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来作为通道县旅游建设的前提条件,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通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 总结 建设 坚持 发展 选择
旅游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誉为“阳光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其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西南端,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为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多山,是中国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就地理资源而言,当地拥有万佛山丹霞地貌群、原始次森林、亚热带沟谷雨林风景及漂流河谷等人文资源不地理资源更丰富。侗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道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在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挖掘原始次森林、沟谷、人文等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旅游,提升旅游品牌,把通道旅游的牌子打响全国,走上世界,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通道旅游建设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标志着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过去通道县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通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道县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神秘的民族风情,保留着侗族世代传承、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拥有侗族手工制品11大类64个品种,侗族传统的侗锦、侗帕、侗布等手工制品独一无二。通道侗族建筑艺术巧夺天工、精华聚集,鼓楼、寨门、风雨桥被誉为侗族“三宝”。有马田鼓楼、芋头古侗寨和坪坦风雨桥群3处国宝,有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等6处省级文物,有市级文物2处、县级文物7处、暂未列入保护的各类文物达9000多处。,这是一笔宝贵的资产,是实现富民强县的优势资源,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必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思考,来统筹,来谋划,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升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
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确保侗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存续。着力抓好古建设的保护,做好芋头古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好马田鼓楼、坪坦风雨桥、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等文物保护。着力抓好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启动“鼓楼、风雨桥、寨门、吊脚楼、石板路”的原风格保护工程,展示通道侗族的建筑文化。重视保护和培育侗族民间文化艺人,培养一支传承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
开发经营民族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合理市场化的要求,利用先进手段,注入现代元素,科学开发经营文化遗产。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建设,建成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展演艺术,转化为工艺产品,进入市场。打造精品文艺节目,确定侗族节庆日,搭好文化台,唱好经济戏,形成产业链。建设一批侗民族风情园,经营村寨,经营民俗,把村寨、民俗转化为旅游经济。大力开发特色民族工艺旅游商品,为旅游增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文化事业发展平台。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与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民族文化彰显工程,建好鼓楼、风雨桥、寨门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侗族文化设施层次和水平。抓住国家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成一批经济实用、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需求。
大力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道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自然风光秀丽,拥有丹霞地貌的万佛山脉,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7.7%历来就是全市的重要林区,森林植被丰富,1200多种木草本植物装点境内,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山川秀丽,溪河纵横,风光无限,气候宜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及高身临其境,心旷神怡,有“天然氧吧”之美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绿色文明。生态通道的第一体现和最终体现是绿色长留。必须切实强化绿色理念,在绿色中谋求生命智慧,在绿色中培育生态资源,在绿色中发展生态文明,加快建设“山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秀美通道,让外来游客一进入通道境地,就感到满目葱茏,处处是景,心旷神怡,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抓好山地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突出抓好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民居四周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百里绿色行动”,大力推进以芋头、皇都、阳烂、梓坛、马田为重点的风景线建设,路到绿到,生态跟进,建好一线,带动二线,辐射三线。
抓好县城美化工程。大力实施县城绿化、街景绿化、机关绿化,使逐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市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映,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山、水、园、苑”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抓好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小流域污染治理,实现山、林、水、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依法加强耕地、矿产、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资源有序开发、环保开发。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治理污染源的长效机制,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巩固锰、锌、钒污染整治成果。加快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
大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致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环保型产业,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和效益。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道县地处于山区,重工业少,污染轻,其农副产品多属于绿色环保型。充分利用通道地理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不断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突出“三果”(柑橘、猕猴桃、板栗)、“两茶”(茶油和茶叶)、“两薯”(红薯和木薯)、“两种”(种蔬菜和种药材)、“两养”(养猪和养鱼),稳定扩面,注重提质,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特色品牌。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着力推进以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实施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沃土计划”,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出能力。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通道在发展独具特色的民俗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通道县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一是独特的侗文化,通道县是当前全国侗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当前已初步整合形成了以皇都侗文化村为核心的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旅游线路。二是神奇的自然风光。通道境内风光神奇,融峰、林、林、洞、水于一体,集雄、险、峻、秀于一身,移步换景,妙趣横生,有原始森林公园,有被誉为“南国第一漂”的龙底自助生态漂流,三是丰富的人文景观。通道县经过近几年的经营发展,坚持“突出文化,依托生态,融入桂林”的发展思路,从“打造大品牌,营造大环境,构筑大产业”着手,致力打造“侗族文化圣地”,大力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现已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拟将湖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启动“251”旅游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紧紧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坚持按照“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思路,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发展国际化。紧紧围绕唱响“神秘侗乡”主题,积极创建生态城镇、生态景区、生态旅游走廊,着力打造生态游、休闲游品牌,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放大。
