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说过:“什么叫训练呢?为使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老虽然没有揭示“训练”的内涵,但却道出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的基本观点。既然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课堂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训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它的价值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 训练目标要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确定训练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准确”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各学段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第一学段词句训练、第二而学段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2 训练内容要扎实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 很强的工具学科,也是表情达意文情理和谐统一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即在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概括地说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能力。所谓发展思维,即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丰富思维内容,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所谓陶冶思想情操,即逐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其中,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特定任务,是其它学科无 法替代的“个性”,因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要扎实。
3 训练方式要灵活
语言文字训练,只有凭借灵活的训练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下面,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3.1 抓住基础不放松
我们可以通过抓知识点、能力点、疑问点、借鉴点,来进行训练。知识点如生字、词汇、作家作品、修辞、文学常识等。能力点如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等等。疑难点如: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搜集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借鉴点如: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如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仿写等
3.2 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有关知识。如教学《军神》等描写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事件)的课文或古诗词,可以适当介绍一点背景知识。其次教学中要注意将新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学习《墨梅》、《竹石》和《石灰吟》三首古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物不同(分别写梅、竹、石灰的特点),实际上都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最后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就要注重结合介绍推荐有关文章或材料,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量与知识面。课标教材都配有《同步阅读》,要加强指导,发挥作用。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而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践行者、新课标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都应该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出发,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共同构建语言文字训练的新境界。
1 训练目标要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确定训练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准确”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各学段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第一学段词句训练、第二而学段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2 训练内容要扎实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 很强的工具学科,也是表情达意文情理和谐统一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即在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概括地说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能力。所谓发展思维,即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丰富思维内容,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所谓陶冶思想情操,即逐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其中,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特定任务,是其它学科无 法替代的“个性”,因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要扎实。
3 训练方式要灵活
语言文字训练,只有凭借灵活的训练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下面,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3.1 抓住基础不放松
我们可以通过抓知识点、能力点、疑问点、借鉴点,来进行训练。知识点如生字、词汇、作家作品、修辞、文学常识等。能力点如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等等。疑难点如: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搜集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借鉴点如: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如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仿写等
3.2 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有关知识。如教学《军神》等描写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事件)的课文或古诗词,可以适当介绍一点背景知识。其次教学中要注意将新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学习《墨梅》、《竹石》和《石灰吟》三首古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物不同(分别写梅、竹、石灰的特点),实际上都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最后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就要注重结合介绍推荐有关文章或材料,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量与知识面。课标教材都配有《同步阅读》,要加强指导,发挥作用。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而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践行者、新课标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都应该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出发,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共同构建语言文字训练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