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化工热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公式推导繁杂等问题,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重视绪论、重视概念教学和思路的引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度引入多媒体教学和加强外语教学,并对是否给学生教学课件、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与文献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关键词:化工热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把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之中,要求学生掌握根据热力学原理求取化工基础数据和计算热量衡算的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分离工程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2]。通过化工热力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化工生产、设计和科学研究中运用相应的的热力学理论知识[3],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工程观念[4]。
1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两级分化严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概念抽象难懂、推导公式多且复杂、内容杂乱,在实际环境中难以应用。其次是认为化工热力学里的的部分内容与物理化学的内容重复,是浪费时间。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习困难,有较大的畏难情绪。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概念严谨、公式推导较难且较多地应用高等数学知识。例如气体逸度的求取,可用三种方法求取,分别是从实验数据、用状态方程和用对应态原理计算,每一类方法下面还可分别采用其它方法,如从实验数据求取下还可采用P-V-T数据和焓熵计算;用状态方程法当选用的状态方程不同时,公式结果不同,结果需要用试差和迭代法反复试算;对应态原理可有对比态双参数法和三参数法。这一部分内容看似不多,实际上是将前面所讲述的实际气体状态方程、逸度概念等相关内容都进行了串联。如果学生对前述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则会认为公式繁琐、各项内容相关性差,抓不住重点,造成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认为化工热力学知识与工业实际相差太远,实际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认为知识理论上的推导,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采用热力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有关涉及理想系统的概念和模型,并能够去繁从简地建立实际模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擅长于理论教学,讲授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公式,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从知识传授方向看是知识传授的单方向,缺乏互动。唯一的互动就是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习题。这种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从理论到理论,被迫学习,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5-6]。
2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方法
作为教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状态,使学生能够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就要求授课教师理顺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注重基本理论、公式推导,转变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工程实际的训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同行教学经验,对化工热力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2.1 注重绪论
一般情况下教师认为绪论是对整门课程的初步了解,只需要简单介绍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即可。但实践中发现学生即使有了初步了解,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所学的内容与化学工程直接的联系。一个好的绪论内容,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化工热力学的发展历程、热力学的体系和学科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热力学的发展和典型过程、事件和人物有较清楚的了解,对基础课程与热力学的衔接有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中讲述的内容条理清晰。
在讲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著名人物、实验过程和工艺流程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讲清楚化工热力学的内容不是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重复,而是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加入实际因素,不断得到与实际接近的模型,说明理想方程与实际方程的差别。例如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获取,首先有理想气体模型,才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而实际气体不具备理想气体的特性,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改进,得到范德华方程。状态方程的发展方向是普遍化,基础是对比态定律,又可得到多个如R-K等方程,分别有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该例子,说明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研究特点、方法和课程的框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路,理解从纯物质转换到利用混合规则求取混合物的热力学数据。从而让学生将后续的学习重点转移到更接近实际的系统上,明确目的是为解决工厂中的能量利用和平衡问题。此外还应介绍化工热力学研究的三大类:过程进行的可行性分析和能量有效利用、平衡问题和平衡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计算,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总体的认识。
2.2 重视热力学概念教学和思路的引导
化工热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严格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这些概念对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是推理和演绎的基础。讲清这些概念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多讲为什么和用途,对于理解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精华都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经验或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可采取只讲解不推导的办法,避免重要的概念和从事被大量的推导所掩盖,防止学生本末倒置、眼花缭乱。例如在流体的P-V-T关系一章中,首先讲述三次方方程和多常数状态方程,讲清不同气体的特性可用临界状态参数进行描述,接着可直接讲述Z-pr图中,当pr=1、Tr=1时Z与pr曲线的斜率接近无穷,当pr有微小变化时Z难以准确确定,从而引出另一个比较容易测定的参数—偏心因子ω的概念,再讲述偏心因子的求取,然后顺理成章的直接给出Pitzer提出的三参数对应态方程。这样就使学生不至于感到偏心因子概念的引出过于唐突,认为不过是一个新概念的出现而已,被动吸收。这样可明显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搭建热力学知识框架十分有益。 引导学生思路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如讲解流体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时,先说明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极少有纯物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进行性物质的分离,当纯物质中添加摩尔某物质时则引起总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热力学性质与所添加物质的量的偏摩尔关系就可得到偏摩尔性质,如果计算出偏摩尔性质就可得到溶液的性质M。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由纯物质引入到实际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而提出偏摩尔性质的计算,使学生感觉到内容的顺理成章,学习思路清晰。当然这样的方式还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示,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2.3结合例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
