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套中人》的四个维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中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译作《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汝龙译)。人教版《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大的问题不在题目翻译上,而在于它的节选和删改。节选版的侧重点在别里科夫,完整版的侧重点则在讲别里科夫故事的布尔金和听故事的伊万·伊万内奇。《套中人》对当代社会仍有其重要意义,其译本应该一字不易地录进教材。对《套中人》的节选与删改,都是对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斫伤。
  一、玛芙拉与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小说塑造的帶有典型意义的“套中人”,而小说在讲别里科夫故事之前和之后,都是讲的玛芙拉的故事。玛芙拉一辈子的活动范围就在她所在的小村子,她没有见过城市和铁路。《醋栗》(《套中人》的姐妹篇)中讲,在玛芙拉所在村子不太远的田野里有几处高岗,登上高岗便可望见电报线、远处的火车,晴朗天气里甚至看得见城市。可见,玛芙拉从未走出村子登上高岗眺望远方,她的活动范围和意识所及,都只在一个小小的村子。当时,铁路与自行车都是新鲜事物。像别里科夫讨厌自行车一样,玛芙拉对铁路是不感兴趣的。玛芙拉应该也是一个“套中人”。由于小说中关于玛芙拉的信息不多,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典型“套中人”。布尔金讲完别里科夫的葬礼后,就准备入睡了,但玛芙拉走来走去发出的吧嗒吧嗒声却在耳边响起,这吧嗒吧嗒的脚步声,使人联想到心脏跳动的声音,玛芙拉似乎在延续别里科夫的生命。
  别里科夫是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外在的套子,他的房间、他的床帐、他出门坐的出租马车、他的套鞋雨伞棉大衣,等等,都是人人可见的套子。更重要的是他思想上的套子,他称赞过去,躲避现实,进而憎恶一切新事物、干预一切不合套的事,对当局的禁令极力赞成,对当局批准的事充满疑虑。他还有套子式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以他的套子理论,他看不惯的学生,他一定想方设法开除;他见不惯的同事,他一定要提出“忠告”;他虽然与同事话不投机,但一定要到同事家坐一两个钟头以“保持良好关系”,而在这一两个钟头内,他一言不发,心里也很难受。
  二、布尔金与别里科夫
  布尔金讲到别里科夫开除两个学生时说,“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正是这些极其正派的人对别里科夫让步,甚至做他的帮凶和同谋,任凭他辖制中学,甚至辖制全城十五年之久。布尔金等人不对别里科夫让步,而是像真正的正派人坚持自己原则的话,别里科夫是没有能力开除两个学生的。布尔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讲述中的反讽意味,他以正派人自居,和别里科夫划清界限。而在伊万·伊万内奇看来,“问题就在这儿了”。布尔金与别里科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瓦连卡姐弟到来之前的故事,在情节安排上比较散漫。当然,这种散漫是符合小说逻辑的,因为布尔金讲到别里科夫,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随兴而谈。瓦连卡姐弟到来后,小说的情节就显得连贯而深入了(这与布尔金讲故事的兴致也有关系)。另一方面,布尔金等人对别里科夫早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这就需要外来人的介入,推动情节的深入发展,就像《祝福》中鲁镇所有人对祥林嫂的生死都毫不关心而小说引入一个“我”一样。瓦连卡姐弟到后,小说是围绕着别里科夫的婚事展开的。别里科夫婚事一节,既充分而集中地展现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理论,更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地揭示了包括布尔金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生活的理解。先看后者。
  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不得不说布尔金是比较有见识的。他发现人们“由于闲得无聊的缘故”,做出了很多“不必要的蠢事”,人们在撮合别里科夫与瓦连卡这件事上,“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瓦连卡是否愿意嫁给别里科夫呢?人们的看法是,以她的年纪,“现在已经没有工夫来挑啊拣的,跟什么人结婚都行”。别里科夫是否愿意娶瓦连卡呢?他肯定愿意,瓦连卡“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庄”。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事物本身无关。谈到婚姻,人们想到的不是爱,而是年纪、地位、财产等与爱无关的东西。不难发现,小说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生活目标,都借闲事蠢事来调节沉闷无聊的生活。不独别里科夫有套子,每个人都有,生活是罩在每个人身上的套子。
  漫画事件阻碍了别里科夫的婚姻之路。对于漫画事件,我们的关注点往往在别里科夫的反应上,而忽略了“那位画家”。画家一定是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宗教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每人都接到一份”。画家作画,当然有对别里科夫的嘲讽之意,但从他的工作量来看,他作画的热情与其他人撮合别里科夫婚事的热情,实质而是相同的,都是在漫无目的中“仿佛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
