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使用的系统性分析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银行确立伊始后其业务骤增,有关网络银行使用的研究相应增加,但学者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一研究领域突破各学科界限并导致分散的结论。为此,本文系统地识别、回顾和分析有关网络银行使用主题的文献,揭示这一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理论、观点、趋势和不足。研究结果显示影响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关键因素是感觉易用性,使用成本、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等。问卷调查相比其他分析技术手段被更广泛地采用,网络银行使用的研究趋势已经从描述型研究转向理论型研究,比较分析理论或模型的有效性正成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 网络银行;使用;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54-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的应用快速增长,颠覆了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为用户的金融交易提供诸多新的渠道、分析和决策方式(X. Luo等,2010)。网络银行允许用户超越时间和空间独立地实时进行金融交易,并为用户提供海量的金融产品信息和搜索服务,满足用户的异质化需求。
  一、文献选择
  本文的网络银行(Internet Bank,IB)界定有别于电子银行(Electronic Bank),IB只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形式,电子银行还涵盖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动取款机。本文排除与电子银行业务中其他主题相关的文献,仅研究网络银行使用主题的相关文献。IB使用的研究综合了四个研究领域:信息技术,金融,营销,服务管理(Akinci等,2004)。因此,本文在这四个领域中有影响力的相关数据库搜索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Emerald Fulltext、Springer link、JSTOR 、WorldSciNet、Taylor & Francis、EBSCO。采用以下标准搜索并选择文献:第一,因IB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关网络银行使用研究的第一篇文献发表于1998年,所以文献来源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第二,为确保相关文献不被遗漏,英文文献用关键词“Internet bank adoption”和“Online bank adoption ”搜索论文的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文文献分别使用“网络银行使用”、“网络银行采用”、“网上银行使用”、“网上银行采用”、“使用网络银行”和“使用网上银行”搜索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第三,学界和业界普遍使用学术期刊获取信息和传播新成果,学术期刊代表最高水平,所以会议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教材不在选择文献来源范围之内,图书评论、社论和意见陈述等类似的非学术性文献也不予考虑。国外文献主要包括不同类型期刊的同行评审、已发表的英文全文版本。文献也包括非同行评审的论文,因为它包含编辑的评论价值;国内文献仅选择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论文。
  二、文献分析
  (一)用户视角的文献分析
  1、描述型文献。
  描述型研究分为描述性非实证研究和描述性实证研究。描述性非实证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性和说明性文章,文献没有实证数据分析。文献综述是对已发表的文献和报道进行评述,没有实证结果。概念性文章叙述理论架构、模型或理论,一般情况下,这类文献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使用IB的驱动因素和障碍。说明性文章是以现实生活中IB使用的案例做新闻式的报告。样本文献中18篇文章被列为描述非实证研究型,占所有文献(177篇)的11%。描述型非实证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包括Sathye(1999)、Liao等(2002)、Gerrard 等(2006)的论文。Sathye(1999)是最早研究网络银行使用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安全问题、缺乏对IB的认识和不合理的价格是阻碍澳大利亚用户使用IB最主要的因素。
  描述型实证研究凭借诸如案例设计、焦点小组、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实验室等技术分析手段探究IB使用的经济现象。样本文献中采用案例分析的仅包括O'Reilly等(2001)和Peffers等(2002)的两篇文献。两篇文献通过案例探讨了激励现有客户使用IB的策略、因素和预期。焦点小组(Focus groups)讨论由研究者选定和组织一组人员就IB使用主题进行讨论和评述,焦点小组成员通常包括IB的使用用户。例如,Black等(2002)采用焦點小组分析方法探究英国用户使用IB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IB的使用受到态度、传递渠道特性和机构特征的影响,并且用户认为产品-传递渠道的相互作用以及消费-传递渠道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Howcroft 等(2003)通过焦点小组分析得出用户信任是一个特别具有影响力的因素。
  2、理论型研究。
  只考虑影响因素与IB使用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用户的决策和动机。譬如根据描述型文献研究,安全的担忧对IB使用意图有负面影响,也就是,那些高度关注安全问题的用户不大可能使用IB。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使用IB,他们忽视安全问题是由于IB其他的益处,例如可用性和便捷性。因此,描述型研究不能解释在安全担忧的情况下IB使用增加的现象。鉴于此,研究IB使用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必须引入,为诠释IB使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相较于描述型研究,理论型文献试图揭示IB使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该类研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和预测IB使用的现象。
  研究IB使用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DOI)、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分解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整合用户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us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UTAUT)。   TRA和TPB理论都假设行为意图驱动使用行为,行为意图是受行为和主观规范影响的态度的函数。主观规范是一个人对行为是否应该完成的认知,它激励一个人必须符合对个人比较重要的人的意见。TRA经常用来解释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意图,TPB不同于TRA,TPB将综合行为控制纳入个人信念的认知当中,个人信念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一个特定结果非常关键。总而言之,这两个理论都遵循“态度—行為”的基本范式:行为意图决定行为,态度控制行为意图,而意图又影响态度。最早运用理论研究IB使用现象的是Tan等人(2000),他们结合TRA和TPB全面分析了个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使用IB 意图的影响。国内戴卓等(2010)采用TPB分析IB用户的行为,他们认为影响用户使用IB意图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
