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阅读主体
中国分类号:G633.33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努力给学生拓展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空间,符合新课改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呢?
一、教师必须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
教师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阅读,了解古圣今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著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给学生开具一份代表古今中外必读书单,特别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激发他们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优秀的文化兴趣。开列书单,能够树立学生的人文历史、科学意识、时代意识。作为学校管理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用读书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净化校园,更能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文明洗礼。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更主要的是学生提高高品位的阅读信仰,为学生人格、志向、情趣打下精神的底色,无疑会影响学生一生。
二、放飞学生的思想,把书本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互动导读、鼓励探讨、将学生引入阅读,让读者和作者、生活和文本互动起来。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例如朗读和吟诵可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提高对语言艺术的 欣赏能力卻速读不够;而默读速读讲求速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却又容易忽视字词的正确读音;精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字词篇章的布局构思,却没有略读的面广,因此,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不一而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教师也要及时充电,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并能灵活地融入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在实践中运用。阅读的本质是要实现用语言符号去体验、感悟、理解、评价、鉴赏作品,阅读需要真诚地与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需要健全导读功能,建立导读机制,研究导读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导读、导思、导论,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阅读主体
中国分类号:G633.33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努力给学生拓展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空间,符合新课改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呢?
一、教师必须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
教师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阅读,了解古圣今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著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给学生开具一份代表古今中外必读书单,特别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激发他们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优秀的文化兴趣。开列书单,能够树立学生的人文历史、科学意识、时代意识。作为学校管理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用读书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净化校园,更能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文明洗礼。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更主要的是学生提高高品位的阅读信仰,为学生人格、志向、情趣打下精神的底色,无疑会影响学生一生。
二、放飞学生的思想,把书本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互动导读、鼓励探讨、将学生引入阅读,让读者和作者、生活和文本互动起来。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例如朗读和吟诵可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提高对语言艺术的 欣赏能力卻速读不够;而默读速读讲求速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却又容易忽视字词的正确读音;精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字词篇章的布局构思,却没有略读的面广,因此,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不一而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教师也要及时充电,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并能灵活地融入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在实践中运用。阅读的本质是要实现用语言符号去体验、感悟、理解、评价、鉴赏作品,阅读需要真诚地与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需要健全导读功能,建立导读机制,研究导读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导读、导思、导论,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