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得和养成的重要场所。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新世纪进行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4年4月起,我校“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广西教育科研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立项,开始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以礼仪教育作为突破口,开发礼仪教育校本教材,构建现代文明和谐校园,打造本校办学特色。
一、 开展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
我校开展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礼仪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相结合
1.回归生活实践。礼仪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把礼仪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认知礼仪行为,进行礼仪观念内化,参与礼仪实践,把礼仪观念外化为礼仪行为,进而优化礼仪行为。
2.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开展礼仪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沟通,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进步。
3.增加学生自我体验。心理学表明:人们对于仅仅看到或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对亲身经历的事情能记住80%。增加学生亲身体验是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父母”、“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各行各业劳动者”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开展“我与集体”、“我与社区”、“我与法律”、“我与祖国”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展“我与环境”、“我与资源”等体验活动,学习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礼仪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体验、修养和完善。
4.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习“礼仪”,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言行是内心的表现,从内心尊重人,礼仪言行才会得体,也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5.以培养人格为核心。礼仪是人格的体现,礼仪教育应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核心,培养正确观念和健康情感,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如:学生懂得社会公德和日常礼仪的基本知识,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就会自觉地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礼仪教育需要技能训练,但不能单纯技能化。
(二) 礼仪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现代礼仪教育应继承发扬中华礼仪传统的精华,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当今时代由于市场经济带来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不少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言行粗野无礼,无视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这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应的。只有教学生学会有礼待人,养成自觉讲礼仪的好习惯,才能与时代发展适应。
为此,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礼仪意识,使学生懂得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必然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培养学生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实践礼仪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礼仪技能,让学生反复实践而掌握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礼仪品质,使学生把礼仪素养变为人格品质。进行礼仪教育,我们遵循五条原则:(1)实践原则,通过礼仪实践提高礼仪素养;(2)渗透原则,通过校园生活、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渗透礼仪教育;(3)观察原则,校领导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如进校门见老师问好,见小朋友打招呼;课间怎样与小朋友游戏、怎样与老师交谈等,为学生设置一个成长资料袋;(4)评价原则,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礼仪行为;(5)自主原则,给教师自主权,因材施教,创新礼仪教育形式。
(三) 礼仪教育与心理发展相融合
学生行为表现的差异有些源于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有些来自先天,有些来自后天,礼仪意识就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礼仪,就要耐心不断地教育。礼仪教育与心理教育同构共建,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淡化“教育”痕迹,达到“润物”的境界。
(四) 礼仪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父母的言行举止,社区的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因此,礼仪教育应当优化礼仪教育大环境,构建以学校礼仪教育为主体、家庭礼仪教育为基础、社区礼仪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提高学生礼仪修养和实践能力。
二、 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在礼仪教育实践中进行努力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新规范的校本化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其中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依据。我们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原则,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实践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实现礼仪教育校本化。
1.制定校本礼仪常规。针对本校学生们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南宁市新阳路小学礼仪常规”,从“严、礼”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严为治校之本”——严肃校纪,严格行为规范,严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升旗仪式,集合集会,早操列队,午休用餐,上学放学,课堂纪律等,统一要求,狠抓到底,毫不松懈。“礼为待人之本”——仪表大方,举止文明,衣冠整齐,精神饱满,待人热情有礼,友好尊重,说话亲切流利。我们从实际交往需要出发,选取最基础的使用率较高的十项礼仪规范,制定“十项礼仪规则”及“十项守纪规则”,并且加以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体现我校管理与教育特色。
2.校本礼仪教材分年段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校依据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渐进性的原则,对校本礼仪教材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抓好低、中、高年级的礼仪教育。低年级学生的交往主要是近亲交往、师生交往和伙伴交往,礼仪教育重点放在升旗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称谓礼仪与问候礼仪上;中年级礼仪教育的内容有所加深,范围有所扩大,要求有所提高,重点放在校园礼仪、集体交往礼仪、餐桌礼仪、做客礼仪等;高年级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交往礼仪。
3.创新礼仪教育方法。礼仪规范的落实,不能仅依赖于强制服从和技能训练,我们坚持新的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人格素质,消除不良行为习惯:(1)创设重复良好礼仪行为的环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2)提供良好的身边榜样;(3)让学生明确礼仪践行的意义、目的和阶段要求;(4)让学生懂得坏习惯的害处,增强根除坏习惯的信心。对于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采取师生互动的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礼仪习惯的重要性;(2)与学生一起讨论具体礼仪规范;(3)进行真实、形象的榜样教育;(4)及时科学地评估、引导、巩固。
(二) 整合多种礼仪教育资源