  创新扩散理论(DOI)认为IB使用作为一种社会结构随着时间流逝会通过各种渠道、尤其一些人口而扩散。该理论认为IB使用率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譬如超时代技术的相对优势,与现有系统和技术的兼容性,测试新技术的壁垒和创新的复杂性等。DOI是最早用于研究IB使用的理论之一,最早采用该理论分析用户使用IB影响因素的学者是Liao等人(1999),作者采用DOI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IB用户的使用情况,结论揭示了对技术和感知行为控制的态度是未来使用IB意图最重要的指示器。DOI与其他理论结合分析(尤其TPB)被视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方式,例如Lin(2011)的研究表明相对优势、相容性、完整性和整体性显著影响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类似的研究还包括 Zolait 等(2009)、 Al-Majali (2011)的文献。最新基于DOI理论的研究是Montazemi等人(2015)的文献,作者采用MASEM(meta-analytic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方法分析了IB事前和事后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感觉易用性、感觉有用性、信任、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等因素与IB使用成线性关系,但这些因素影响IB事前和事后使用的重要性不同。
  技术接受模型(TAM)用来预测和诠释用户如何接受和使用技术,该模型认为用户的IB接受行为主要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可以定义为在多大程度上用户认为使用一个特定的系统将提高他的工作表现。感知易用性是指在何种程度上用户认为使用特定的系统会没有努力。同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将决定一个人的使用意图,感知有用性直接影响感知易用性。TAM通常被认为最有影响力和运用频率高的分析IB使用的理论,TAM对IB使用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有用和普适的视角,这类论文几乎占所有理论型文献(119篇)的40%(47篇)。运用TAM分析IB使用现象较有影响力的是Suh 等人(2002)的文献,作者认为信任是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信任相比于感知易用性对用户的态度有更多的直接影响,感知易用性对客户的实际使用相较于信任有更大的效果。国内的吴晓云、焦勇兵(2008)运用TAM分析从上海等地收集的969份问卷,结论显示:感知风险、信任是网络银行使用意图的关键因素,网络银行的有用性、易用性、顾客的自我效能和银行的便利条件对网络银行的使用意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邵兵家等(2006)则从企业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重庆15家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和部分MBA学员的有效问卷,利用TAM模型分析企业使用IB的影响因素,他们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企业的组织准备情况这三个因素较系统信任和法律支持这两个因素对企业使用IB的影响更显著,而感知风险、主观规范和外部压力对IB使用意图并没有直接影响。
  3、比较型。
  比较型研究是近几年研究IB使用的热点,其样本文献共41篇,占所有样本文献的23%。此类研究关注IB使用的人群,传递渠道及理论的比较分析,其中比较人群的文献占比较型文献总数的近50%,比较理论和渠道的研究文献各占25%。针对特定目标人群比较研究的动机基于这样的认识:由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技术的变化等,分类标准不同的IB用户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经典的比较人群研究是Sayar 等(2007)的文章。他们首先从用户维度比较分析了英国和土耳其IB使用的情况,其次,他们比较这两个国家IB服务情况。该文献认为影响这两个国家IB使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土耳其的银行提供更广泛的服务,而英国的IB拥有更优良的技术基础设施,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土耳其银行技术偏好是它们最主要的区别。Im 等人(2011)贡献了另一篇经典的比较人群研究文献,作者采用UTAUT模型比较了韩国和美国的IB用户,研究表明美国IB客户的努力期望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更大。国内的邵兵家和杨霖华(2008)也贡献一篇比较人群研究文献,作者将感知风险和对IB的信任同时引入技术接受模型,比较分析在职人员、学生、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四个群体使用IB的意图,结果发现虽然影响IB使用意图的因素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对IB 的信任对每个群体使用意图的影响相对其他因素都是最大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比较人群研究还包括 Zhao等(2008)、
  比较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类型是关注客户对银行业务不同传递渠道使用的比较。Howcroft等人(2002)是最早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它的研究表明现在的客户还是把银行交易大厅作为最主要的传递渠道,但电话银行和IB将最终取而代之。作者还定性分析了使用IB和电话银行的驱动因素和障碍,不管IB还是电话银行,费用低廉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使用这些渠道最主要的激励因素,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来自家庭、朋友、报纸的建议对用户使用IB的影响较小,IB相比于电话银行,接入设备和服务的复杂性是最大的障碍。相反,IB和电话银行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是最不重要的障碍。这表明,只要服务期望可以完成,传递渠道无关紧要。Dimitriadis等(2011)运用TAM模型比较研究了IB和电话银行,研究表明信任意图对交易意图的影响电话银行比IB更强烈,在交易信息对交易意图的影响程度上IB比电话银行更强烈。其他有影响力的比较渠道研究还包括Laukkanen(2007)、Fethi Calisir(2008)等学者的文献,他们都认为客户对IB银行和手机银行传递渠道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效率、便捷和安全是决定两个传递渠道的顾客价值感知的主要决定因素,手机银行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任何地方使用即使没有电脑,而与IB相比其主要缺点是输入数据存在困难。   第三类比较研究集焦于理论的比较,这一类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回答这些模型或理论哪个具有更高的解释或预测能力?