化工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工热力学可以解决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这要求教师结合各章节的特点,通过适当的工程应用举例加以说明。通过实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卡诺循环在朗肯循环中的应用。由于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少,如果不把二者结合起来讲清楚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学生认为这是两个孤立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卡诺循环十分抽象,在工程中没有模型。授课教师应指出在实际中若采用卡诺循环,下述问题无法解决:(1)若在单相区,等温传热无法实现;(2)蒸汽比体积比水大上千倍,压缩的设备体积和功耗过大,生产成本不经济;(3)等熵膨胀末期,蒸汽湿度大,对高速运转的汽轮机不利;(4)在湿蒸汽区上限温度受限于临界温度,热效率不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逐步讲解在实际中的改进,然后引出现在蒸汽动力循环所使用的模型—朗肯循环。这样就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际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问题模式[3]。化工热力学中存在着大量从一些简单现象出发,建立理想数据模型,然后对其修正,再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在讲授透平机理想功和损失功的时候,往往只画出透平机的模型,使学生难以有直观的意识。但如果先介绍多种具体设备的内外部和外部结构,分析各部分对简化模型的影响、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为什么要采用可逆过程的概念,经过简化以后得到模型。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学习其它知识,针对实际设备得到可进行计算并接近实际的模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解决“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2.4 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巩固和消化所学习的热力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新内容提出问题和见解,并解决问题。鉴于国内学生参与讨论意识差的问题,讨论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启发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去解决问题。另一种方式还可采用学生在教学内容允许范围内自行设计问题,指定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启发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将结论进行比较。通过充分的讨论解答问题和教师进行指引、归纳总结,指出问题所在,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情况,不断调整思路,灵活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参与讨论的同学和讨论内容正确的同学,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最后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前后化工热力学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逸度推导过程中,给出适用于理想气体的dGi=RTdlnp(等温),给学生提问如果该式用于真实气体,是否仍然是这种写法,继续使用压力p。引导学生回顾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中,p的概念。讨论p在理想气体中是指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力,但对于真实气体由于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情况,对器壁的撞击力与理想气体的p肯定不相同,所以采用逸度fi代替压力p,看作是校正压力或有效压力,二者单位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真实压力要采用逸度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转到逸度的学习内容上去。
2.5 适度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和及时的声像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上一些抽象、难以用图或板书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以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减轻了板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许多高校都在大面积推广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缺点,主要是房间昏暗和密闭,空气不流畅,学生易瞌睡;由于幻灯片的知识量丰富,画面切换过快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记笔记,过慢又会影响教师的思路;对于化工热力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显得呆板,缺乏灵活性;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就像看电影。正因为多媒体有这些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形式。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化工热力学中流体的P-V-T关系、化工过程能量分析和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等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章节,可采用对媒体教学为主体,对气体的状态参数坐标图有很好地表现,用图片和动画形象生动地描述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对纯流体和流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相平衡等大量推导公式的章节,要充分利用板书的灵活性,发挥教师推导公式的强项,在推导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的需要,穿插一些额外的有助于理解或是即兴的内容。灵活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部分参与公式的推导。此时,多媒体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弥补如对一些性能图、汽液平衡图等板书无法表现的不足之处。
再者,虽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教师不应该把课件拷贝给学生,可把总结性的课件复制给学生。防止学生课上产生依赖和偷懒行为,课上不记笔记,上课就像看电影,强迫学生手脑并用,加强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所以,化工热力学应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化工热力学的内容。 2.6 引入科研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当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会觉得这些理论无非就是一些推导公式的组合,在实践中难以应用。有些文献提出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中,但在实际中发现除非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深入到课题中,大部分人由于知识背景和个人的因素,仅仅是名义上的参加而已,达不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并且,就全班整体而言,参与课题的人只能是各别人,达不到以点带动面、大部分人受教育的结果,也达不到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初衷。
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的章节学习完后,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与教学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我院教师有关无机盐相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中,选取二元和三元体系相图,结合生产实践,向学生介绍并展开讨论;引入我院超临界流体分离天然产物的研究项目内容,配合流体PVT关系的教学;结合我院教师有关太阳能空调的课题,丰富制冷部分的教学内容等。