[关键词] 总结 建设 坚持 发展 选择
旅游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誉为“阳光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其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西南端,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为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多山,是中国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就地理资源而言,当地拥有万佛山丹霞地貌群、原始次森林、亚热带沟谷雨林风景及漂流河谷等人文资源不地理资源更丰富。侗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道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在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挖掘原始次森林、沟谷、人文等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旅游,提升旅游品牌,把通道旅游的牌子打响全国,走上世界,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通道旅游建设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标志着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过去通道县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通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道县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神秘的民族风情,保留着侗族世代传承、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拥有侗族手工制品11大类64个品种,侗族传统的侗锦、侗帕、侗布等手工制品独一无二。通道侗族建筑艺术巧夺天工、精华聚集,鼓楼、寨门、风雨桥被誉为侗族“三宝”。有马田鼓楼、芋头古侗寨和坪坦风雨桥群3处国宝,有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等6处省级文物,有市级文物2处、县级文物7处、暂未列入保护的各类文物达9000多处。,这是一笔宝贵的资产,是实现富民强县的优势资源,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必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思考,来统筹,来谋划,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升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
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确保侗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存续。着力抓好古建设的保护,做好芋头古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好马田鼓楼、坪坦风雨桥、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等文物保护。着力抓好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启动“鼓楼、风雨桥、寨门、吊脚楼、石板路”的原风格保护工程,展示通道侗族的建筑文化。重视保护和培育侗族民间文化艺人,培养一支传承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
开发经营民族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合理市场化的要求,利用先进手段,注入现代元素,科学开发经营文化遗产。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建设,建成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展演艺术,转化为工艺产品,进入市场。打造精品文艺节目,确定侗族节庆日,搭好文化台,唱好经济戏,形成产业链。建设一批侗民族风情园,经营村寨,经营民俗,把村寨、民俗转化为旅游经济。大力开发特色民族工艺旅游商品,为旅游增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文化事业发展平台。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与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民族文化彰显工程,建好鼓楼、风雨桥、寨门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侗族文化设施层次和水平。抓住国家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成一批经济实用、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需求。
大力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道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自然风光秀丽,拥有丹霞地貌的万佛山脉,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7.7%历来就是全市的重要林区,森林植被丰富,1200多种木草本植物装点境内,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山川秀丽,溪河纵横,风光无限,气候宜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及高身临其境,心旷神怡,有“天然氧吧”之美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绿色文明。生态通道的第一体现和最终体现是绿色长留。必须切实强化绿色理念,在绿色中谋求生命智慧,在绿色中培育生态资源,在绿色中发展生态文明,加快建设“山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秀美通道,让外来游客一进入通道境地,就感到满目葱茏,处处是景,心旷神怡,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抓好山地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突出抓好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民居四周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百里绿色行动”,大力推进以芋头、皇都、阳烂、梓坛、马田为重点的风景线建设,路到绿到,生态跟进,建好一线,带动二线,辐射三线。
抓好县城美化工程。大力实施县城绿化、街景绿化、机关绿化,使逐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市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映,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山、水、园、苑”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抓好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小流域污染治理,实现山、林、水、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依法加强耕地、矿产、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资源有序开发、环保开发。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治理污染源的长效机制,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巩固锰、锌、钒污染整治成果。加快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
大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致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环保型产业,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和效益。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道县地处于山区,重工业少,污染轻,其农副产品多属于绿色环保型。充分利用通道地理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不断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突出“三果”(柑橘、猕猴桃、板栗)、“两茶”(茶油和茶叶)、“两薯”(红薯和木薯)、“两种”(种蔬菜和种药材)、“两养”(养猪和养鱼),稳定扩面,注重提质,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特色品牌。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着力推进以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实施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沃土计划”,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出能力。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通道在发展独具特色的民俗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通道县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一是独特的侗文化,通道县是当前全国侗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当前已初步整合形成了以皇都侗文化村为核心的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旅游线路。二是神奇的自然风光。通道境内风光神奇,融峰、林、林、洞、水于一体,集雄、险、峻、秀于一身,移步换景,妙趣横生,有原始森林公园,有被誉为“南国第一漂”的龙底自助生态漂流,三是丰富的人文景观。通道县经过近几年的经营发展,坚持“突出文化,依托生态,融入桂林”的发展思路,从“打造大品牌,营造大环境,构筑大产业”着手,致力打造“侗族文化圣地”,大力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现已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拟将湖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启动“251”旅游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紧紧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坚持按照“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思路,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发展国际化。紧紧围绕唱响“神秘侗乡”主题,积极创建生态城镇、生态景区、生态旅游走廊,着力打造生态游、休闲游品牌,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放大。