1.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礼仪教育资源。学科教学中,从学生课堂常规、尊师礼仪着手,要求学生上下课起立、鞠躬和老师互道问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如《孔融让梨》等课文就包含礼仪教育。这些学科礼仪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2.开发校内外的礼仪教育资源。开发校内外礼仪教育的资源,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有针对性地运用和宣传具体人和事,生动感染和有效教育学生。例如,开展孝敬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孝敬有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 就社会而言,孝敬应讲求推恩,就是把爱父母的感情推及社会其他人。开展争当 “孝敬父母的好儿童” “礼仪之星”等活动,我校要求学生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比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向周围熟悉的人说声“你好”! 对求助者、贫困者表示应有的同情和关注等。开发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我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学生、教师和共建单位畅谈礼仪教育的沙龙,交流礼仪教育的经验、做法。
3.构建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校园文化对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校园设立礼仪专题的板报、宣传栏、壁画、名人名言名诗、提示语等,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感受校园环境对个人礼仪素养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礼仪言行,做到与校园环境的融合。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我校被城区政府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体验基地。我校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举办文明礼仪的宣传画展、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礼仪培训等丰富多彩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参加。这样创造校园文化氛围,既满足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提升家长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灵净化,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建设。
(四) 评价手段有利于检测礼仪教育实效性
为检测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我校实施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采取成长记录、写心得体会、家长座谈以及礼仪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五维”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阶段化,分为低、中、高年段标准;对于同一个年段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反复实践,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这样,可以使礼仪教育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人文性。
三、 礼仪教育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促进了我校全面健康发展,既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也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礼仪教育所倡导“见到纸屑弯弯腰”“遇到老师有礼貌”“爱绿护绿自觉行”“尊老爱幼添美德”,已逐渐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树立了争做文明小公民的意识,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南宁市先进单位,广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我校承办南宁市、西乡塘城区教育系统“我爱南宁‘五个一’活动”启动仪式及其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兄弟学校的领导及大队辅导员前来观摩;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得到团中央领导的肯定;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南宁日报》、《南国早报》、《小博士报》等媒体报道了我校礼仪教育成果。
今后,我校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进一步完善校本礼仪教材内容体系,构建良好的礼仪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礼仪教育方式方法,进而打造本校教育特色。(此成果获“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第6届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 特等奖)
(责编李景和)
一、 开展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
我校开展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礼仪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相结合
1.回归生活实践。礼仪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把礼仪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认知礼仪行为,进行礼仪观念内化,参与礼仪实践,把礼仪观念外化为礼仪行为,进而优化礼仪行为。
2.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开展礼仪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沟通,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进步。
3.增加学生自我体验。心理学表明:人们对于仅仅看到或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对亲身经历的事情能记住80%。增加学生亲身体验是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父母”、“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各行各业劳动者”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开展“我与集体”、“我与社区”、“我与法律”、“我与祖国”等体验活动,学习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展“我与环境”、“我与资源”等体验活动,学习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礼仪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体验、修养和完善。
4.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习“礼仪”,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言行是内心的表现,从内心尊重人,礼仪言行才会得体,也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5.以培养人格为核心。礼仪是人格的体现,礼仪教育应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核心,培养正确观念和健康情感,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如:学生懂得社会公德和日常礼仪的基本知识,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就会自觉地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礼仪教育需要技能训练,但不能单纯技能化。
(二) 礼仪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现代礼仪教育应继承发扬中华礼仪传统的精华,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当今时代由于市场经济带来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不少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言行粗野无礼,无视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这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应的。只有教学生学会有礼待人,养成自觉讲礼仪的好习惯,才能与时代发展适应。
为此,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礼仪意识,使学生懂得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必然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培养学生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实践礼仪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礼仪技能,让学生反复实践而掌握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礼仪品质,使学生把礼仪素养变为人格品质。进行礼仪教育,我们遵循五条原则:(1)实践原则,通过礼仪实践提高礼仪素养;(2)渗透原则,通过校园生活、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渗透礼仪教育;(3)观察原则,校领导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如进校门见老师问好,见小朋友打招呼;课间怎样与小朋友游戏、怎样与老师交谈等,为学生设置一个成长资料袋;(4)评价原则,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礼仪行为;(5)自主原则,给教师自主权,因材施教,创新礼仪教育形式。