2.7 循序渐进,加强外语教学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化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与技术先进国家交往的不断增加,我国科技和化学工程中外来成分越来越多。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主力军,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不断掌握来自国内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专业英语是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语水平和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7]。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考有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但若阅读专业英语文献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主要面临的是专业词汇缺乏。虽然在专业后续课程中有专业英语课程,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还是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平时课程学习中不断接触相应的专业词汇和简短文章,锻炼阅读能力。笔者曾在早期的班级中做过相应的试验,把整个学期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在教学初期不断给出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一是学生加强词汇量和加强印象;中期对已给出的词汇只写英文,对新出现的词汇仍然给出中英文对照;末期给出前面相关内容的小短文,并要求学生用英文计算相关的计算题,不断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反映阅读能力提高,在后续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能够较快地进行学习。目前在前期的基础上,实行平行班教学制,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形成汉语和双语两种类型的班级,错时授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互相听课,经过不断的实践,每年报双语教学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体反映效果良好。
但对于双语班,还采用了以下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更多地优先选择双语班:(1)对学生设立成绩奖励,在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中优先选拔;(2)学生成绩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提问、讨论发言等,用英语表达的同学视其完成的比例给予不同的奖励;(3)期末考试卷中除有一定难度的概念题用中文表达外,其余均采用英文出题;(3)采用英文答题的学生,根据答题程度的不同,给予奖励分数。
总之,化工热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化工类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授课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发出新的教学思路,把课程讲活、讲顺、讲精,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新,陆小华.以学生为本的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 2006, 87(4) : 30- 34.
[2]景晓辉,丁欣宇,王树清,高崇. 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8,1(99):81-84.
[3]王晋黄,李忠铭,林俊杰.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12(4) : 19- 22.
[4]马沛生.化工热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2- 251.
[5]李英玲.化工热力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高教论坛,2009,4(4):79-81.
[6]李兴扬,唐定兴,沈凤翠,胡章文.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体验[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19) : 71-73.
[7]李宏燕,续京. 浅谈工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J].石油化工应用,2006,5:73-74.
关键词:化工热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把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之中,要求学生掌握根据热力学原理求取化工基础数据和计算热量衡算的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分离工程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2]。通过化工热力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化工生产、设计和科学研究中运用相应的的热力学理论知识[3],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工程观念[4]。
1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两级分化严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概念抽象难懂、推导公式多且复杂、内容杂乱,在实际环境中难以应用。其次是认为化工热力学里的的部分内容与物理化学的内容重复,是浪费时间。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习困难,有较大的畏难情绪。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概念严谨、公式推导较难且较多地应用高等数学知识。例如气体逸度的求取,可用三种方法求取,分别是从实验数据、用状态方程和用对应态原理计算,每一类方法下面还可分别采用其它方法,如从实验数据求取下还可采用P-V-T数据和焓熵计算;用状态方程法当选用的状态方程不同时,公式结果不同,结果需要用试差和迭代法反复试算;对应态原理可有对比态双参数法和三参数法。这一部分内容看似不多,实际上是将前面所讲述的实际气体状态方程、逸度概念等相关内容都进行了串联。如果学生对前述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则会认为公式繁琐、各项内容相关性差,抓不住重点,造成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认为化工热力学知识与工业实际相差太远,实际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认为知识理论上的推导,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采用热力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有关涉及理想系统的概念和模型,并能够去繁从简地建立实际模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擅长于理论教学,讲授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公式,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从知识传授方向看是知识传授的单方向,缺乏互动。唯一的互动就是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习题。这种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从理论到理论,被迫学习,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5-6]。
2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方法
作为教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状态,使学生能够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就要求授课教师理顺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注重基本理论、公式推导,转变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工程实际的训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同行教学经验,对化工热力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2.1 注重绪论
