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正以其直观形象、容量巨大、节省时间等优势迅速走进课堂,并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作为现代化教学工具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很多教师不论教材内容如何一律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至于过多的音像资料剥夺了他们的思考自由和想象空间,使之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无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我们都不能盲目使用,更不能忽略那些简单、实用、原生态、常规化的教学方法。
原生态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文化名词,本指那些未经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随着这个词的流行,近年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原生态教学。
原生态教学是相对于电化教学而言朴实无华的教学。具体是指以学生身边拥有的、可利用的现实材料为载体,以创设生动情景(真实或虚拟的)为突破口,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基本学习形式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特征是身临其境、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学习行为表现为观察、制作、想象、表演等全身心参与的动态化的学习。
可见,原生态是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土生土长的教学状态,与电化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原生态教学中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又是实践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参与了学习活动全过程。而多媒体教学中各种影音资料都是教师对教材加工处理的展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观众。因此,原生态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原生态呢?就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探索
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是学习生物最好的课堂。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必须引导他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探究、表达。如调查校园或家中的植物并尝试分类;观察身边的动物,并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描述出来。尤其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走进大自然还应当从广义上理解,比如教学生物圈的范围时,要引导他们想出最生动的学法——指着窗外的蓝天、远方的海洋、眼前的大地说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在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时,可引导学生看着窗外的一片草地或者几株小树说出“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另外,走进大自然还应当把学生引入生动的微观世界,如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水中的微小生物等。
二、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比起走进大自然来更实用、高效。因此,更便捷的做法是把生物或标本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研究、发现、质疑。比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可让每个小组拿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到课堂上(或者每小组发一件标本),反复利用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找出植物各器官并分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2、帮助理解“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即拿着这株植物让学生思考它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3、理解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它是由一个细胞发育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长成了根、有的地方长成了叶,进而理解细胞在分裂、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就是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这样一个细胞就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4、理解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如学习保护组织后,可让他们摸着这株植物,说出保护组织在“根、茎、叶的表面,由表皮细胞构成,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其他组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再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则可以拿一粒剖开的种子和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胚是植物的幼体,并指着植物的不同部位说出他们的关系:胚根将来发育成了根、胚轴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位、而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
三、通过想象进入丰富的生物世界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常常既不能到自然中去也无法把实物带进课堂。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学习、理解、表达生物知识和原理。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演
表演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学习活动中的表演是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现生物现象、过程、原理的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表演形式:一是独立表演。即自己通过动作和手势进行的比划和模拟,如“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可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把有用的物质拉进来,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推出去。二是分角色表演。对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原理可以分开角色配合表演。如组织细胞里的物质交换,可让全班同学扮演组织细胞,两个同学扮演红细胞,教室内走道即为毛细血管。让这两个同学在走道里慢慢走,其他同学则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主动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获得氧气,红细胞带走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表演组织细胞与血浆进行哪些物质交换——养料和废物。
2.制作
即通过制作模型理解生物的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可以让学生制作出细胞的模型。制作的过程既是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知识的过程。
3.画图
画图是理解生物结构和原理的重要方法。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记忆。如最基本的细胞结构模式图等可引导学生在课本空白处或练习本上画一遍。而本文的画图是广义的,包括对教材插图进行的各种动态化处理:演示,根据图中的结构原理演示生物现象,如营养物质在某个结构中的流动,可以用手指着图中的相关路线来叙述;扩充,对图片进行扩大化处理,如看到胃的图示后可让学生由胃向上或向下扩展画出整个消化系统的结构,由肾脏延伸出整个泌尿系统的结构;放大,为深入理解某处细微结构对图片进行局部放大,如看到小肠的整体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画出小肠壁的结构图,包括皱襞、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等。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二点:一是原生态教学决不是一张嘴、一支粉笔、素面朝天、机械死板的教学,而是根据现有条件而进行的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教学;二是原生态教学不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反在教学中不仅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解除疑惑,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设计能够表达自己理解的课件,或者说出自己的展示设想,如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让红色小球代表氧气并进入毛细血管,蓝色小球代表二氧化碳从血管进入肺泡)。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从教材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条件,动手、动脑、探究、交流,再适当配合电化教学(如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的视频),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 杨 子)
