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意互转”揣摩文章言语意图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初步形成一定的言语揣摩能力。为达成此能力,可以从言意理论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其中“言意互转”是揣摩文章言语意图的一条最佳路径。针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读文知‘言’”“厘清脉络”“揣摩妙处”“立‘象’化‘言’”“言语重构”四个方面给学生做言语揣摩的示范,让学生学习、领会言语揣摩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文章言语的自主揣摩。
  【关键词】言语揣摩;言语意图;言语重构
  【作者简介】杜万彬,中学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教为不教’教学观下小学语文‘全程自主学习’”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YZ-c/2018/26)
  什么是“言意互转”?“言意互转”是言意理论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言语作品的形成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而对于读者或学习者来说则相反,是由“言”到“意”的转换。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言”“意”互转的方法和技巧,而“言意互转”是学生揣摩文章言语意图的最佳路径。因为“言意互转”揭示了言语作品生成和解读的根本路径,顺着路径能最大限度地走进文心和作者内心,进而能够很容易地揣摩出文章或是作者的言语意图。言意理论认为,言语作品的产生过程为由“物”生“意”,由“意”生“象”,由“象”生“言”,这里的“生”是转换的意思。解读作品就是这个过程的反向操作。学生学习文章,其实质是揣摩“言”在明“象”和在达“意”中的作用、技巧,不是得意忘言,而是为了得意而知言、学言[1]。阅读是读者凭借自身对“物”的体察去理解语言中无法避免的“不逮”和作者有意隐于言辞之后的重旨与复意。若非如此,作品“言”之所隐,读者又怎能知道?
  因此,揣摩言语意图,其实是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要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为什么要揣摩作者的言语意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提到:知识不会凭空得到,习惯也不会凭空养成,而必须有所凭借;揣摩文章的言语意图既能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又能学到言语的表达方法[2]。如今教师所凭借的,是语文教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图理解教材中排列的文章,揣摩文章中句子的含义,学习揣测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才正确而精密,从而学到写作的知识。对阅读教学来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言语揣摩方法并尝试自主揣摩文章非常必要,这既能让学生读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图,又能让学生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图。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怎样的“教”,才能实现不需要教?对小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最好的“教”。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哪些示范?下面笔者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一谈文章言语揣摩中的思与行。
  一、读文知“言”
  要揣摩作者的言語意图或作者的言外之意,首先应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解读文章应“据言寻义”,而“据言”的前提是知“言”,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学习一篇文章,学生连主要内容都弄不清楚,那“寻义”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解决识字,理解词语,读通、读顺文章三项任务,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二是通过询问确认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在内容归纳上有困难,教师可以给学生搭支架来降低难度。如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1.下岗的乔依()老妇人修好汽车;2.老妇人被乔依感动,又()了女店主;3.女店主非常()她的丈夫乔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乔依帮助了老妇人,其实就是在帮助()。当然,支架的搭建要有一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要让学生掌握归纳内容的方法。这个支架的设计是让学生知道,归纳内容可以从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来概括,支架的填空既是对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概括方法的渗透。
  二、厘清脉络
  厘清文章的脉络,是指厘清文章的文脉和“意脉”。言意理论认为,言由心生。这里的心是指作者的情感、思想、“作意”等。也就是说,“言”是“意”的载体,是“意”的表现形式。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思路,即文脉;也要让学生看出隐蔽在思路中的情感、心意,即“意脉”。引导工作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落实。
  (一)厘清文脉和“意脉”
  厘清文章的“意脉”是指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言语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本课想表达的是人间有真爱、好人有好报这个“意”。为表达这个“意”,作者选用了三件事,每件事所隐含的“意”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三件事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意”。这个过程既是对“意脉”的梳理,也是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梳理。具体实施时,可以借助给文章划分段落的形式来完成。笔者的做法是:1.让学生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并写出作者的言外之“意”;2.进行逻辑段归纳——把内容联系紧密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支架进行帮扶,例如根据划分好的段落和作者的“言外之意”,尝试在括号内写出段意。
  第一段( 1~8 ):()。(乔依的无私真爱)
  或是给出段意,让学生归纳相应的自然段,并写出作者的意图,即“言外之意”。
  第一段()失业的乔依无偿帮助了一位老妇人修好汽车。()
  通过支架的帮扶,学生就会对文章的文脉和“意脉”一清二楚。
  (二)发现独特的表达方式
  除了厘清文脉和“意脉”,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通过对人物言语、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因此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文章在刻画人物(意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着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写?也可以和学生之前学过的人物写法进行比较。比如本课课文在描写乔依时从几个方面刻画人物?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其他人物的?其他课文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学生能掌握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并理解恰当的写作手法能对人物刻画起到绝妙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从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业务素质与图书馆发展等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员在创新时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员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培养,是创建
读了李维秀医师关于“内证实验”的争鸣文章《何谓内证“实验”》(本刊2006年第3期),感觉有几个事需要说明一下。
拥有悠久历史的亚太地区曾创造了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灿烂文明。传统医药即是亚太文明中一枝历久弥新的奇葩。它滋养、保护着亚太地区各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灵生息繁衍,战胜瘟
目前,我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从倡议阶段向具体实施阶段迈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猜角色、读目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高考全国卷命题的转型与之形成合力,对语文教学提出向任务群转向的新要求。针对这一新要求,文章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策略的探究为切入点,提出将多元媒介与多元主体的参与作为基础,为任务群的实践设置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坚持语文特性的思辨与表达,切实提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实现对该任务群及语
绘制诗歌思维导图,通过梳理诗歌内容确定主干分支,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词句解读的基础上,明确关键词,以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感悟意象意境,细化导图内容,进行审美鉴赏与
统整课程资源,立足单元起始,规划课程设计,整体构筑整个单元的内核体系,细化课时分配。在以上的统摄中,借力类比与对比,先行组织、开山引路,在整体化教学设计中,开启不等式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的一节概念课,很多教师都曾研究过此课。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仅限于教材内容,没能从学生的视角深入思考教学,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次建立
【摘 要】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部分初中教师由于对函数概念的历史缺乏了解,掌握的有关史料有限,对数学史教育价值的理解不够到位,因而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在教学中重构函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难以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从“解析式说”到“变量依赖说”,再到“变量对应说”的自然发展过程,最终实现数学史的多元教育价值。研究者按照“聚焦与准备”“研讨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整理与写作”的前三个环节,开展初中函
在数学微专题中融入问题链教学的理念,通过对"认知冲突链""思维导向链""内化提升链""拓展深入链"的有序设计,进而推动传统课堂的转型,促使学生的学习从"想学"到"学会""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