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木版年画》为例,阐述依据课标精选、整合内容,依据学情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木版年画;欣赏评述;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77-02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该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比较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笔者在市优质课评比中执教过《木版年画》一课中,通过一次次的思考改进,到最终呈现,笔者对美术欣赏课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对让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的主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依据课标整合课题内容
1.充实内容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修养。针对《木版年画》一课,笔者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学习、筛选各年画产地历史概况与年画作品的解读,确定了以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的山东杨家埠年画为切入点。阅读大量相关书籍,详细的了解年画的历史、产地、风格、制作工艺以及制作年画的材料等知识。充实了对年画背后年文化的理解,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对年画的欣赏依靠文化理解这一美术核心素养为基石,让整堂课的高度得到提升。这一环节教师更好的解读了木版年画的知识,增加了教师知识的贮备。
2.整合内容
内容匮乏,教学不够深入,而随着内容的充实,又必须要对内容进行精炼概括,巧妙整合,保留下那些能在课堂中对教学最为有效的知识。木版年画虽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年画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和表达的内涵都反映了老百姓那种质朴、醇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作品的欣赏也离不开美术本体语言的范畴。因此,确定从色彩、纹样、造型、构图、题材、产地、寓意等方面探究木版年画,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主线,不但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还让整堂课变得非常有条理性。
二、依据学情定教学设计
1.依据学情,制定目标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潜在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年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年画在以前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就有了可行性。《木版年画》一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木版年画的定义,欣赏典型的木版年画作品。
(2)从色彩、构图、造型、纹样、寓意等方面感受木版年画的特色;探究年画的制作工艺。
(3)通过对木版年画的学习,引发学生关注我国木版年画这一民间传统美术。树立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基于教学目标归纳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初步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对木版年画作品进行评述。
2.巧设环节,灵活设计
欣赏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的,《木版年画》一课中年画的底蕴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可以发掘的教学内容也很多。从美术素养角度而言,学习美术既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又要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思考,木版年画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开来?在以前百姓的心理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去欣赏年画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感受年画的特色美。本课把初赏年画、再赏年画、探究评述三个环节作为主要教学环节。《木版年画》的教学环节设计,始终巧妙灵活的贯穿于学生探究木版年画的过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线。
三、过程升华,让学生成为评述的主角
1.创设情景,学生在年氛围中初识年画
课前导入环节,伴随着《春节序曲》那熟悉的旋律,营造年的氛围。学生动手贴春联、挂灯笼这些熟悉的习俗来装饰自己的家门,开场便把学生吸引到了浓浓的年氛围中。为年画的出场做好了氛围烘托。教师以山东方言的开场白,指明按山东农村习俗,还会用具有象征着丰收的玉米和辣椒来装饰。说明了老百姓喜欢寓意美好的东西来装饰家门,这一细节又为年画的象征意义做了铺垫。
2.引导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新课标“欣赏·评述”第三学段的学习活动建议指出,“以讨论、对比等方式,欣赏不同的绘画作品。”初赏年画环节中,通过对比年画作品与齐白石国画作品的不同,学生直观的感受了两种美术作品色彩、造型、构图、花纹、线条等方面的差异。目的在于指明欣赏的方向,让学生带着清晰的学习框架进行欣赏,对教学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3.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再赏环节中,打开年画原作,学生近距离发现了斑驳的色彩,钢劲的线条,丰富的纹样。很多学生又是初次见到手工印刷的年画原作,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本课采用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卡的形式,将木版年画的知识总结为色彩、造型、纹样、题材、产地、寓意六个专项,每小组合作探究一个专项。这样的设计不但利于学生针对问题去阅读知识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发挥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主动性。最终呈现出学生在评述环节中主动评述的局面。
4.竞赛评述,师生共同情感升华
笔者慢慢掀开蓝印花布,打开事先准备好等待被评述的年画作品,在学生的赞叹声中,一幅幅年画作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学生利用先前的经验和与新探究的知识在台上积极评述。“门神主要是辟邪的,所以外观比较威武强大”、“年画中的公鸡谐音是吉,代表着大吉大利,“年画在以前被称为是百科全书,艺人们会把民间流传的积极的故事创作成年画,鼓励人们积极生活”学生的评述流露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的评述,更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这一刻学生成为了评述的主角。
5.动手体验,让学生理解套色
为展示木版年画套色方法,我们将年画《刘海戏金蟾》的颜色分层,再把轮廓线减弱到虚线打印到菲林片上,然后每一小组完成一种颜色。最后叠加在一起,用灯箱照亮,清晰的还原木版年画的套色技法。同时让学生在涂色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
6.“珍视”传统,树立态度
课堂接近尾声,指明虽然木版年画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受到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木版年畫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把问题“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抛给学生,经过以上各个环节的铺垫,有学生说:“更多的了解年画知识,把年画传播下去,不让年画失传”。学生真切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同了对民间传统美术去继承与保护这一观念。达到了“欣赏·评述”的第三层面——培养学生“珍视”、“尊重”的态度。
总之,只要整合教學内容,依据学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能让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的主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年画行动[M].中华书局,2011.10.
