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参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26—01
由于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已使学生本能地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这里我没有用学习一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地就有了排他性。凡是他们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无论其本身有多高的价值,或者教师讲得有多精彩,也或者对其人生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他们都会置若罔闻,甚或束之高阁。这种要命的做法使学生学得越久,思路越窄,盲点越多。所以我认为新课程的第一要义,便是转变学习观念——由单纯的“学”课本转为多“读”书。多读书可分为几个层面。
一是延伸课文的“读”。主要是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这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有方向性地拓展读的范围,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厚实文化底蕴的目的。比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课文,便是非常好的可延伸来读的材料。其中有一篇《贝多芬传》,是我国一位以写散文见长的作家何为写的。从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贝多芬是德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遭受了许多不幸,可他却能够与不幸抗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大量绝世音乐作品。除此之外,关于贝多芬我们不能了解得更多。但如果我们延伸来读,则可全方位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可推荐学生读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和《约翰克利斯多夫》。前者是传记,是用纪实的手法向世人介绍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如何开始他的音乐之旅、如何走完他的人生之途的。后者是小说,则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位音乐大师不灭的灵魂、永恒的精神。另外,我们还可以“读”他的《命运》《英雄》《田园》《合唱》等交响乐,“读”他的《月光奏鸣曲》……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从中了解到罗曼·罗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传记作家之一,也还可以了解到最初把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读傅雷翻译的其他作品。这一连串的延伸阅读能使学生的眼前为之一亮,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则是新课标“三维”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是欣赏性(或赏析性)的课外“读”。这个层面的读难度较大,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为是课外读物,所以就必须另购,而另购势必要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这或许是次要因素)。还有,读什么书就是一个问题,什么时间读又是一个问题,能否读懂也是一个问题,而学校、家长让不让读还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没想到的问题。有人会说,既然问题这么多,那就干脆不读呗。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要读。我的做法是:书,老师帮学生去选,每人一本,各不相同,交换读;每天睡觉前读,节假日读,寒暑假读;和学生一起读,彼此交流。甚至偶尔在课上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评论一番,如果可以,还可以当众背诵精彩段落,以此来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嘛。这个层面的“读”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人类文化的优秀部分。当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阅读会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如,学生定期交换书籍,交流读书收获,甚至可以用演讲的形式,组织读书班会,推荐优秀的读书笔记发表等,从不同角度去奖励学生,借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读”。无论是学还是读,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我曾组织学生完成过一次关于“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他们以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环保等对黄河文明的辉煌、黄河出现的危机、黄河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读。这次解读从意识深处提醒同学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好一个黄河的子民。活动结束后,学生作文谈对活动的认识和感受,有学生深情地说:“尽管黄河伴我长大,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看过她,我也从未被什么东西这样震撼过。今天我才知道,作为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还有如此大的荣耀与责任。”当然,这些也是我当初未曾料到的。像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其实质我认为是给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地读书,即通过读以前搜集的资料以及通过必要的实地考察,读时筛选、提取信息,读后分析、整合,最终得出认为恰当的结论。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结果的对与否以及能否实施,单是这一过程便是对学生能力的很好培养,也已触及到了读书之根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26—01
由于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已使学生本能地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这里我没有用学习一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地就有了排他性。凡是他们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无论其本身有多高的价值,或者教师讲得有多精彩,也或者对其人生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他们都会置若罔闻,甚或束之高阁。这种要命的做法使学生学得越久,思路越窄,盲点越多。所以我认为新课程的第一要义,便是转变学习观念——由单纯的“学”课本转为多“读”书。多读书可分为几个层面。
一是延伸课文的“读”。主要是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这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有方向性地拓展读的范围,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厚实文化底蕴的目的。比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课文,便是非常好的可延伸来读的材料。其中有一篇《贝多芬传》,是我国一位以写散文见长的作家何为写的。从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贝多芬是德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遭受了许多不幸,可他却能够与不幸抗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大量绝世音乐作品。除此之外,关于贝多芬我们不能了解得更多。但如果我们延伸来读,则可全方位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可推荐学生读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和《约翰克利斯多夫》。前者是传记,是用纪实的手法向世人介绍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如何开始他的音乐之旅、如何走完他的人生之途的。后者是小说,则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位音乐大师不灭的灵魂、永恒的精神。另外,我们还可以“读”他的《命运》《英雄》《田园》《合唱》等交响乐,“读”他的《月光奏鸣曲》……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从中了解到罗曼·罗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传记作家之一,也还可以了解到最初把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读傅雷翻译的其他作品。这一连串的延伸阅读能使学生的眼前为之一亮,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则是新课标“三维”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是欣赏性(或赏析性)的课外“读”。这个层面的读难度较大,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为是课外读物,所以就必须另购,而另购势必要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这或许是次要因素)。还有,读什么书就是一个问题,什么时间读又是一个问题,能否读懂也是一个问题,而学校、家长让不让读还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没想到的问题。有人会说,既然问题这么多,那就干脆不读呗。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要读。我的做法是:书,老师帮学生去选,每人一本,各不相同,交换读;每天睡觉前读,节假日读,寒暑假读;和学生一起读,彼此交流。甚至偶尔在课上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评论一番,如果可以,还可以当众背诵精彩段落,以此来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嘛。这个层面的“读”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人类文化的优秀部分。当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阅读会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如,学生定期交换书籍,交流读书收获,甚至可以用演讲的形式,组织读书班会,推荐优秀的读书笔记发表等,从不同角度去奖励学生,借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读”。无论是学还是读,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我曾组织学生完成过一次关于“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他们以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环保等对黄河文明的辉煌、黄河出现的危机、黄河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读。这次解读从意识深处提醒同学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好一个黄河的子民。活动结束后,学生作文谈对活动的认识和感受,有学生深情地说:“尽管黄河伴我长大,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看过她,我也从未被什么东西这样震撼过。今天我才知道,作为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还有如此大的荣耀与责任。”当然,这些也是我当初未曾料到的。像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其实质我认为是给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地读书,即通过读以前搜集的资料以及通过必要的实地考察,读时筛选、提取信息,读后分析、整合,最终得出认为恰当的结论。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结果的对与否以及能否实施,单是这一过程便是对学生能力的很好培养,也已触及到了读书之根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