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互联网思维的小米搅了局,让同行无法再“安枕而卧”,但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促使重新思考并布局互联网。可以说,2014年是国产手机们“奋起、强烈回击”的一年,在产品、渠道、品牌、营销等各个层面,极力诉说品牌故事,释放自身魅力,争抢核心年轻消费群。而这种强烈的回击与摩擦,也有几分战国时代诸雄混战的味道,手机厂商虽各有优势,销量差距却不大,没有一家可以独傲群雄、处于绝对优势,各家都不肯“放松”厮杀,手机销量、品牌关注度、口碑度等排名也动态变化中。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所谓的传统企业并不够懂互联网。互联网营销的创新性、颠覆性玩法,使得部分传统企业甚至乱了阵脚,营销乱象丛生。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有些误解,或左或右,更出现两种极端心态:传统产业必将被互联网颠覆;互联网包治百病,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成功。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某些手机厂商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先来“正解”互联网营销。
现象1:陷入“互联网颠覆论”的恐慌中
正解:和以往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工业革命相比,互联网本质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一次普遍性的效率提升,互联网不会取代大多数传统产业,它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的工具。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颠覆即是信息的流动,会让很多靠信息不对称生存的企业无法继续存活下去。但是互联网颠覆不了商业本质,即提供给消费者需要的极致产品和良好体验,要警惕“舍本逐末”。
对此,vivo首席市场官冯磊曾对《成功营销》记者表示:“互联网虽然正在颠覆这个世界,但是产品以及品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消费者需要获取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也不会改变。”
而在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看来,互联网不能颠覆传统手机厂商的专利技术优势,能颠覆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过去手机品牌是工程师思维,只知道埋头做手机,而现在是一切以消费者为核心,更多地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去进行技术创新”。
华为中国地区部消费者业务CMO杨柘则如此总结,“互联网爆发之前和之后是两个营销时代。互联网出现前主流的五大媒体是电视、广播、路牌、报纸、杂志,如果把营销比作成做一道菜,那这五大媒体则是五大佐料。当互联网爆发之后,又增加了很多其他佐料,这就给营销管理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之下挑选出恰当的佐料组合,去直接、有效地与目标客户沟通。这就要求营销人在互联网蓬勃爆发的时候不忘初心,不因选择过多而迷失自己,要时刻记得满足消费者最想要。”
现象2:神化“互联网营销”
正解:一加CEO刘作虎反对神化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是好工具,但是互联网并不神秘,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产品。”
“互联网让传统营销的路径变得更‘短’了,挖掘和认识消费者的方法变得更多更有效,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也会更加深入。但是互联网营销只是营销的升级/进化,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传统营销的4P、4C等要做的功课一样也不能少。” 荣耀品牌的某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既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又不神化互联网,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反思是“传统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之际,如果为了迎合互联网,为了赶互联网的时髦,一下子‘轻资产’,‘利用互联网迅速获得商业成功,甚至把其他环节都外包了’断然是不可行的。”前联想集团CMO魏江雷则进一步指出互联网营销一定要具备“把握供应链、价值链,了解产业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三个前提。联想集团中国区消费推广高级总监蒋德坤则从4P角度解读互联网思维——用户中心、互动沟通、数据支撑、平台化。她强调“要以用户的口碑为基础,将互联网平台化,在这个平台上做好数据发掘、互动沟通、社会化传播,并完善客服,甚至要鼓励粉丝设计自己的手机,从而拥抱互联网。”
现象3:“粉丝营销”包治百病
正解:虽然小米已多次强调小米的成功不单单因为粉丝营销,但是很多人却仍愿意相信粉丝营销包治百病,照葫芦画瓢依旧奏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参与感》一书甚至成为2014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教科书。但是,早期小米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填补了屌丝们的巨大需求而成功上位,才积累了粉丝和口碑。如果没有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独特产品,何谈粉丝经济。
杨柘认为:“各种营销思维、新的观点在兴起,但其实都可以在市场营销学经典著作中找到,《参与感》就是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的出发点要永远来自于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通俗解读而已。浮躁的时代更需要提升自身的修炼和对经典的解读,而不是盲目跟热潮。洞察消费者需求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非用一个概念去包装。”