这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是Shih等(2004)的文章,作者将TPB、TRA和DTPB相比来考察个人的信念、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客户采取IB意图的影响。结果证实了TPB 和 TRA模型的有效性,但DTPB在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方面比其他两种模式更具解释力。在IB使用的环境下,Rouibah等人(2009)比較分析TAM、TPB和TRA的解释效果,结果显示解释力最强的是TPB,然后依次为TRA和TAM。此外,作者认为感知有用性对驱动用户使用IB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主观规范和感知易用性。然而,这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信服。Yousafzai等人(2010)研究结果表明TAM优于其他模型,并强调信任在IB使用时的重要性。Gerrard等人(2006)验证TAR、TAM,IDT的有效性时却得到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这些模型没有一个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二)银行视角的文献。
  用户接受网络银行程度的大小是网络银行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所以银行视角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只搜索到10篇,而且都是描述型文献。由于该类文献较少,本文不再详细分类,其概览如下。Leong(1998)是样本文献中第一个研究IB使用的学者,也是第一个从银行视角研究IB使用的学者,他提出了IB的发展策略:建立网站使用户能通过网站连接到相关信息。Aladwani(2001)通过采访银行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发现银行采用IB的主要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创建新的分销渠道、提高企业形象、降低成本;阻碍银行使用IB的主要因素包括:预算约束、网络人才匮乏、消费者隐私权、互联网技术的变化等。Mahmood(2006)采用案例方法探讨了英国的银行采用IB 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理解客户、机构的灵活性、资源和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品牌、具有多个整合渠道、IB渠道的具体营销、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良好的客户服务等,重点是IB 渠道与其他服务渠道的整合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Corrocher(2006)采用似然估计法考察了意大利零售银行使用IB的决定因素,分析表明IB的使用受到传统银行业务特点的影响,特别是现存的网点分布和现有客户。首先,多分支网点比少分支网点的银行采用IB更慢。第二,一个较大的客户基础对银行采用IB有负面影响,银行采用IB的战略重点是吸引新客户而不是加强与现有客户的联系。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趋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IB创立以来,随着IB用户的数量增长,有关IB使用的研究文章成增长趋势,鉴于IB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IB使用的相关研究在未来几年依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IB使用研究趋势已经从描述研究转向理论型研究,强调IB影响因素内部关系的模型建立,这种转变在近几年尤为明显。这种转变是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和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有所提高,反过来,也有助于这些理论的运用。文献中IB使用的相关分析理论硕果累累,177篇文献有119篇植根于DOI、TAM等理论,占比为66%;另一个显着变化,近几年比较分析理论或模型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热点,2007年以后的比较型文献中(17篇)比较理论研究就有9篇。
  (二)分析技术手段。样本文献中,调查问卷相比其他技术方法被更广泛地采用,177篇文献中77%(136篇)采用调查问卷手段收集数据,而且问卷调查中几乎都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等,但这些变量对IB使用的影响没有趋同的趋势。实证分析文献大多用于定量分析数据的统计技术,范围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到多元统计分析、结构性方程模型。
  (三)主要观点。通过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发现大多数文献认为IB服务必须便捷,即易用性是文献中提到最多的影响用户使用IB的因素,其他经常被引用的还包括诸如感觉有用性、对银行的态度等因素。文献分析结果还透露成本、感知风险、感知困难、技术操作障碍是阻止用户使用IB的主要因素。
  (四)研究不足。文献(167篇)几乎都是从个人用户视角研究IB使用,其中企业用户视角的仅2篇(Speece等,2003;邵兵家等,2006),同时银行视角的文献也仅10篇。本文认为在IB使用方面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用户相对于个人用户能提供更多利润机会和更多需求的商业交易,不幸的是该方面研究文献较少。所以在IB使用方面,银行不应囿于“一刀切”的战略,应充分考虑驱动不同用户使用网络银行渠道的各种因素。此外,从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IB使用的理论基础大多数扎根于心理学,也许更广泛的理论视角可以用来更好地刻画用户使用IB现象。
  上述分析让我们洞察到研究IB使用的分析方法、理论、观点、趋势和不足,从而有助于未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多关注于更广泛变量的比较型研究,譬如文化、习俗等因素对IB使用的比较分析。第二,其他学科研究的引入可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更好地揭示用户使用IB的现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论。第三,增加企业客户使用IB的相关研究。第四,IB使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经济现象、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太少,在不断探索新理论运用的同时,也不应完全忽视描述型研究,对这类研究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尤其是未来应提高概念性的研究。第五,我们对IB使用的相关文献研究表明,没有作者结合用户维度和银行维度一起研究IB 使用,大多数研究都基于用户维度,从银行维度关注IB使用的文献较少。结合用户视角和银行视角的IB使用研究应该能导致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精确的结论。第六,如果研究能与特定的业务关联,也许能为银行提供更好、更集中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米利群,2009:《关于影响网上银行顾客满意度因素的实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
  [2]夏海林、雷星晖,2014:《个人网上银行客户体验基本构成要素间作用关系实证研究》,《统计研究》第七期。
  [3]郭芳,2014:《顾客参与、感知控制、感知风险与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以网上银行为例》,《金融理论与实践》第六期。
