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动脉栓塞及刮除术治疗骶髂骨骨巨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多侵犯长骨末端,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多见。约5%的GCT发生于扁骨,以骨盆最多。骨盆和骶骨的GCT因局部解剖复杂,治疗极为困难。有报道对于骶骨和髂骨部位的GCT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AE)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4],2002年10月我们对1例累及骶骨和髂骨部位的GCT患者应用SAE和刮除植骨术的方法治疗,随访9年,无复发转移且肢体功能正常,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组织缺损是外科临床的一种常见情况,造成组织缺损的原因很多,如创伤、肿瘤、先天性因素等。根据组织缺损的部位、内容及大小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缝合、皮瓣转移、材料替代等。植入材料替代缺损的组织是目前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和发展方向。替代材料可分为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其中合成材料又分为不可降解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前者如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后者如聚乳酸、聚乙醇酸等。天然材料为可降解材料,是生物材料
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或进行前列腺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是否有必要性,在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分析穿刺前行DRE及TRUS的必要性,报道如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早在1839年就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对OPLL展开了系统研究。国内有关OPLL的临床报告最早发表于1985年。历经多年,OPLL成因及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但从临床诊治角度,人们对OPLL的类型、发病特点及相关治疗理念
目的通过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的原因,探讨确定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7岁。患者首次手术距再手术时间4个月至24年,平均3.9年。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CT和MRI。首次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20例患者中,14例合并颈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O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临床引起颈脊髓压迫症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颈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约25%伴有不同程度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多数颈椎OPLL患者症状轻微,但在外伤后可突然加重,出现神经功能急剧恶化。颈椎OPLL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方法选择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将讨论颈椎OPLL相关诊断要点及各种术式优缺
创伤尤其是交通事故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据WHO和世界发展银行报告,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伤,而交通事故致伤人数则高达5000万人。卫生部2007年8月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70万~75万人因创伤死亡,约占年度死亡总人数的9%,在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而在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性死亡是第一位的死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创伤而就医约6200
患者 男性,58岁,因"右中腹疼痛1周"于2011年6月28日入院,患者无发热、腹胀、恶心、呕吐。体检:腹不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中腹可见半球状隆起,直径120 mm,与周围脏器关系不明确,有压痛。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右中腹可见96 mm×94 mm×85 mm实性中等回声包块,与肝脏、右肾、胰头界限尚清,外形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区;左上腹可见68 mm×65 mm×60
目的探讨间接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42例;年龄37~74岁,平均52.1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32.1个月。患者分别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板切除组,19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扩大成形组,33例)、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组,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Ⅴ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为确定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清扫Ⅴ区淋巴结的指征寻找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11月资料完整的1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91例;年龄8~87岁,中位年龄38.5岁。每个病例至少行一侧Ⅱ~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3例行Ⅰ~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用χ2检验对患者年龄、性别、术
世界范围的脏器极度短缺已成为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更加突出。随着移植和脏器保存技术的提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的术后移植物存活率已接近于有心跳供体器官,DCD再次引起世界移植界的广泛关注[1]。目前我国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主要是死囚器官捐献,这一来源途径受到国际移植界以及人权组织的广泛质疑,使得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