  再谈别里科夫。爱情具有一种破坏的力量,要冲破一切的束缚与阻碍。别里科夫没有爱情,我们只能谈他的婚姻。即使是婚姻,也需要心灵的敞开(史铁生说爱情是心灵的敞开)。但别里科夫却“越发深地缩进他的套子里去了”。阻碍别里科夫婚姻的因素中,漫画事件并不很重要,他与瓦连卡姐弟的思想冲突才是关键。在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对话中,别里科夫的一些话,揭示了他套子理论的成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这种事(指教师骑自行车),那就做不得。”“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话,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避免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先生。”政府对个人言论控制之严,生活中充斥着监听与告密,促成了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教参的解读:“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反映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反动、保守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挠和压制。”
  但别里科夫下葬后“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过得跟先前一样,跟生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布尔金认识到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套中人,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其实也是套中人,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这样的状态是无动于衷、无心去改变的。
  三、布尔金与科瓦连科
  瓦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呢?在布尔金看来,姐弟二人经常吵闹,瓦连卡多半厌烦了这样的生活。但从二人争吵的内容来看,他们的争吵不像是争吵,更像一种生活情趣。在别里科夫看来,二人的共同点是思想古怪。瓦连卡“性情又很活泼”,科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拿着些书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姐弟二人经常讨论书籍,等等,这是二人的古怪处。“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这简直就是离经叛道了。   瓦连卡喜欢唱歌,总是哈哈大笑,提到家乡的红甜菜汤,她赞不绝口:“可好吃了,可好吃了,简直好吃得要命!”骑自行车郊游的那天,她赞美天气:“天气多么好啊!多么好,简直好得要命!”这种反复地夸张表达,都反映出瓦连卡对生活的热情。而别里科夫则是一个毫无热情的人,独处时没有安全感,睡后通宵做噩梦;在公共场合又极拘谨,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的害怕和憎恶”。
  更为重要的对比,在对待别里科夫上布尔金与科瓦连科的不同。对于别里科夫,布尔金们怕他,讨厌他,但又忍受他,做他的帮凶,甚至是同谋,任他辖制全城十五年;科瓦连科则“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痛恨他,受不了他”,揭露他的真面目,要离开此地回乌克兰的田庄去。故事中人科瓦连科,这个外来的、既不同于别里科夫又有别于布尔金们的思想古怪的人,与故事外的伊万·伊万内奇,作用是相似的,都在人们庸常的生活中道破了生活的真相,这不仅是指向别里科夫的,更是指向布尔金们的。
  四、布尔金与伊万·伊万内奇
  在《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等人的故事是布尔金讲给伊万·伊万内奇的;在《醋栗》中,换成了伊万·伊万内奇讲故事给布尔金听。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听故事,布尔金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仅仅为了消遣。当伊万·伊万内奇在布尔金惯见的生活中发现并道破生活的真相时,布尔金并不回应,而是把故事继续讲下去;当伊万·伊万内奇提议要讲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时,布尔金劝止了,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入睡。
  在《醋栗》(此篇故事即伊万·伊万内奇要讲的“很有教益的故事”)中,布尔金、阿廖欣、甚至镜框里的太太、军官,都对伊万·伊万内奇的故事充满期待,他们以为他要讲多么有趣的故事。结果,伊万·伊万内奇的故事令所有人大失所望。在《套中人》中当伊万·伊万内奇点破生活的真相并感慨“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时,布尔金说,“您扯到别的题目上去了”“睡吧”。同样地,在《醋栗》中,当伊万·伊万内奇感慨“金钱跟白酒一样,会把人变成怪物”时,布尔金说:“您岔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不同的是,在《套中人》结尾,布尔金讲完故事后酣然入眠;而在《醋栗》结尾,布尔金“很久睡不着觉”,他虽然觉得伊万·伊万内奇讲的关于他哥哥尼古拉·伊万内奇的故事枯燥无味,但伊万·伊万内奇对生活尖锐而深刻的控诉大概刺痛了他。