  [4]邵兵家、史毅飞,2006:《对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的意愿调查》,《统计与决策》第九期。
  [5]邵兵家、杨霖华,2008:《不同群体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第一期。
  [6]吴晓云、焦勇兵,2008:《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第六期。
  [7]戴卓、李再跃,20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人网上银行使用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七期。
  [8]焦勇兵,2008:《感知风险和信任在网络银行采用中的角色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六期。
  [9]吴炜、刘琼、易娜,常诚,2009:《网上银行业务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问题研究》,《金融论坛》第十二期。
  作者简介:
  李立亚: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区 高三33班
  霍兵,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师爱即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是不同于人类其他性质的爱;师爱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培养师爱除了明确师爱的内涵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于生活中培养,教师自身的认识和修养是关键。  关键词: 师爱;特殊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89-03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追求
期刊
摘要: 在西方,相关报道称,在俄罗斯莫斯科北部,当航班降落在谢诺梅杰沃机场前,需要对环形区域进行绕行,而这个环形区为俄罗斯“顿河”(DON-2N)雷达站。  关键词: 谷歌地球;“顿河”雷达阵地;莫斯科反导系统  【中图分类号】T N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77-01  从六十年代开始,苏俄开始建立起强大的、分为两层的远程预警网,第一层位于太空,使
期刊
摘要: 肺炎是儿童群体的常见疾病与多发疾病,多由致病菌引起,近年来,我国小儿肺炎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害十分严重,必须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文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害与临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危害;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76-01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微生
期刊
摘要: 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而主体的就业观以及劳动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择业选择十分重要。劳动价值观是在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国家政策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篇文章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依据劳动价值观相关理论,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C 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着转型。本文就电子信息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应该如何转型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的内涵,其次阐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最后阐述了电子信息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策略,主要包括构建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应用机制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高压使得神经衰弱患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目前看来,对于神经衰弱还尚无特效药,西医的抗焦虑疗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副作用较多。而中医治疗与西医的片面治疗不同,中医所考虑的是对整个身体的调节。因此,中医在神经衰弱治疗方面多出了更多的可实施性。本文就中医疗法在神经衰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医疗法;神经衰弱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的安全以及学校教学的正常秩序,这也给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这种现状从德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德育原因。  关键词: 中学校园欺凌;德育;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88-01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并不
期刊
摘要: 在高度数字化应用的今天,对于学生的管理,日益要求我们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规划和处理事务,能够紧跟时代的脉搏,切合学生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引导每一位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和手机来管理班级,随时随地沟通和交流,十分便捷易于实施。探索数字化和信息化与班级管理相吻合的方法,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改进的新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宜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综合不同类型学习者选用模式“引趣—导读—思议”集体进行课堂教学,引趣-突出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导读-重在突出重点,掌控疑难和不足;思议-强调思路点拨,学会思维和探究。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A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79-02  自主
期刊
【中图分类号】 H3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309-02  問題提起  中日否定用語は、言語教育の中で注目されている言語項目である。従来では、中国語の否定用語に関する研究外多いのに対して、日本語の否定用語に関する研究が少ない。周知のとおり、よく使われている中国語の否定用語は“不”“没有”だが、日本語の場合は「ない」、「なかった」である。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