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普及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增长见识和塑造品德的学科开始得到社会的重视。历史学科的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感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希望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开放性思维 方法
一、敢于质疑,注重点拨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性思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革新教育模式,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足够的空间就是让学生能以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学会自我总结,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历史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教科书中的某些可能存在疑问的问题。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能破而能立,能有根有据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调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诱因之一。如在讲到秦王朝的统一时,在讲到秦王朝推行郡县制时,不能不提到事件“焚书坑儒”,虽然教学中没有表述,但这个是不能不讲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焚书坑儒”的事件过程及评价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可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在这堂课上,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自我分析,不要把学生圈养在教材之中。通过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秦王朝太暴政了,容不下一点不同的声音,“焚书坑儒”不但没有尊重儒士,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还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但有的学生则会这样评价,“焚书坑儒”是秦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与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在人心大乱的时代寻找到统一的声音,虽然过激,但效果是有的,也是迫不得已的,非常时期非常措施吧。也有的同学比较中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最后,老师要突出总结点拨的作用,让讨论有一个定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时代,得民心者的天下,为官者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现在我们国家倡导的重民生,尊民意就是这个意识,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以史为鉴,创造成功。
二、构建轻松课堂,激活思维意识
在我国,在教育问题上不得不提的就是师生的地位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一般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害怕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眼神、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到他们的心情。我们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让老师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其实,在国外,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能主动思考,大胆发言,主要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尊重学生,课堂氛围较轻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必须构建轻松课堂,激活思维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聆听和观察,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能以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历史老师要革新思想,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三、学会反思和总结,寻找学习规律
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历史知识中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学以致用,使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然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需要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不断的激发自身的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不断激发发散性思维中,能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所学知识与问题,了解历史知识背后告诉他们的道理。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要更多的思考历史知识告他们的道理,要感悟其中的人生真谛。面对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促进自身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到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难点和重点;设问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比如我们仍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若问“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深思,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的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样一个问题,若换个角度发问,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资本主义制度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而工业革命为何没有从尼德兰开始,反而在资产阶级革命稍晚的英国进行呢?”再如讲到《辛丑条约》时可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使学生从中得到思维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思.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J].祖国,2012(09)
[2]李明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习周刊,2013(25)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开放性思维 方法
一、敢于质疑,注重点拨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性思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革新教育模式,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足够的空间就是让学生能以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学会自我总结,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历史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教科书中的某些可能存在疑问的问题。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能破而能立,能有根有据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调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诱因之一。如在讲到秦王朝的统一时,在讲到秦王朝推行郡县制时,不能不提到事件“焚书坑儒”,虽然教学中没有表述,但这个是不能不讲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焚书坑儒”的事件过程及评价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可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在这堂课上,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自我分析,不要把学生圈养在教材之中。通过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秦王朝太暴政了,容不下一点不同的声音,“焚书坑儒”不但没有尊重儒士,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还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但有的学生则会这样评价,“焚书坑儒”是秦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与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在人心大乱的时代寻找到统一的声音,虽然过激,但效果是有的,也是迫不得已的,非常时期非常措施吧。也有的同学比较中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最后,老师要突出总结点拨的作用,让讨论有一个定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时代,得民心者的天下,为官者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现在我们国家倡导的重民生,尊民意就是这个意识,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以史为鉴,创造成功。
二、构建轻松课堂,激活思维意识
在我国,在教育问题上不得不提的就是师生的地位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一般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害怕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眼神、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到他们的心情。我们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让老师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其实,在国外,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能主动思考,大胆发言,主要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尊重学生,课堂氛围较轻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必须构建轻松课堂,激活思维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聆听和观察,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能以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历史老师要革新思想,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三、学会反思和总结,寻找学习规律
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历史知识中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学以致用,使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然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需要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不断的激发自身的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不断激发发散性思维中,能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所学知识与问题,了解历史知识背后告诉他们的道理。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要更多的思考历史知识告他们的道理,要感悟其中的人生真谛。面对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促进自身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到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难点和重点;设问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比如我们仍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若问“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深思,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的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样一个问题,若换个角度发问,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资本主义制度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而工业革命为何没有从尼德兰开始,反而在资产阶级革命稍晚的英国进行呢?”再如讲到《辛丑条约》时可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使学生从中得到思维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思.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J].祖国,2012(09)
[2]李明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习周刊,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