  《套中人》故事开始,便介绍了伊万·伊万内奇的外貌:又高又瘦,留着挺长的唇髭。月光照在伊万·伊万内奇身上,而布尔金则躺在暗处,所以我们看不到布尔金。当布尔金讲完别里科夫的故事而从堆房走出来时,我们看到了他:矮胖,头顶全秃,一把几乎齐腰的黑胡子。伊万·伊万内奇与布尔金的肖像描写,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并且形成某种对比。这种对比主要不在于高矮美丑。了解了布尔金的为人后,布尔金齐腰的胡子似乎也可以看出某种象征意味,它就像布尔金的“套子”,正如套鞋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套子”一样。
  小说中唯一一处景色描写是以布尔金的视角展开的。布尔金讲完故事后,“从堆房里走出来”,他眼中的夜色静寂安恬,正与他的心境相合。他是纯粹为了睡前消遣而讲故事的,讲完故事,他心里舒畅恬静,很快就睡着了。伊万·伊万内奇则久久不能入眠。
  小说中,真正看透生活的,是故事中的科瓦连科和故事外的伊万·伊万内奇。如果说科瓦连科在看透生活后,虽不同于布尔金的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但仍有逃避的心态的话,那么,伊万·伊万内奇则更多了一种直面的勇气和改变现状的担当,“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就别里科夫而言,我们可以說小说是指向“沙皇专制统治”的;而扩大到布尔金们,小说更是指向生活本身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笼罩众生的套子;但小说中还有科瓦连科和伊万·伊万内奇,尤其是伊万·伊万内奇,他的意义在于消除对生活套子的哀叹与无动于衷。我们应该直面现实,而后去改变现实,这是契诃夫的深刻与伟大处。
  [作者通联:四川宣汉中学高中部]
其他文献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不过作为文学体裁的“戏剧”指的是戏剧的剧本。剧本是以语言文本为形式的存在,它既是演员表演的底本,同时也可以作为普通的文学文本供读者阅读。曹禺的《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语言方面更是讲究。本文以剧本中的一句舞台说明“接过支票,把它撕了”为抓手,具体阐述戏剧语言的“孕育性”的特征。  一、“孕育性时刻”与剧本语言  “孕育性时刻”概念出自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莱辛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古代送别类诗词源源不断、佳句甚多的主要原因。虽然诗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运命有别,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各异,但其高尚的操守、淳朴的情谊、缠绵的倾
说要把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学理论,开眼界,勤实践,之后,不能说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没有整体性的提高,光冲着干部履历表上的学历一
"平民语文"致力语文一线教学实际,从实践中探寻语文教学规律,建构语文教学有效系统,寻求语文的真本色,呼唤"平民化"语文教学。"平民语文"提倡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需要
本文就音乐课中如何调动大家的激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了三点做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理念已经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得到确认。不过,从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有关语文学科本质的理论认识还是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指导效果: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什么原因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还没有进一步认清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与“语文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够简单画等号。即使我们已经较好地把握了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此文细节描写真实,环境烘托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
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读”占螯头,而阅读是有不同层次的,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  深度阅读,这是相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现象而言的。所谓深度阅读,笔者认为就是让学生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课堂信息化、网络化,新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及教育手段都成为资源。以信息和网络为标志的现代技术,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