在OPPO公关总监刘磊看来,手机品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粉丝,存在的多是忠实用户。荣耀却认为,大家所讲的粉丝大多数是建立在产品性价比上,而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品牌情感认同上,这种靠价格策略吸引来的粉丝显然并不算真正的粉丝,只能称得上是用户,也不会有忠诚度。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所谓的传统企业并不够懂互联网。互联网营销的创新性、颠覆性玩法,使得部分传统企业甚至乱了阵脚,营销乱象丛生。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有些误解,或左或右,更出现两种极端心态:传统产业必将被互联网颠覆;互联网包治百病,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成功。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某些手机厂商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先来“正解”互联网营销。
现象1:陷入“互联网颠覆论”的恐慌中
正解:和以往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工业革命相比,互联网本质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一次普遍性的效率提升,互联网不会取代大多数传统产业,它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的工具。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颠覆即是信息的流动,会让很多靠信息不对称生存的企业无法继续存活下去。但是互联网颠覆不了商业本质,即提供给消费者需要的极致产品和良好体验,要警惕“舍本逐末”。
对此,vivo首席市场官冯磊曾对《成功营销》记者表示:“互联网虽然正在颠覆这个世界,但是产品以及品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消费者需要获取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也不会改变。”
而在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看来,互联网不能颠覆传统手机厂商的专利技术优势,能颠覆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过去手机品牌是工程师思维,只知道埋头做手机,而现在是一切以消费者为核心,更多地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去进行技术创新”。
华为中国地区部消费者业务CMO杨柘则如此总结,“互联网爆发之前和之后是两个营销时代。互联网出现前主流的五大媒体是电视、广播、路牌、报纸、杂志,如果把营销比作成做一道菜,那这五大媒体则是五大佐料。当互联网爆发之后,又增加了很多其他佐料,这就给营销管理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之下挑选出恰当的佐料组合,去直接、有效地与目标客户沟通。这就要求营销人在互联网蓬勃爆发的时候不忘初心,不因选择过多而迷失自己,要时刻记得满足消费者最想要。”
现象2:神化“互联网营销”
正解:一加CEO刘作虎反对神化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是好工具,但是互联网并不神秘,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产品。”
“互联网让传统营销的路径变得更‘短’了,挖掘和认识消费者的方法变得更多更有效,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也会更加深入。但是互联网营销只是营销的升级/进化,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传统营销的4P、4C等要做的功课一样也不能少。” 荣耀品牌的某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既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又不神化互联网,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反思是“传统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之际,如果为了迎合互联网,为了赶互联网的时髦,一下子‘轻资产’,‘利用互联网迅速获得商业成功,甚至把其他环节都外包了’断然是不可行的。”前联想集团CMO魏江雷则进一步指出互联网营销一定要具备“把握供应链、价值链,了解产业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三个前提。联想集团中国区消费推广高级总监蒋德坤则从4P角度解读互联网思维——用户中心、互动沟通、数据支撑、平台化。她强调“要以用户的口碑为基础,将互联网平台化,在这个平台上做好数据发掘、互动沟通、社会化传播,并完善客服,甚至要鼓励粉丝设计自己的手机,从而拥抱互联网。”
现象3:“粉丝营销”包治百病
正解:虽然小米已多次强调小米的成功不单单因为粉丝营销,但是很多人却仍愿意相信粉丝营销包治百病,照葫芦画瓢依旧奏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参与感》一书甚至成为2014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教科书。但是,早期小米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填补了屌丝们的巨大需求而成功上位,才积累了粉丝和口碑。如果没有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独特产品,何谈粉丝经济。
杨柘认为:“各种营销思维、新的观点在兴起,但其实都可以在市场营销学经典著作中找到,《参与感》就是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的出发点要永远来自于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通俗解读而已。浮躁的时代更需要提升自身的修炼和对经典的解读,而不是盲目跟热潮。洞察消费者需求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非用一个概念去包装。”
在OPPO公关总监刘磊看来,手机品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粉丝,存在的多是忠实用户。荣耀却认为,大家所讲的粉丝大多数是建立在产品性价比上,而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品牌情感认同上,这种靠价格策略吸引来的粉丝显然并不算真正的粉丝,只能称得上是用户,也不会有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