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诱发主动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新知识时我都用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使内容趣味化。例如在《代数式》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唱了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多少声扑通跳下水?4只青蛙呢?然后提出“n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多少张嘴,应该怎么表示?”的问题,从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答案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这首儿歌中找到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眼睛、腿的数目之间的数量关系,即n只青蛙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二、通过观察,引导感悟,强化感受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数学视为一种工具,教师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只是注重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讲一些例题后,通过题海战术强化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加之学用分离,训练机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发现这个规律和结论。如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在上课前,我买来几个大萝卜,先把它们切成若干个正方形,用一把菜刀当成一个平面,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操作,我只在旁边引导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切正方体萝卜,同时引导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从怎样的方向、角度对应切得的截面是几何形状。这样台上演示的学生特别小心,台下观察的学生也非常专注。当演示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出:用一平面去截一正方体,截面不但可以是四边形,还可能是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
三、宽松氛围,发展思维,着眼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出,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正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着眼于学生的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几何教学中,我常常选择可以从不同角度引辅助线的问题,作为分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完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时,待学生复习了证明线段相等的这一类型题后,我出示了下面一道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D=90,求证:CB=CD。
教师:根据已知条件,能否证明?
学生:不能,需要添加辅助线。
教师:怎样画辅助线,依据什么性质或定理?
学生:连接AC,依据直角全等的重要判定“HL”证明
Rt△ABC≌Rt△ADC ,再證CB=CD。
通过一问一答,此时学生思维很活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连接BD,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ABD=∠ADB,推出∠CBD=∠CDB,从而证明CB=CD。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用此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在笔记本上证出。以上二种方法分别是依据什么性质作的辅助线?
学生: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等角对等边。
通过此题的复习,学生不仅进一步复习了几种性质和定理的运用,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联系实际,活化教材,贯穿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重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利用教学楼、门窗、牛奶袋等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矩形、正方形》时,可利用黑板、门、桌面、本子等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诱发主动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新知识时我都用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使内容趣味化。例如在《代数式》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唱了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多少声扑通跳下水?4只青蛙呢?然后提出“n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多少张嘴,应该怎么表示?”的问题,从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答案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这首儿歌中找到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眼睛、腿的数目之间的数量关系,即n只青蛙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二、通过观察,引导感悟,强化感受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数学视为一种工具,教师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只是注重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讲一些例题后,通过题海战术强化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加之学用分离,训练机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发现这个规律和结论。如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在上课前,我买来几个大萝卜,先把它们切成若干个正方形,用一把菜刀当成一个平面,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操作,我只在旁边引导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切正方体萝卜,同时引导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从怎样的方向、角度对应切得的截面是几何形状。这样台上演示的学生特别小心,台下观察的学生也非常专注。当演示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出:用一平面去截一正方体,截面不但可以是四边形,还可能是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
三、宽松氛围,发展思维,着眼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出,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正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着眼于学生的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几何教学中,我常常选择可以从不同角度引辅助线的问题,作为分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完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时,待学生复习了证明线段相等的这一类型题后,我出示了下面一道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AB=AD,∠B=∠D=90,求证:CB=CD。
教师:根据已知条件,能否证明?
学生:不能,需要添加辅助线。
教师:怎样画辅助线,依据什么性质或定理?
学生:连接AC,依据直角全等的重要判定“HL”证明
Rt△ABC≌Rt△ADC ,再證CB=CD。
通过一问一答,此时学生思维很活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连接BD,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ABD=∠ADB,推出∠CBD=∠CDB,从而证明CB=CD。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用此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在笔记本上证出。以上二种方法分别是依据什么性质作的辅助线?
学生: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等角对等边。
通过此题的复习,学生不仅进一步复习了几种性质和定理的运用,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联系实际,活化教材,贯穿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重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利用教学楼、门窗、牛奶袋等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矩形、正方形》时,可利用黑板、门、桌面、本子等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