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张法灿,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广西荔浦县人。1977年3月入党,1982年广西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恭城县人民医院工作,任医师、副院长、中共恭城县委候补委员。1987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1998年3月至今,任该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广西卫生科教管理学会会长、广西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西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医院》、《广西医学》等多家杂志编委。
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在医务人员的眼中,他是位务实创新、成绩卓著的好院长。他就是荣获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张法灿。
精益求精誉满杏林
张法灿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广西医学院医疗系的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法灿被分配到广西恭城县人民医院工作,开始了救死扶伤的杏林生涯。不久,他就凭借着出众的能力、精湛的医术脱颖而出,成为恭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并当选中共恭城县县委候补委员。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而是又考取了广西医学院消化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汲取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研究生毕业后,张法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做消化内科的临床医生。经过10年的打磨和历练,张法灿迎来人生的又一个转机,1998年,他成为了医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
张法灿从医近30年来,始终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秉持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潜心攻关、锐意创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通过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消化内科领域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功能性胃肠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肝胆疾病、急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5年,他担任消化内科主任和大内科主任后,大力引进、培养学科人才和积极开展新的诊疗技术。其中在广西率先开展胃肠动力性疾病和胃溃疡病的研究,积极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使消化内科部分诊疗技术和研究达到全国先进、广西领先水平。
他重视科研创新,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1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胃溃疡复发因素探讨》和《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与胃肠激素相关性研究》分别获得了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影响胃疡溃疡愈合因素的研究》和《多功能胃肠动力检测系统在上消化道疾病应用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三等奖。
改革创新硕果累累
1998年3月,年仅39岁的张法灿出任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上任之初,正值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时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作为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他更具冲劲和活力,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满怀信心和豪情,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抢抓机遇,团结医院党政一班人,带领全院职工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科教兴院,双效益同步发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成功地建造了技术品牌医院。为了解决医院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科研水平落后等现状,他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建设等科技兴院奖励政策。短短几年间,医院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409人,成为武汉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培训基地、广西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广西乡村医师骨干培训基地和广西适宜医疗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小高地、国家临床药物验证基地、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为广西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医院的院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10个。其中6个成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代表广西领先水平的17个省级医疗中心先后在该院挂牌成立,一批学科及诊疗项目走在区内领先、国内先进行列。仅“十五”期间,科研立项407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共114项,开展填补国内区内空白新技术110项。通过艰辛的努力,医院实现了“省有中心、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发展战略目标。
成功地建造了现代化环保医院。为彻底改变上任之初医院非常窄小、简陋,群众看病极不方便的状况,他多渠道筹措资金6亿多元,自2003年先后建成环境与功能设施达国内领先水平的门诊和住院大楼共9座,从根本上改善了病人的就医条件。目前,已完成干部病房楼、教学楼及分院精神心理中心大楼前期工作。
实现了医疗质量与经营管理的新跨越。他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经营管理,达到了优质、高效、低耗、增收节支的目标。他充分发挥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优势,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先后成立广西视光中心、体检、美容整形和康体医疗保健等中心,为百姓提供多层次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2000年,成功地合并了广西农垦医院,成立一分院,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南宁市凤岭区筹建分院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改革创新使这所历史悠久的老医院重新焕发出光彩。在张法灿的带领下,医院实现了医疗质量与经营管理的新跨越,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张法灿任院长10多年来,医院的人才储备、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广西医疗中心、广西医院管理的“标杆”,成为广西医疗单位管理的楷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等60多项荣誉。
仁心仁术医者之风
张法灿常说:“当医生要多为病人着想,为病人的利益着想。”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解决病人“看病贵、看病难”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实行双休日门诊、便民门诊等便民措施110多项,方便病人就诊;投资1500多万元加强信息现代化建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诊疗时间;通过加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药品进出的监控,控制一次性耗材使用,加强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监控,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实行部分小病种限额收费,对特困人群适当优惠,开设惠民病房等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的措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病人药品费用一直控制在总医疗费用40%以内(卫生部要求45%),每年药品采购给患者让利就近2千万元,病人医疗人均费用多年来处于同级医院的较低水平,多次得到卫生部和自治区卫生厅的肯定,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达96%以上。
他每年全力配合民政部门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救治工作,仅“光明工程”就为全区各基层医院培养眼科业务骨干400多人,帮助10多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0多万名低视力患者得到康复;每年出色地完成重大卫生突发应急事件(如非典、四川地震等)救治任务;组织职工爱心捐款达150多万元;对全区60多个县120多所基层医院从人力物力方面积极进行技术协作和对口帮扶,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卫生扶贫工作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无论是做医生还是做院长,张法灿时刻都在践行“为病人着想”的工作准则,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真正诠释出了仁心仁术的医者之风,使无数病人解除了疾苦,在病人和群众中赢得很高的威望和很好的口碑。他的人格、他的作风,也影响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医务工作者。