原生态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文化名词,本指那些未经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随着这个词的流行,近年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原生态教学。
原生态教学是相对于电化教学而言朴实无华的教学。具体是指以学生身边拥有的、可利用的现实材料为载体,以创设生动情景(真实或虚拟的)为突破口,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基本学习形式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特征是身临其境、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学习行为表现为观察、制作、想象、表演等全身心参与的动态化的学习。
可见,原生态是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土生土长的教学状态,与电化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原生态教学中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又是实践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参与了学习活动全过程。而多媒体教学中各种影音资料都是教师对教材加工处理的展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观众。因此,原生态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原生态呢?就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探索
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是学习生物最好的课堂。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必须引导他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探究、表达。如调查校园或家中的植物并尝试分类;观察身边的动物,并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描述出来。尤其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走进大自然还应当从广义上理解,比如教学生物圈的范围时,要引导他们想出最生动的学法——指着窗外的蓝天、远方的海洋、眼前的大地说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在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时,可引导学生看着窗外的一片草地或者几株小树说出“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另外,走进大自然还应当把学生引入生动的微观世界,如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水中的微小生物等。
二、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比起走进大自然来更实用、高效。因此,更便捷的做法是把生物或标本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研究、发现、质疑。比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可让每个小组拿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到课堂上(或者每小组发一件标本),反复利用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找出植物各器官并分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2、帮助理解“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即拿着这株植物让学生思考它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3、理解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它是由一个细胞发育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长成了根、有的地方长成了叶,进而理解细胞在分裂、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就是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这样一个细胞就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4、理解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如学习保护组织后,可让他们摸着这株植物,说出保护组织在“根、茎、叶的表面,由表皮细胞构成,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其他组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再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则可以拿一粒剖开的种子和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胚是植物的幼体,并指着植物的不同部位说出他们的关系:胚根将来发育成了根、胚轴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位、而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
三、通过想象进入丰富的生物世界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常常既不能到自然中去也无法把实物带进课堂。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学习、理解、表达生物知识和原理。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演
表演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学习活动中的表演是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现生物现象、过程、原理的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表演形式:一是独立表演。即自己通过动作和手势进行的比划和模拟,如“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可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把有用的物质拉进来,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推出去。二是分角色表演。对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原理可以分开角色配合表演。如组织细胞里的物质交换,可让全班同学扮演组织细胞,两个同学扮演红细胞,教室内走道即为毛细血管。让这两个同学在走道里慢慢走,其他同学则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主动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获得氧气,红细胞带走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表演组织细胞与血浆进行哪些物质交换——养料和废物。
2.制作
即通过制作模型理解生物的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可以让学生制作出细胞的模型。制作的过程既是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知识的过程。
3.画图
画图是理解生物结构和原理的重要方法。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记忆。如最基本的细胞结构模式图等可引导学生在课本空白处或练习本上画一遍。而本文的画图是广义的,包括对教材插图进行的各种动态化处理:演示,根据图中的结构原理演示生物现象,如营养物质在某个结构中的流动,可以用手指着图中的相关路线来叙述;扩充,对图片进行扩大化处理,如看到胃的图示后可让学生由胃向上或向下扩展画出整个消化系统的结构,由肾脏延伸出整个泌尿系统的结构;放大,为深入理解某处细微结构对图片进行局部放大,如看到小肠的整体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画出小肠壁的结构图,包括皱襞、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等。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二点:一是原生态教学决不是一张嘴、一支粉笔、素面朝天、机械死板的教学,而是根据现有条件而进行的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教学;二是原生态教学不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反在教学中不仅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解除疑惑,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设计能够表达自己理解的课件,或者说出自己的展示设想,如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让红色小球代表氧气并进入毛细血管,蓝色小球代表二氧化碳从血管进入肺泡)。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从教材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条件,动手、动脑、探究、交流,再适当配合电化教学(如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的视频),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