725800陕西省白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