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在医务人员的眼中,他是位务实创新、成绩卓著的好院长。他就是荣获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张法灿。
精益求精誉满杏林
张法灿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广西医学院医疗系的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法灿被分配到广西恭城县人民医院工作,开始了救死扶伤的杏林生涯。不久,他就凭借着出众的能力、精湛的医术脱颖而出,成为恭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并当选中共恭城县县委候补委员。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而是又考取了广西医学院消化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汲取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研究生毕业后,张法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做消化内科的临床医生。经过10年的打磨和历练,张法灿迎来人生的又一个转机,1998年,他成为了医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
张法灿从医近30年来,始终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秉持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潜心攻关、锐意创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通过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消化内科领域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功能性胃肠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肝胆疾病、急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5年,他担任消化内科主任和大内科主任后,大力引进、培养学科人才和积极开展新的诊疗技术。其中在广西率先开展胃肠动力性疾病和胃溃疡病的研究,积极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使消化内科部分诊疗技术和研究达到全国先进、广西领先水平。
他重视科研创新,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1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胃溃疡复发因素探讨》和《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与胃肠激素相关性研究》分别获得了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影响胃疡溃疡愈合因素的研究》和《多功能胃肠动力检测系统在上消化道疾病应用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三等奖。
改革创新硕果累累
1998年3月,年仅39岁的张法灿出任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上任之初,正值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时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作为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他更具冲劲和活力,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满怀信心和豪情,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抢抓机遇,团结医院党政一班人,带领全院职工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科教兴院,双效益同步发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成功地建造了技术品牌医院。为了解决医院缺乏学科带头人和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科研水平落后等现状,他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建设等科技兴院奖励政策。短短几年间,医院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409人,成为武汉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培训基地、广西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广西乡村医师骨干培训基地和广西适宜医疗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小高地、国家临床药物验证基地、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为广西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医院的院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10个。其中6个成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代表广西领先水平的17个省级医疗中心先后在该院挂牌成立,一批学科及诊疗项目走在区内领先、国内先进行列。仅“十五”期间,科研立项407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及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共114项,开展填补国内区内空白新技术110项。通过艰辛的努力,医院实现了“省有中心、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发展战略目标。
成功地建造了现代化环保医院。为彻底改变上任之初医院非常窄小、简陋,群众看病极不方便的状况,他多渠道筹措资金6亿多元,自2003年先后建成环境与功能设施达国内领先水平的门诊和住院大楼共9座,从根本上改善了病人的就医条件。目前,已完成干部病房楼、教学楼及分院精神心理中心大楼前期工作。
实现了医疗质量与经营管理的新跨越。他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经营管理,达到了优质、高效、低耗、增收节支的目标。他充分发挥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优势,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先后成立广西视光中心、体检、美容整形和康体医疗保健等中心,为百姓提供多层次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2000年,成功地合并了广西农垦医院,成立一分院,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南宁市凤岭区筹建分院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改革创新使这所历史悠久的老医院重新焕发出光彩。在张法灿的带领下,医院实现了医疗质量与经营管理的新跨越,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张法灿任院长10多年来,医院的人才储备、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广西医疗中心、广西医院管理的“标杆”,成为广西医疗单位管理的楷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等60多项荣誉。
仁心仁术医者之风
张法灿常说:“当医生要多为病人着想,为病人的利益着想。”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解决病人“看病贵、看病难”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实行双休日门诊、便民门诊等便民措施110多项,方便病人就诊;投资1500多万元加强信息现代化建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诊疗时间;通过加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药品进出的监控,控制一次性耗材使用,加强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监控,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实行部分小病种限额收费,对特困人群适当优惠,开设惠民病房等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的措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病人药品费用一直控制在总医疗费用40%以内(卫生部要求45%),每年药品采购给患者让利就近2千万元,病人医疗人均费用多年来处于同级医院的较低水平,多次得到卫生部和自治区卫生厅的肯定,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达96%以上。
他每年全力配合民政部门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救治工作,仅“光明工程”就为全区各基层医院培养眼科业务骨干400多人,帮助10多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0多万名低视力患者得到康复;每年出色地完成重大卫生突发应急事件(如非典、四川地震等)救治任务;组织职工爱心捐款达150多万元;对全区60多个县120多所基层医院从人力物力方面积极进行技术协作和对口帮扶,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卫生扶贫工作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无论是做医生还是做院长,张法灿时刻都在践行“为病人着想”的工作准则,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真正诠释出了仁心仁术的医者之风,使无数病人解除了疾苦,在病人和群众中赢得很高的威望和很好的口碑。他的人格、他的作风,也影响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