一般情况下教师认为绪论是对整门课程的初步了解,只需要简单介绍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即可。但实践中发现学生即使有了初步了解,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所学的内容与化学工程直接的联系。一个好的绪论内容,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化工热力学的发展历程、热力学的体系和学科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热力学的发展和典型过程、事件和人物有较清楚的了解,对基础课程与热力学的衔接有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中讲述的内容条理清晰。
在讲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著名人物、实验过程和工艺流程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讲清楚化工热力学的内容不是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重复,而是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加入实际因素,不断得到与实际接近的模型,说明理想方程与实际方程的差别。例如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获取,首先有理想气体模型,才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而实际气体不具备理想气体的特性,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改进,得到范德华方程。状态方程的发展方向是普遍化,基础是对比态定律,又可得到多个如R-K等方程,分别有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该例子,说明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研究特点、方法和课程的框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路,理解从纯物质转换到利用混合规则求取混合物的热力学数据。从而让学生将后续的学习重点转移到更接近实际的系统上,明确目的是为解决工厂中的能量利用和平衡问题。此外还应介绍化工热力学研究的三大类:过程进行的可行性分析和能量有效利用、平衡问题和平衡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计算,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总体的认识。
2.2 重视热力学概念教学和思路的引导
化工热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严格的定义和适用范围,这些概念对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是推理和演绎的基础。讲清这些概念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多讲为什么和用途,对于理解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精华都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经验或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可采取只讲解不推导的办法,避免重要的概念和从事被大量的推导所掩盖,防止学生本末倒置、眼花缭乱。例如在流体的P-V-T关系一章中,首先讲述三次方方程和多常数状态方程,讲清不同气体的特性可用临界状态参数进行描述,接着可直接讲述Z-pr图中,当pr=1、Tr=1时Z与pr曲线的斜率接近无穷,当pr有微小变化时Z难以准确确定,从而引出另一个比较容易测定的参数—偏心因子ω的概念,再讲述偏心因子的求取,然后顺理成章的直接给出Pitzer提出的三参数对应态方程。这样就使学生不至于感到偏心因子概念的引出过于唐突,认为不过是一个新概念的出现而已,被动吸收。这样可明显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搭建热力学知识框架十分有益。 引导学生思路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如讲解流体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时,先说明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极少有纯物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进行性物质的分离,当纯物质中添加摩尔某物质时则引起总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热力学性质与所添加物质的量的偏摩尔关系就可得到偏摩尔性质,如果计算出偏摩尔性质就可得到溶液的性质M。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由纯物质引入到实际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而提出偏摩尔性质的计算,使学生感觉到内容的顺理成章,学习思路清晰。当然这样的方式还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示,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2.3结合例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
化工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工热力学可以解决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这要求教师结合各章节的特点,通过适当的工程应用举例加以说明。通过实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卡诺循环在朗肯循环中的应用。由于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少,如果不把二者结合起来讲清楚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学生认为这是两个孤立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卡诺循环十分抽象,在工程中没有模型。授课教师应指出在实际中若采用卡诺循环,下述问题无法解决:(1)若在单相区,等温传热无法实现;(2)蒸汽比体积比水大上千倍,压缩的设备体积和功耗过大,生产成本不经济;(3)等熵膨胀末期,蒸汽湿度大,对高速运转的汽轮机不利;(4)在湿蒸汽区上限温度受限于临界温度,热效率不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逐步讲解在实际中的改进,然后引出现在蒸汽动力循环所使用的模型—朗肯循环。这样就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际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问题模式[3]。化工热力学中存在着大量从一些简单现象出发,建立理想数据模型,然后对其修正,再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在讲授透平机理想功和损失功的时候,往往只画出透平机的模型,使学生难以有直观的意识。但如果先介绍多种具体设备的内外部和外部结构,分析各部分对简化模型的影响、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为什么要采用可逆过程的概念,经过简化以后得到模型。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学习其它知识,针对实际设备得到可进行计算并接近实际的模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解决“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2.4 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巩固和消化所学习的热力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新内容提出问题和见解,并解决问题。鉴于国内学生参与讨论意识差的问题,讨论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启发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去解决问题。另一种方式还可采用学生在教学内容允许范围内自行设计问题,指定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启发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将结论进行比较。通过充分的讨论解答问题和教师进行指引、归纳总结,指出问题所在,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情况,不断调整思路,灵活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参与讨论的同学和讨论内容正确的同学,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最后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前后化工热力学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逸度推导过程中,给出适用于理想气体的dGi=RTdlnp(等温),给学生提问如果该式用于真实气体,是否仍然是这种写法,继续使用压力p。引导学生回顾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中,p的概念。讨论p在理想气体中是指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力,但对于真实气体由于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情况,对器壁的撞击力与理想气体的p肯定不相同,所以采用逸度fi代替压力p,看作是校正压力或有效压力,二者单位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真实压力要采用逸度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转到逸度的学习内容上去。