(三) 礼仪教育与心理发展相融合
学生行为表现的差异有些源于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有些来自先天,有些来自后天,礼仪意识就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礼仪,就要耐心不断地教育。礼仪教育与心理教育同构共建,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淡化“教育”痕迹,达到“润物”的境界。
(四) 礼仪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父母的言行举止,社区的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因此,礼仪教育应当优化礼仪教育大环境,构建以学校礼仪教育为主体、家庭礼仪教育为基础、社区礼仪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提高学生礼仪修养和实践能力。
二、 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在礼仪教育实践中进行努力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新规范的校本化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其中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依据。我们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原则,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实践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实现礼仪教育校本化。
1.制定校本礼仪常规。针对本校学生们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南宁市新阳路小学礼仪常规”,从“严、礼”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严为治校之本”——严肃校纪,严格行为规范,严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升旗仪式,集合集会,早操列队,午休用餐,上学放学,课堂纪律等,统一要求,狠抓到底,毫不松懈。“礼为待人之本”——仪表大方,举止文明,衣冠整齐,精神饱满,待人热情有礼,友好尊重,说话亲切流利。我们从实际交往需要出发,选取最基础的使用率较高的十项礼仪规范,制定“十项礼仪规则”及“十项守纪规则”,并且加以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体现我校管理与教育特色。
2.校本礼仪教材分年段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校依据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渐进性的原则,对校本礼仪教材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抓好低、中、高年级的礼仪教育。低年级学生的交往主要是近亲交往、师生交往和伙伴交往,礼仪教育重点放在升旗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称谓礼仪与问候礼仪上;中年级礼仪教育的内容有所加深,范围有所扩大,要求有所提高,重点放在校园礼仪、集体交往礼仪、餐桌礼仪、做客礼仪等;高年级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交往礼仪。
3.创新礼仪教育方法。礼仪规范的落实,不能仅依赖于强制服从和技能训练,我们坚持新的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人格素质,消除不良行为习惯:(1)创设重复良好礼仪行为的环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2)提供良好的身边榜样;(3)让学生明确礼仪践行的意义、目的和阶段要求;(4)让学生懂得坏习惯的害处,增强根除坏习惯的信心。对于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采取师生互动的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礼仪习惯的重要性;(2)与学生一起讨论具体礼仪规范;(3)进行真实、形象的榜样教育;(4)及时科学地评估、引导、巩固。
(二) 整合多种礼仪教育资源
1.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礼仪教育资源。学科教学中,从学生课堂常规、尊师礼仪着手,要求学生上下课起立、鞠躬和老师互道问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如《孔融让梨》等课文就包含礼仪教育。这些学科礼仪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2.开发校内外的礼仪教育资源。开发校内外礼仪教育的资源,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有针对性地运用和宣传具体人和事,生动感染和有效教育学生。例如,开展孝敬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孝敬有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 就社会而言,孝敬应讲求推恩,就是把爱父母的感情推及社会其他人。开展争当 “孝敬父母的好儿童” “礼仪之星”等活动,我校要求学生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比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向周围熟悉的人说声“你好”! 对求助者、贫困者表示应有的同情和关注等。开发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我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学生、教师和共建单位畅谈礼仪教育的沙龙,交流礼仪教育的经验、做法。
3.构建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校园文化对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校园设立礼仪专题的板报、宣传栏、壁画、名人名言名诗、提示语等,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感受校园环境对个人礼仪素养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礼仪言行,做到与校园环境的融合。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我校被城区政府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体验基地。我校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举办文明礼仪的宣传画展、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礼仪培训等丰富多彩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参加。这样创造校园文化氛围,既满足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提升家长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灵净化,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建设。
(四) 评价手段有利于检测礼仪教育实效性
为检测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我校实施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采取成长记录、写心得体会、家长座谈以及礼仪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五维”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阶段化,分为低、中、高年段标准;对于同一个年段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反复实践,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这样,可以使礼仪教育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人文性。
三、 礼仪教育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促进了我校全面健康发展,既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也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礼仪教育所倡导“见到纸屑弯弯腰”“遇到老师有礼貌”“爱绿护绿自觉行”“尊老爱幼添美德”,已逐渐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树立了争做文明小公民的意识,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南宁市先进单位,广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我校承办南宁市、西乡塘城区教育系统“我爱南宁‘五个一’活动”启动仪式及其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兄弟学校的领导及大队辅导员前来观摩;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得到团中央领导的肯定;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南宁日报》、《南国早报》、《小博士报》等媒体报道了我校礼仪教育成果。
今后,我校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进一步完善校本礼仪教材内容体系,构建良好的礼仪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礼仪教育方式方法,进而打造本校教育特色。(此成果获“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第6届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 特等奖)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