[2]朱敬东.“赏”有法,“悦”无限[J].中国美术教育,2013.3.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关键词】木版年画;欣赏评述;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77-02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该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比较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笔者在市优质课评比中执教过《木版年画》一课中,通过一次次的思考改进,到最终呈现,笔者对美术欣赏课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对让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的主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依据课标整合课题内容
1.充实内容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修养。针对《木版年画》一课,笔者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学习、筛选各年画产地历史概况与年画作品的解读,确定了以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的山东杨家埠年画为切入点。阅读大量相关书籍,详细的了解年画的历史、产地、风格、制作工艺以及制作年画的材料等知识。充实了对年画背后年文化的理解,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对年画的欣赏依靠文化理解这一美术核心素养为基石,让整堂课的高度得到提升。这一环节教师更好的解读了木版年画的知识,增加了教师知识的贮备。
2.整合内容
内容匮乏,教学不够深入,而随着内容的充实,又必须要对内容进行精炼概括,巧妙整合,保留下那些能在课堂中对教学最为有效的知识。木版年画虽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年画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和表达的内涵都反映了老百姓那种质朴、醇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作品的欣赏也离不开美术本体语言的范畴。因此,确定从色彩、纹样、造型、构图、题材、产地、寓意等方面探究木版年画,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主线,不但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还让整堂课变得非常有条理性。
二、依据学情定教学设计
1.依据学情,制定目标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潜在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年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年画在以前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就有了可行性。《木版年画》一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木版年画的定义,欣赏典型的木版年画作品。
(2)从色彩、构图、造型、纹样、寓意等方面感受木版年画的特色;探究年画的制作工艺。
(3)通过对木版年画的学习,引发学生关注我国木版年画这一民间传统美术。树立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基于教学目标归纳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初步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对木版年画作品进行评述。
2.巧设环节,灵活设计
欣赏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的,《木版年画》一课中年画的底蕴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可以发掘的教学内容也很多。从美术素养角度而言,学习美术既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又要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思考,木版年画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开来?在以前百姓的心理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去欣赏年画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感受年画的特色美。本课把初赏年画、再赏年画、探究评述三个环节作为主要教学环节。《木版年画》的教学环节设计,始终巧妙灵活的贯穿于学生探究木版年画的过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线。
三、过程升华,让学生成为评述的主角
1.创设情景,学生在年氛围中初识年画
课前导入环节,伴随着《春节序曲》那熟悉的旋律,营造年的氛围。学生动手贴春联、挂灯笼这些熟悉的习俗来装饰自己的家门,开场便把学生吸引到了浓浓的年氛围中。为年画的出场做好了氛围烘托。教师以山东方言的开场白,指明按山东农村习俗,还会用具有象征着丰收的玉米和辣椒来装饰。说明了老百姓喜欢寓意美好的东西来装饰家门,这一细节又为年画的象征意义做了铺垫。
2.引导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新课标“欣赏·评述”第三学段的学习活动建议指出,“以讨论、对比等方式,欣赏不同的绘画作品。”初赏年画环节中,通过对比年画作品与齐白石国画作品的不同,学生直观的感受了两种美术作品色彩、造型、构图、花纹、线条等方面的差异。目的在于指明欣赏的方向,让学生带着清晰的学习框架进行欣赏,对教学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3.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再赏环节中,打开年画原作,学生近距离发现了斑驳的色彩,钢劲的线条,丰富的纹样。很多学生又是初次见到手工印刷的年画原作,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本课采用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卡的形式,将木版年画的知识总结为色彩、造型、纹样、题材、产地、寓意六个专项,每小组合作探究一个专项。这样的设计不但利于学生针对问题去阅读知识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发挥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主动性。最终呈现出学生在评述环节中主动评述的局面。
4.竞赛评述,师生共同情感升华
笔者慢慢掀开蓝印花布,打开事先准备好等待被评述的年画作品,在学生的赞叹声中,一幅幅年画作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学生利用先前的经验和与新探究的知识在台上积极评述。“门神主要是辟邪的,所以外观比较威武强大”、“年画中的公鸡谐音是吉,代表着大吉大利,“年画在以前被称为是百科全书,艺人们会把民间流传的积极的故事创作成年画,鼓励人们积极生活”学生的评述流露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的评述,更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这一刻学生成为了评述的主角。
5.动手体验,让学生理解套色
为展示木版年画套色方法,我们将年画《刘海戏金蟾》的颜色分层,再把轮廓线减弱到虚线打印到菲林片上,然后每一小组完成一种颜色。最后叠加在一起,用灯箱照亮,清晰的还原木版年画的套色技法。同时让学生在涂色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
6.“珍视”传统,树立态度
课堂接近尾声,指明虽然木版年画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受到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木版年畫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把问题“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抛给学生,经过以上各个环节的铺垫,有学生说:“更多的了解年画知识,把年画传播下去,不让年画失传”。学生真切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同了对民间传统美术去继承与保护这一观念。达到了“欣赏·评述”的第三层面——培养学生“珍视”、“尊重”的态度。
总之,只要整合教學内容,依据学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能让学生成为欣赏评述学习的主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年画行动[M].中华书局,2011.10.
[2]朱敬东.“赏”有法,“悦”无限[J].中国美术教育,2013.3.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