2.5 适度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和及时的声像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上一些抽象、难以用图或板书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以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减轻了板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许多高校都在大面积推广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缺点,主要是房间昏暗和密闭,空气不流畅,学生易瞌睡;由于幻灯片的知识量丰富,画面切换过快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记笔记,过慢又会影响教师的思路;对于化工热力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显得呆板,缺乏灵活性;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就像看电影。正因为多媒体有这些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形式。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化工热力学中流体的P-V-T关系、化工过程能量分析和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等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章节,可采用对媒体教学为主体,对气体的状态参数坐标图有很好地表现,用图片和动画形象生动地描述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对纯流体和流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相平衡等大量推导公式的章节,要充分利用板书的灵活性,发挥教师推导公式的强项,在推导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的需要,穿插一些额外的有助于理解或是即兴的内容。灵活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部分参与公式的推导。此时,多媒体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弥补如对一些性能图、汽液平衡图等板书无法表现的不足之处。
再者,虽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教师不应该把课件拷贝给学生,可把总结性的课件复制给学生。防止学生课上产生依赖和偷懒行为,课上不记笔记,上课就像看电影,强迫学生手脑并用,加强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所以,化工热力学应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化工热力学的内容。 2.6 引入科研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当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会觉得这些理论无非就是一些推导公式的组合,在实践中难以应用。有些文献提出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中,但在实际中发现除非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深入到课题中,大部分人由于知识背景和个人的因素,仅仅是名义上的参加而已,达不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并且,就全班整体而言,参与课题的人只能是各别人,达不到以点带动面、大部分人受教育的结果,也达不到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初衷。
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的章节学习完后,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与教学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我院教师有关无机盐相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中,选取二元和三元体系相图,结合生产实践,向学生介绍并展开讨论;引入我院超临界流体分离天然产物的研究项目内容,配合流体PVT关系的教学;结合我院教师有关太阳能空调的课题,丰富制冷部分的教学内容等。
2.7 循序渐进,加强外语教学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化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与技术先进国家交往的不断增加,我国科技和化学工程中外来成分越来越多。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主力军,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不断掌握来自国内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专业英语是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语水平和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7]。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考有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但若阅读专业英语文献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主要面临的是专业词汇缺乏。虽然在专业后续课程中有专业英语课程,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还是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平时课程学习中不断接触相应的专业词汇和简短文章,锻炼阅读能力。笔者曾在早期的班级中做过相应的试验,把整个学期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在教学初期不断给出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一是学生加强词汇量和加强印象;中期对已给出的词汇只写英文,对新出现的词汇仍然给出中英文对照;末期给出前面相关内容的小短文,并要求学生用英文计算相关的计算题,不断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反映阅读能力提高,在后续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能够较快地进行学习。目前在前期的基础上,实行平行班教学制,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形成汉语和双语两种类型的班级,错时授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互相听课,经过不断的实践,每年报双语教学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体反映效果良好。
但对于双语班,还采用了以下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更多地优先选择双语班:(1)对学生设立成绩奖励,在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中优先选拔;(2)学生成绩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提问、讨论发言等,用英语表达的同学视其完成的比例给予不同的奖励;(3)期末考试卷中除有一定难度的概念题用中文表达外,其余均采用英文出题;(3)采用英文答题的学生,根据答题程度的不同,给予奖励分数。
总之,化工热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化工类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授课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发出新的教学思路,把课程讲活、讲顺、讲精,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新,陆小华.以学生为本的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 2006, 87(4) : 30- 34.
[2]景晓辉,丁欣宇,王树清,高崇. 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8,1(99):81-84.
[3]王晋黄,李忠铭,林俊杰.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12(4) : 19- 22.
[4]马沛生.化工热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2- 251.
[5]李英玲.化工热力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高教论坛,2009,4(4):79-81.
[6]李兴扬,唐定兴,沈凤翠,胡章文.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体验[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19) : 71-73.
[7]李宏燕,续京. 浅谈工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J].石油化工应用,2006,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